|
读水浒传会给人一种快意的感觉,有时甚至热血沸腾,激情澎湃!但是每当读到林冲的故事时不免让人“扫兴”。每当读到这段时我总是很压抑,很纠结。从鲁智深的故事过渡到林冲怎么就变得如此缠绵凄恻,一方面原因来自黑暗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来自林冲的懦弱性格。可以说在风雪山神庙之前的林冲算不上什么英雄好汉。 不知道是施耐庵生活的时代所致,还是为了情节发展要求或是别的什么原因,水浒传中很少写好女人。我们看从潘金莲到阎婆惜再到潘巧云,无一不是淫妇形象。再看一百零八人中的女人们,对一丈青的描写非常少,只知道她武艺高强,心理描写好像都没有,且算个中性人物。母大虫,我认为作者根本没把她当作女人来写,请看原文对她的描写:有时怒起,提井栏便打老公头.忽地心焦,拿石碓敲翻庄客腿。生来不会拈针线,正是山中母大虫。她的性格很像鲁智深。再看母夜叉,不用多说,一个做人肉包子的悍妇。林冲娘子是作者塑造为数不多好女人之一,作者把这样一个好女人给了林冲,林冲是不是该好好珍惜呢!(我们先撇开小说的束缚,就把它当成真人真事)就是这样一位纯洁贤淑的女人并没有一个好的结局。造成林娘子悲剧结局的不全是社会原因,这个林冲是要负很大责任的。我不是故意颠覆传统思想,他是我心目中的英雄,只是这时候的他英雄的一面未被逼出来。下面我从三件事上来谈谈林冲性格中的不太丈夫的一面。 第一次是林冲刚与鲁智深相见的时候。林冲听说老婆正被人调戏“跳过墙缺”赶到现场。“林冲赶到跟前,把那后生肩胛只一扳过来,喝道:“调戏良人妻子当得何罪?”遇到这种情况林冲第一个想到惩治的手段是法律的约束,可见林冲这时候是个绝对的良民。然后看到是高衙内“先自手软了”,幸好有众多闲汉来解劝,不然我很难想象林冲如何下台。一边是娘子,林冲得顾全男人的尊严,这一拳必须打下去;另一边是顶头上司的家属,这一拳又不能打,打了肯定要出事情的。解劝开之后不用考虑这一拳打不打的问题了,娘子这边的面子问题林冲是怎么解决的呢?看林冲:“一双眼睁着瞅那高衙内”。林冲果然有一套,面子挣到了吗?我认为挣到了。他这个眼神向他老婆传达了冲哥很生气,不是大家解劝后果很严重的讯息,是个在确保自己人身安全的前提下的一个好方法。接下来鲁智深提着铁禅杖,引着二三十个破落户来帮忙,而且是大步抢入庙来。这时林冲叫道:“师兄哪里去?”读到这里我真想问问林教头你说他到哪去?难道是到这里喝酒?不但如此,他还为高衙内辩解,人家刚调戏了你的老婆啊,你不至于这样卑贱吧!还是鲁智深一语中的说道:“洒家怕他甚鸟!俺若撞见那撮鸟时,且教他吃洒家三百禅杖了去”。说白了就是你林冲是怕人家,别那么多废话。这时候鲁智深比林冲可爱多了。不知道林冲为高衙内辩解的一番厥词是否被林娘子听到,希望她没听到,但是这和我们心目中的英雄形象差得太远了吧! 第二次是在富安设计陆谦实施的调虎离山诓骗林娘子到陆谦家实施非法勾当快得逞的时候。(补充一下,当时高衙内找来林冲的好友陆谦传达命令的时候文本中这样写到:“陆虞侯一时听允,也没奈何,只要衙内欢喜,却顾不得朋友交情”。每当读到没奈何三个字都让我沉思半晌,我们的生活有多少没奈何,我们做过多少没奈何的事啊!如果当时角色转换一下高衙内要陷害陆谦找到林冲,他干不干得出还很难说!这就是社会,不光是北宋!)这一次又是丫鬟锦儿找到林冲报知此事。同样风格的描写:“林冲三步做一步,跑到陆虞侯家,抢到胡梯上,却关着楼门”。我们来认真看看林冲此时的表现,林冲站在胡梯上听了娘子和高衙内一来一回的两句对话后,确认高衙内还没有得手。如果你是个男人这时候你会怎么做?我问过我同学包括我自己。答案大同小异,差不多都是踹门进去,尅死那家伙。我们再看看林冲的高招吧——林冲立在胡梯上叫道:“大嫂开门”。然后林娘子挣脱着要来开门,高衙内跳窗逃走。粗略地看林冲是不是脑子进水了?还是他比较淡定呢?但是仔细一想他这招的确很高明!假如他踹门进去遇到的情况就和第一次一样,是个两难的境地,所以他选择避开。喊娘子开门很明显就是给高衙内逃走的时间嘛。很好!那怎么面对娘子呢?林教头依然头脑清醒、思维敏捷!于是林冲把陆虞侯家打得粉碎。咋一看这样做又不符合逻辑,兄弟出卖你,你应该去找他人啊,这样做有什么用啊?仔细一想此时的林冲是不敢对陆虞侯怎么样的。他这样做能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一是在老婆面前挣了面子,二是发泄了怒气,三是没有得罪高衙内。林冲很聪明,考虑得相当细致周全,可是是不是很不可爱呢?有时候考虑的过多不光太累,可能会连人性的光芒都失去了,因为人考虑问题总是先做是非判断再做利害判断,考虑多了,连是非标准都没有了,没了是非之心离小人就不远了!更可笑的是他回家后才拿刀去酒楼上找陆谦,打碎陆谦家加上回家的时间有多长时间,你林冲认为别人会像傻子一样在酒楼上等你吗?还拿着把刀在人家门口晃悠几天,有些人认为这是林冲的英雄表现,我认为恰恰相反,他的这一切行为都是做作,一是做给娘子看,二是给邻居看,三是给高衙内一干人看。你要报仇用得着这样明目张胆的拿着刀在人家门口晃悠吗?林冲娘子还在劝他,我想即使有人怂恿这时候的他他也不敢真去杀了陆谦。看到这里我们是不是感觉林冲太隐忍,林娘子太可怜呢! 第三次是在误入白虎堂之后被刺配,林冲丈人等来送行一节。我非常佩服鲍鹏山老师的见解,他看到了连金圣叹都没看到的东西。那就是林冲和他丈人的对话两人说的中心思想不同。林冲开始就道出自己要休掉妻子的想法,并强调“非他人逼迫”,都这样了他还是在为高球等人开脱。林冲丈人张教头一心安慰林冲好好去服刑,还承诺把自己女儿领回家,不让高衙内见到他,等林冲回来还是夫妻团聚。张教头这种不向权势低头的精神和林冲形成鲜明对比。而林冲呢?“感谢泰山厚意,只是林冲放心不下,枉自两相耽误。”明明是一相耽误啊,你林冲是个犯人耽误了你娘子啊,他丈人和同来送行的邻居也是这样理解的,所以还不停地安慰林冲呢!你如果出于这样心写休书我还能理解,可你说是两相耽误了,林娘子耽误你什么了?这就是林冲说话的中心思想,心里打的小算盘——误了我的性命。他经过“白虎堂”的陷害后,认为这个老婆他要不起了,他选择了退出,他心里清楚的很,如果他和林娘子的夫妻名分还在,高球等人就不会放过他,所以他对待自己老婆像对待意见物品一样拱手让人了。(常听人说少不读水浒,我觉得真有点道理,看到这个地方我的暴力倾向突然迸发,真想大嘴巴子抽林冲)林冲丈人哪里知道林冲的小算计,仍不停的劝告啊、承诺啊,邻居都在一旁劝说。吃官司的时候是张教头帮你打通关系,还帮你照顾你的妻子,承诺会定期给你往牢里送东西,这样的丈人比父亲又差多少?但是林冲有丝毫感动吗?把他对待权贵的奴颜婢膝与对待亲人的冷酷无情一对比实在让人寒心!他身上的奴性与色厉内荏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为社会所扭曲的人格。最后林冲说出了翻脸的话来,激怒了丈人,最终还是写下了一纸休书。原文“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为因身犯重罪,断配沧州,去后存亡不保。有妻张氏年少,情愿立此休书,任从改嫁,永无争执。委是自行情愿,既非相逼。恐后无凭,立此文约为照”。仔细研究一下这封休书有很多没意思的地方。开头就不对,林冲现在是罪犯,你还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吗?他为什么忘不掉这个头衔?这跟他的之前的一系列行为一样,被体制束缚,希望被体制接纳,无法挣脱,也不想挣脱。中国人被体制的束缚得无法自拔,体制都把林冲抛弃了,他说是年灾月厄,把责任归于自己的命不好。中国不止一个林教头,中国人深受其害,包括我们这些年轻人,这一点可能在学生会里干事的体会比较深。第二点就是休书写到到永无争执就可以收尾了,偏偏在中间加一句“委是自行情愿,既非相逼”,不免让人不齿,你林冲就懦弱到如此地步吗,老婆被人诱奸未遂,自己成了囚犯,还在为领导辩解,你的人格真的一文钱都不值吗?可悲!可叹!林冲正要把休书交给丈人的时候林娘子来了,林冲对待亲人真是无情到极致,林娘子的泪水与哀求丝毫打动不了他,并且劝她“有好头脑,自行招嫁”这个好头脑很明显就是高衙内嘛,这样的花花太岁是好头脑吗,我看是你脑残了。张教头安慰女儿“我儿放心。虽是女婿恁地主张,我终不成下得将你再嫁人?这事且由他放心去。他便不来时,我也安排你一世的终身盘费,只教你守志便了”。很明显张教头不会屈从权势,他认为这是“下”的行为。水浒传中描写了三个教头,开篇有个王教头,和林冲翁婿。三人中只有林冲选择了屈服,如果林冲能抛弃体制赋予他的这个教头——一个类似官职的虚衔,像王教头那样明智地选择逃往他乡,林冲的下场绝对不会像今天这么凄惨。当然了也不会有后来的英雄林冲了。后来张教头还是没能逃过高衙内的威逼,正如富安说的那样只除她缢死便罢,林娘子为了名节只能自缢了。俗话说:夫妻同苦共甘,棒打鸳鸯不散。林冲的总总表现都没能体现这一点,总是为自己的仕途前程考虑,这点不得不承认,林冲并没有把夫妻当成一个整体。 林冲的懦弱一面不仅是那个时代的缩影,更是现在中国社会绝大多数人的缩影,也许它表现在别的方面。林冲身上的反抗精神是中国的脊梁,也是能代表很多中国人的,不然二战后就没有今天的中国了。愿我们的和谐社会真的能早点和谐起来,消除那些懦弱,让社会也不再需要英雄! (注:本文针对的是风雪山神庙之前的林冲,没有故意破坏英雄形象的恶意,分析可能主观、片面,希望大家指正!部分引用鲍鹏山老师的观点,表示感谢!半月辛苦不寻常,字字看来皆有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