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2299
  • 回复1

[六安事儿] [转]《四面八方》一段难忘的皖西往事—访徐贵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3 18: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我们从相关媒体得知,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得主、皖籍军旅作家徐贵祥的新作《四面八方》已经完稿,就这部作品的情况,记者近日对徐贵祥进行了采访。
  记者:徐老师,听说你最近又创作了一部长篇小说《四面八方》,集中地写了一段皖西往事,引起了安徽读者的关注,我们很期待这部作品,很想了解它的具体内容。能否做一番介绍。
  徐:可以。《四面八方》是暂名,写了建国之初,原国民党军医学校四个学生的命运,这四个人中,一个是党的地下工作者,一个是起义者,一个是投诚者,一个是被俘者。作品主要人物的遭遇阴差阳错,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从一个社会走向另一个社会,从战争走向和平,从彷徨走向坚定,殊途同归,他们最终都成了新中国的公仆。作品里的皖西地委书记陈向真,清正廉明,克己奉公。天地之间有秆秤,秤星就是老百姓,满天的星星都在看着我们啊!这句话就是他喊出来的,皖西的许多党政干部把这句话作为座右铭。老八路丁范生,战争年代出生入死,伤痕累累,解放后当了领导,以为社会主义一夜之间就实现了,有补偿心理,多吃多占,后来发现老百姓还很困苦,幡然醒悟,终生赎过,一直到生命的尽头还是用这句话鞭策自己。不能否认的是,我们的建设走过一些弯路,在这个弯路上也有一些负面的人和事,但是我们知道,星星永远在闪烁,信仰的光芒永远照耀着我们。
  记者:长篇小说是虚构的,但你一直把家乡真实的地理和历史背景作为创作的平台,是不是有一种特殊的情结在影响着你?
  徐:《四面八方》这部小说,实际上有我自己很多的生活体验,甚至包括童年的记忆。我曾经研究过《皖西革命斗争史》,省政协编辑的《安徽文史资料》,我也很有兴趣。家乡有很多老干部,譬如著名的淠史杭水利工程的早期领导人、原六安地区专员赵子厚,为皖西的水利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很像焦裕禄。还有我父亲的一个老同事名叫许友明,是我老家原洪集公社的主任,在粮食困难时期,他有一句名言,群众吃干,干部吃稀,群众吃稀,干部喝水。他就像一辆救护车,哪里旱了,哪里涝了,哪里的老百姓出现了困难,哪里的生产出现了问题,他就扑向哪里。家乡人民对他们那一代基层干部非常崇敬,非常怀念。我在写《四面八方》的时候,脑子里时不时会出现他们的影子。
  记者:我们知道,你以前的作品,都是先出版之后才披露消息,而听说《四面八方》出版日期还没有定,出版单位也没有定,为什么媒体就开始报导呢,这是不是刻意运作的?
  徐:你说刻意运作,也未尝不可,我不认为刻意运作就是贬义。我对这部作品很重视,所以不打算轻易出手,我想再推敲一段时间。我采取的步骤是,首先拿到刊物上发表一部分,《四面八方》的上半部分,约二十五万字,已经交给《当代》杂志,第三期发表,五月份见面。第二步,我又将一部分内容交给《江淮晨报》连载,等他们连载完了,我再拿一部分出去让外省的报纸连载。第三步,我考虑在适当的时候,将草稿发给有关影视公司,这样就要开讨论会,我又可以借助读者、改编者、制作者的力量,广泛听取意见,把稿子再改几遍,也许要等到年底才出版。我想,我三次抛砖,总会迎来几块玉吧,作品的质量肯定要比我自己闭门造车提高得多。
  记者:这部作品究竟花落谁家,你自己有没有明确的倾向?
  徐:当然有。我过去的作品,一直倾向于在地方文学类大出版社或者发行量较大的出版社。但是这部作品,我有两个考虑,一是放在我所供职的解放军出版社,作为建国六十周年献礼作品。第二,考虑到“职务回避”或其他原因,如果本社不方便出版,我将向我的家乡安徽出版界投稿。我要说明的是,无论是在本社还是在安徽哪个出版出版,在印数和稿酬标准方面,都是无条件的。
记者:我们曾在媒体看到过有关你的访谈,你多次声称自己是个业余作者,在创作的道路上,你的单位和家乡给了你很多支持,能不能就这方面展开谈一谈?
  徐:我说我是业余作者绝不是谦辞,编辑出版工作才是我的正当职业,搞创作属于个人行为。这里我要特别感谢一个人,就是解放军出版社原社长朱冬生同志,他当社长期间,我在他手下当了四年总编室主任,用朱社长的话说,社长和总编室主任的关系,是司令员和参谋长的关系。但是为了支持我创作,他不仅在平时对我“不务正业”熟视无睹,有一次我跟他谈起我的一个创作想法,他听激动了,居然同意我下部队代职半年,体验生活。总编室摊子大事情多,我对总编室副主任车仁同说,老车分管一切,我分管老车,所以我那时候有人说我是个甩手掌柜。后来到了编辑部,我的同事也很体谅我,编辑工作很认真,我当复审,不用操太多的心。说到家乡,也有很多让我心存感激的事情,我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之后,第一次回乡,六安市委宣传部长喻廷江和霍邱县委书记孙仁专程到我家居住的小镇上去看我。县委宣传部长袁琴是个很泼辣的女同志,她有一次在会议上风趣地说,看来茅盾文学奖也不是太难拿啊,我们从乡下随便派一个老几(方言,指成年汉子)就能拿回来嘛。家乡没有认为我在部队工作,在外地工作就不是家乡人了,他们把我的成绩看成是家乡的荣誉。事实也确实如此,没有家乡的教育基础、文化氛围和感情滋养,我不可能写出好的作品。我获奖后,霍邱县委现ZF拨出八万元人民币对我进行奖励,对我老家的亲人也是关怀备至,给我解除了很多后顾之忧。我想,到了我报答我的故乡和第二故乡的时候了。怎么回报?我的同事和我的乡亲说,拿出好的作品,就是最好的回报。
  记者:明白了,这就是投桃报李。我想再问一个《四面八方》题外的问题。听说当初《历史的天空》电视剧立项,是安徽电视台履行的报批手续,去年这部电视剧获得“五个一工程奖”,还是安徽电视台申报的,即将播出的《高地》,安徽台又是主要制片单位之一,可以说你为家乡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我们希望你以后的作品更多的、更直接地支持家乡。
  徐:会的,而且会越来越多。当初《历史的天空》申报立项的时候,遇到一些阻力,听说安徽省广电局原副局长周苏同志为此立下了汗马功劳。我曾经跟当时的安徽电视台副台长陈田说过,如果我的作品能够得到家乡传媒的认可,我会感到很荣耀。陈田说,只要你徐某人的作品一出笼,我们安徽电视台就会紧紧地盯着,能独立制作就独立制作,不能独立制作就积极参与。我同《高地》、《特务连》和《八月桂花遍地开》制作公司签订改编协议的时候,还把安徽电视台优先参与合作作为一个条件跟他们讨价还价。以后我还会这么做。
  记者:那么,如果《四面八方》也被改编拍摄成电视剧,你是否希望它在安徽拍摄,或者由安徽的影视制作机构来拍摄?
  徐:这正是我所希望的,我尤其希望放在六安地区拍摄,我甚至越俎代庖地替人家构思了拍摄场景,我在作品里写的西华庄园,实际上就是六安市金安区的大华山,我很喜欢那个地方。如果有哪家影视公司决定要改编拍摄《四面八方》,我还会向他们提出来,一是同安徽电视台合作,二是尽量争取到皖西拍摄。
六安论坛
 楼主| 发表于 2009-1-13 18:15 | 显示全部楼层
:hy :hy :hua :hua
六安论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微信号: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