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市每年考上大学的人数基本维持在3.5万人左右,但毕业后回来就业的人数不到一半,今年仅有1.38万人,可以说,近年来,我市付出大量培养成本的人才资源多半‘贡献’给了江浙沪等发达地区。”12月4日,在市人社局组织召开的2014年高校毕业生恳谈会上,面对着与会的在校大学生和企业代表,市人社局就业科科长孔庆好的一席话让人颇感沉重。
为何我市户籍的高校毕业生大量“外流”?是本地用人单位提供的就业岗位数不足,让他们回乡面临着“就业难”吗?恳谈会上,市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叶兴旺否定了这一疑问,“从统计数据看,近年来,我市人力资源市场长期处于供小于求的局面,以上季度为例,求人倍率是1.23,也就是说100名求职者有123个岗位‘虚位以待’。”
“事实上,毕业生回六安后就业的情况还是很不错的。”市就业服务管理中心负责人钱广芹说。据了解,就在前几天,市人社部门通过新闻发布会通报了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我市年度高校毕业就业率已达到96%:在今年回乡的1.38万名毕业生中(实际回原籍报到8324人,省分配给我市离校未就业六安籍毕业生5537人),已有13246人走上了工作岗位。
既然回乡就业不存在“就业难”,那么又是什么原因阻挡了高校毕业生的回乡脚步呢?是他们内心里不愿返乡就业吗?还是我市企业不愿善待毕业生?
“我们企业非常看重校园招聘,引进大学生可以优化企业的人才结构,对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天通电子人力资源主管杨娜说,在该企业2011年入职的毕业生,不少走上了管理岗位。会上,博微长安、索伊电器的人力资源主管在发言时也表达出了企业对大学生的渴求。
“实际上我们也更倾向于毕业后往户籍地或者省内就业。”在恳谈会上,来自皖西学院的学生代表骆永昕坦言道,相对于去外地就业,在本地工作更加有归属感,因为对家乡的社会环境更加熟悉。
一边是企业需要高校毕业生,另一边是毕业生渴望回乡就业,这本来应该很容易产生“一拍即合”的双赢,却为何又出现了本地大学生纷纷“走出去”的尴尬现象呢?
对此,孔庆好说,这一现象主要是“两个矛盾”造成的,“结构性矛盾和成长性矛盾。”他解释道,前者主要是由产业发展现状造成的,当前我市难以提供大量大学生青睐的中高端岗位,很多毕业生在操作性岗位觉得“委屈”;而成长性矛盾则主要表现为本地的中小型企业很多没有摆脱家族式管理,让毕业生担忧自己职业发展空间,即便入职也会很快离职。
人才层次决定发展高度,人才质量决定发展水平。孔庆好认为,大量的本地毕业生流向外地,对我市新兴产业的入驻和传统产业的升级带来了不利影响,“长此以往,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从某种程度上说,会限制本地经济的发展速度。”
在对待“外出就业好”还是“回乡就业好”这一问题上,恳谈会上,面对多名在校大学生,孔庆好、叶兴旺等人还以职场“过来人”的身份表达了自己对该问题的看法。
“留在本地拿两三千元月薪,与发达地区的四五千元相比,或许本地的幸福感会更强。”孔庆好说,抛去生活成本来讲,留在本地就业也许会更加光明,因为本地很多企业尚处在发展阶段,踏实留在本地工作,成长的空间或许会更大。
叶兴旺认为,不管留在本地还是外出就业,大学生都应该有良好的心态,“有的毕业生是‘两头跳‘,在本地干的不好又转向外地,在外地干一段时间觉得不适应又觉得回来好。”为此,他希望毕业生在初入职场时,“不贪舒适、但求发展;不求片面对口,但求用有所长”。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