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天涯明月

[摩托车] (转帖)我们的敌人!但必须“师夷长技以制夷”!——日本印象!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3-1 23:45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37万平方公里上养育了1.26亿人口,而且现在还不计划生育。:xs :xs :gl
六安论坛
 楼主| 发表于 2009-3-1 23:45 | 显示全部楼层
全世界每个国家都有他阴暗的一面~!

看看这个国家是怎样处理的。下图是日本东京市政厅前面的一个立交桥下,横七竖八的躺着一些流浪者,他们因收入低,无力偿付高昂的房租,不知是有意无意,他们选择了东京市政厅大厦前的立交桥下露宿,是抗议?还是故意给ZF出丑?但不管用意如何,执政者还是宽容的对待了这一现象,没有驱赶,没有安抚,似乎让人感受到他们的流落街头是自找的,为什么不努力工作?为什么非要得到救济?
20081031_e8bb48624314dde0e03b9m7J6AE5u3zr.jpg.thumb.jpg
六安论坛
 楼主| 发表于 2009-3-1 23:46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人有秩序的生活、富士山的蓝天、白云、枫叶,都市的霓虹,我们在概叹日本这个国家、 概叹日本人的时候,不难想象他们被军国主义思想洗脑后而进行有组织有预谋的屠杀。日本现在比我们发达,而我们的阿Q精神却还时时的表露,要么就说日本人是徐福东渡所带500童男童女的后代(相当于阿Q的我和赵太爷是本家),要么就是痛骂倭人(相当于阿Q的儿子打老子,等革命党来了,嚓嚓,让你人头落地)
  其实征服日本人的思想就是我们要用实际行动来超越他,我们不追求他象崇拜美国人一样来崇拜我们,至少不能让他藐视我们,所以我们更应有秩序的、努力的工作与生活,不制造低劣的产品来损害我们的产品形象,用文明的举止来彰显我中华泱泱大国五千年文明的有力传承,让浪迹在他乡的游子不再遭受鄙咦的目光。

[ 本帖最后由 天涯明月 于 2009-3-1 23:50 编辑 ]
更多图片 小图 大图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六安论坛
 楼主| 发表于 2009-3-1 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xiong :tx :dh :dh :dh
六安论坛
发表于 2009-3-2 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一半的时候先占个位子,好贴啊,特别是文字介绍的很详细,图文并茂,接着回去看

[ 本帖最后由 大漠流沙 于 2009-3-2 00:03 编辑 ]
六安论坛
发表于 2009-3-2 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的国民素质比中国前卫好几十年啊~!
  咱中国什么都好就是国民素质低~
哎·
六安论坛
发表于 2009-3-2 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与中国习俗之间的差异

本人的生活习俗虽与中国的习俗有许多相近之处,但也有不少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到日本后,千万不要按中国的某些习俗去想当然办事,而要事先搞搞清楚,再入乡随俗。否则,将会因不合习俗而造成一些别扭和误会。

日本人爱喝酒,常常也同中国一样"无酒不成席"。但日本人的敬酒方式却同中国人不一样。中国人是相互碰杯,而且敬酒的一方要先干为敬。日本人则不同,敬酒的一方手持酒瓶,不断地为对方斟满酒,他却不喝。而且为了表示诚意,往往要跪在被敬者面前,低头鞠躬表示敬意,直到对方被他灌醉。

日本人也同中国人一样爱喝茶。但他们饮茶从不直接将茶叶放入茶杯中冲,而是放在一个带过滤网的小茶壶里。斟茶时不像中国那样一次斟满,而是以半杯为敬,并且一般不再续茶。这常使喝惯大碗茶的中国人感到难以解渴。

日文中的"梳子"的发音与"苦死"同音,因此日本人对赠"梳子"有忌讳,在较为豪华的饭店客房里,也很少有摆梳子供客人使用的。如果不是日本人主动要,你千万不要随便将梳子借给他用。

日本人睡觉的朝向是很有讲究的,最忌头朝北睡,因为死人停尸时都是头朝北的。所以,当你住在日本人家中,早晨整理床铺时,一定不要将枕头放在北面,"北枕"即意味死亡。

日本人吸烟,从来都是各吸各的,不像中国的烟民,喜欢互相敬烟。因为日本人认为每个人喜欢的香烟品牌、品味都不尽相同,不必强迫别人吸自己喜欢的烟。

日本人喜欢中国的书法篆刻,因而中国人常常将一些古朴的篆刻印章做为礼品赠送日本朋友。但要切记,在他们的习俗观念中,不完整的印篆是不吉利的。

日本人也讲"黄道吉日",日本的日历上在日期旁常印有"大安"、 "友引"、"先胜"、"赤口"、"先负"、"佛灭"的字样,表示吉凶日,称其为六曜。其中"大安"即为黄道吉日,日本人入学考试、结婚、出门旅行多选此日。而"友引"却是火葬场休息的日子,因为这一天火化,死者会将其友一起"引"到阴间去。"先胜"意为先到者胜,所以这一天,人们干什么都加快速度。而"先负"则正相反,这一天干什么都力争慢半拍。日本人常对动作迟缓的人开玩笑说: "您的日历今天是先负吧。""赤口"之日一早一晚为凶,而从上午九时至下午三时为吉。"佛灭"则为大凶之日,在日本,如无特别紧要之事,一般不要选择"佛灭"之日办理重要事宜。



日本人和中国人的区别
早在半个月前就想发出来的,不过当时觉得事情没那么严重,现在看来事情越来越严重了。
事情这样的,一个月前,我朋友酒后在桌球房和别人打架,后来有人报警了,就这样我朋友就被请去了,没想到,就这么一去,到现在还没有放人,这是怎么回事?原来,被打的是日本领事馆的人,就这样,市GA局介入调查,现在成了刑事拘留。

大家都有冲动的时候,也应该明白打架的性质,虽然是恶劣的,但不至于成了刑事犯罪吧,现在我朋友面临着刑事诉讼,想请教一下天涯里的律师朋友,他的性质该如何定性呢?

再来看今天的新闻:
两名中国男子日本街头与JC起冲突 一人死亡

[选稿]卢丹 [来源]新华网 2006-06-25 11:00:03


据日本媒体报道,当地时间6月23日下午5时许,日本枥木市JC巡逻时发现两名中国男子形迹可疑。在JC上前询问时,两人欲夺警枪,JC开枪击中其中一人腹部,此人送往医院后不久死亡,另一人被警方逮捕。

中国ZF对此案十分重视。外交部领事司主管官员、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官员分别向日本驻华使馆及外务省提出了交涉,指出中国ZF对此案表示震惊和严重关切,要求日本ZF迅速查明真相,向中方正式通报,并从中日关系大局出发,妥善处理。

中国驻日本大使馆正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已安排领事官员前往事发地调
查了解案情,并探视我被捕人员。(完)


一死一伤,中国只是对这事表示关注,现在我们的同胞还被关押着,而且新闻也只是对事情轻描淡写,2件事情,性质都不同,不过也能看出中国在对中国人和外国人的态度是如何的,我也不想说太多了,只是请教一下坛里的朋友,我们中国人是不是一定比别人矮一截呢?
六安论坛
发表于 2009-3-2 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位中国精细化管理专家,准备利用一年的时间考察精细化管理开展最好的日本、德国、新加坡三国。在第一站日本,我们的专家认识到:过去我们只知道日本企业家长于精细化管理,而这种精细化的思想,其实早已根植于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  

今年夏天,笔者作为中国精细化管理考察团的一员,对日本的企业、大学和ZF的招商机构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考察。一周的所见所闻,我们对日本企业、机构的精细化管理有了深切的体会,更让我们感到震撼的是,这种精细化思想已经深深根植于这个国家的方方面面之中。一位中国教授说:“即使中国现在跟日本在一个起跑线上,我们也未必能够赶上日本。”  

虽然时隔半年,但我觉得有必要将一些见闻记录下来。而当我准备将此文公开发表的时候,我却不由得担心:会不会有人看了此文,就认定汪中求没有民族自尊心了呢,甚或干脆就说我已经是今日的汉奸?  



压力驱使着日本人拼命工作  

日本人背后似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驱使着他们拼命地工作,而且在工作中互相督促、精益求精。  



自觉遵守与相互督促  

工作时间,日本男性白领最常见的装束是西装、衬衫加领带,即使夏天室外40多摄氏度的高温也是如此。大热天裹着这么正规的装束,因此业务员在街上中暑昏倒的事情也就不足为奇了。不仅是白领,连出租车司机也都西装革履,尽管热得不停擦汗,但就是不会把外套脱下来。事实上可能没有谁管,但这是他们的职业化习惯。  

在日本街头,经常可以看到60多岁的JC或保安在跑步指挥车辆,专心致志。书店的工作人员趴在地上擦地,跪下来工作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我们去酒店用餐,进餐厅时把鞋子乱糟糟地脱在一起,出来时发现服务员都给我们摆好了,一律头朝外,一伸脚就可以穿上。  

在任何单位,如果有人做事不努力或者把事做砸了,就会有好多“好管闲事”的人上来指责:“哎呀,纯子小姐,怎么这么做事啊?”“木村先生,你的失误,让我为你没面子啊!”我跟日本朋友总结说:“日本人是宁可自己付出更多,也必须要获得或保留干预和指责他人的权利。”朋友回答说:“真的是这样。这是一种氛围,逼着你提高。”  



忙工作忙得没时间做梦  

如果工作的事情没有做完,日本人是不可能下班的,这是他们的一种习惯,很多根本没法一下做完工作的人就只好推迟下班。一天晚上8点来钟,我们路过世界500强之一的住友公司门口,大批员工那个时候才下班。我们很迷惑,是集体加班还是其他什么原因?晚上11点半,我们在地铁站看到人流如潮。不少人一天打两份工,一上车就睡着了,太累了。  

在日本,男士平均结婚年龄是35岁,当父亲的平均年龄是36岁。很多人甚至都不敢结婚,不敢生孩子的人更多,特别是职业女性。因为女人一生孩子往往就意味着职业生涯的结束。女人不出来工作,主要原因是小孩没有办法给别人带。请一个人带孩子,比自己打一份工还贵,自己带孩子五六年,没办法再跟得上社会的发展,只好继续做家庭妇女。  

我觉得是政治家在逼日本人拼命,ZF的政策迫使你不得不努力。日本人的所得税非常高,45%;遗产税更高,70%。不能让你把钱存在那里,为自己养老做准备。到65岁,才有可能靠ZF的津贴来养活自己,这个时候才可以不拼。  

国家给你的压力太大了,所以必须拼命地干。有位日本朋友跟我说:“日本人不做梦,哪有时间做梦!”听完,我莫名其妙地伤感。  



人际互信与秩序共守  

尽管压力巨大,但日本人的生活却从容而有秩序。这点从东京市容的细节上就能感受得到,绿化率极高,几乎没有见到裸露的土地,即使偶尔有一个小角落空出来,都会种上一株树或摆上几盆花。  



路不拾遗  

东京的房子一般不装防盗门,很多门是非常薄的木板门和玻璃门。偶尔一楼有防盗网,二楼以上我从未看到防盗网。我们很惊讶,他们怎么不担心入室盗窃的问题?此外,多数自行车是不上锁的,连摩托车晚上也是丢在外面,根本不担心什么。  

在火车上、在旅店、在会议室,甚至在餐厅,再值钱的包,放在那里根本没人动。京都火车站人流如织,旁边的餐厅人来人往,餐桌上七八个包丢得零零散散,并不见一个人。所以西方人老听中国人说,“你先去,我在这儿看着。”人家始终不懂这话什么意思,你“看”它干什么?  

我们住过的几个酒店没有“查房”之说,你走了就走了,把牌子放在那里,把费用结清就可以。而在中国住酒店,离开时“查房”的程序必不可少,很多酒店还有物品损害赔偿价格表,表现出一种非常深刻的不信任。我们的一位老师,在日本坐地铁,西装放在衣架上忘了取。而捡到的人帮他寄到下一站,等他来取,而且烫好、折好。  

在商业闹市区,经常看见女士将翻盖手机架在牛仔裤后兜上逛街,就这么着,谁也不在乎。还见过一个女士,背一个很大的包,朝外的第一个口袋就是钱包,我在1米外都可以看得见,她就这么逛,没有觉得有什么危险。  

我们总觉得贫富差距过大才会有抢劫盗窃,实际上不完全是这样。日本也有穷的,至少从各地去的人也有穷的,而且也有流浪者。我这次还找了一个街头艺术家给我画了一幅漫画像,标价1600日元。他画完以后,自己感觉画得不好,就只收了1000日元,还一个劲地道歉。
六安论坛
发表于 2009-3-2 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堵车但秩序井然  

日本人很讲究秩序。排队是正常的,而且自觉保持1米距离。在自动扶梯上,人们都很谦和地站在左侧,让有急事的人从右侧快速通过。  

在东京,我们见过几百人在一个路口等红灯,没有一个人乱闯的。车辆在通过路口时也没有减速的意思,因为所有的人都一定会遵守交通规则,不需要减速,也不可能出现意外。但是,在红灯转为绿灯的时候车辆反而慢下来,车可以通行,走到一半的行人也可以通行,只要有一个人还在穿越,车辆就会让人,这个时候就体现出了“以人为本”。  

日本的路并不一定都很宽阔,很少看见超过单向四车道,甚至还有主要公路是双向单车道。有一次高速路堵车,但还不至于堵得不能行走,只是慢,绝对没有人插队,更没有人急着猛打喇叭。  

我们的团队每到一家酒店,酒店都有人到前面的路口迎接,指挥车辆怎么开进去,停在什么地方。我们住过的几家酒店,都有一个牌子竖在大堂,写明“某某团队”什么时候出团,并按照时间顺序排好,这样可以避免若干团队一起出发造成拥挤。如果时间安排出现冲突,酒店会建议某些团队推迟五分钟或者十分钟出发。  



深刻的危机意识  

日本的版图大概相当于我们一个四川省,但人口密度却比四川还要大。地狭人多,又没什么资源,而且台风、海啸、地震非常频繁,从这个角度来讲,日本是一个非常可怜的国家。正因为如此,日本人有深刻的危机意识。  



吃一次涮肉也会觉得无比幸福  

日本的学校每月一次防火演习,每季度一次防震演习。每个家庭都备有压缩防灾包,里边搁压缩饼干、纯净水、保暖衣、手电筒和雨披。日本全社会从上到下都只有一个信念,我自己要拼命,如果不拼命这个国家就完了。  

我们去考察丰田汽车公司,丰田做汽车之前,整个日本是没有汽车工业的,那时的汽车他们叫“自动车”。造“自动车”最早也是由丰田第二代领导人提出来的。他去考察英国的汽车,回来就发奋自己做,把原本很挣钱的纺织放弃了。由于不分白天和黑夜地努力,这个人只活了50来岁。为了民族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日本很多人都是甘愿做出自我牺牲。  

日本虽然是汽车大国,但企业中层及以下员工几乎都不可能开车上班,因为停车费奇贵。东京的许多停车场,100日元只能停车15分钟。多数日本人都买得起车,但是没多少人负担得起停车费!  

在我们看来,日本这么发达一个社会,一般人吃饭应该不成问题。但日本人正餐也吃得很少:菜只能遮住一个小碟子的底部,米饭也只有一小碗。我总怀疑日本人很少吃饱饭。至少我在日本工作的朋友,如果哪天能开怀吃一次涮肉,会觉得幸福无比。真不懂日本人这样是为了健康保持七分饱呢,还是为了贯串一种压力意识?  



租房要给房东感恩费  

日本人住房压力非常大。我大胆猜测这也是日本ZF刻意为之。  



日本房价高是全球出了名的,东京的住房均价是每平方米6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4万元),一个人辛苦一辈子可能也只能混一个小房间。普通人根本买不起住房,买得起的白领也不过买四五十平方米的小房子。  

最奇怪的是日本的租房方式:不仅租金特别高,而且首付得5个月租金。除了当月租金、押金(相当于两个月租金)、中介费,还有一笔感恩费要付给房东。很难理解,日本市场化程度那么高,房客反而要向房东支付感恩费?我觉得他们的ZF是故意这么干的,使得整个民族从上到下都特别紧张。  



出租车司机给学生上社会课  

日本学生上课并不完全在学校内,他们经常把学生拖出去学习。到风景点去参观,去看祖先怎么拼的;到企业去参观,看企业是怎么发展的。让你去思考,看你能否跟得上时代,能否适应社会需要。严格来讲,这是他们的公民意识教育和思想教育,或者叫德育。  

他们对德育很重视,投入也非常大。我们去参观世界文化遗产清水寺,就碰到很多中学生。学生不是老师带队,而是由出租车司机领着。一个出租车司机带四个学生,他会把社会上很多事情讲给学生听,一两个小时不停地跟学生讲,这是司机必须做的。学生做笔记,回学校还要写感想。  

日本整个民族忧患意识非常重,小学课本就告诉学生:这个国家生存是很艰难的;这个国家处境是非常危险的;这个国家是可能随时被别人打垮的。尽管日本历史上,从来没有外来侵略者能够深入日本的本土(二战美国的占领不算侵略),但是日本政治家始终认为外族强盛了,就一定会打进来,别人发达了日本的生存空间就相对萎缩了。
六安论坛
发表于 2009-3-2 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日国民素质30年的差距  

日本社会流传一句话:“管好自己,不给社会添麻烦。”每个人都是这么一个信念,整个社会公民素质就非常高。  



瓶子扔掉前还要将商标撕掉  

日本居民在街上如果一时找不着垃圾桶,就把垃圾带在身上,回家放进自家的垃圾桶。有一位陪同我们的女士,我们有人告诉她:“小姐,你身上有两根头发。”“很抱歉。”她一边说一边把头发取下来,用一张餐巾纸包好,放进自己的口袋。  

在自助餐厅吃饭,人人用完餐都会自己收拾桌面,桌上洒的几滴汤会用纸巾擦去,杯盘碗筷收到集中存放的地方。  

抽烟的人当然有,但绝不会有人乱弹烟灰、乱扔烟头,在街边吸烟都会带上一个便携式的烟灰缸(我就特意从日本买回来两个便携式烟灰缸)。  

在公共场所遛狗的人士,身上一定带着垃圾袋,狗一拉屎,马上小心翼翼地扫起来装到垃圾袋带走,再用纸巾把地面擦干净。  

我认为人类的文明和垃圾的处理紧密相关。垃圾的处理可分为四个文明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随地吐痰阶段”,既然随地吐痰就会随地甩垃圾;  

第二个阶段是“集中堆放阶段”,北京现在处于这个阶段,垃圾开始集中堆放,不乱丢;  

第三个阶段是“分类处理阶段”,日本把垃圾分成三类:可燃物、不可燃物、瓶罐器皿。个人认为中国包括北京在内的大部分城市还没有真正到达这个阶段;  

第四个阶段是“精细管理阶段”,就不止是三类分放了。比如,通常人们会在可乐喝完后把瓶子扔到垃圾桶了事,而日本人会把可乐瓶上的商标纸撕掉,丢进可燃物的垃圾桶,再把瓶子塞到装瓶罐的垃圾桶内(因为瓶罐回收后也需要工人把商标纸撕掉)。  

同样,家里用完了的酱油瓶,日本人往往会用清水把瓶子先洗一洗,再放到垃圾桶里,因为回收后也需要清洗的。摩丝类产品的空瓶子,日本人在扔进垃圾桶之前,会先给瓶身扎一个孔,以免存在不安全隐患。  

顺便提及,日本东京有若干大型垃圾处理厂,当然有很高的烟囱,只是烟囱并不冒烟,而且垃圾厂附近必有一个体育场。垃圾焚烧的余热可以供体育场的游泳池保持水温,还可以让大家健身的时候理解自己和垃圾的关系、人和环境的关系。  



管好自己,不给社会添麻烦  

日本人出门都喜欢带一把伞,而且是长柄的伞(很多出门的人,旅行箱旁边也插一把长柄伞)。所有的公共场所都有一个机器,里面是塑料袋,把伞往里面一插,套一个袋子再拉出来,提着雨伞进屋内就不会有水滴出来。我们在日本那么多天,只有一天是晴天,但从未感到哪儿湿漉漉的。连公交车上也都有一个放置雨伞的桶。到一些名胜参观,进室内,得把雨伞和鞋子放在门外,等回来再取;如果不从原路返回,就用垃圾袋将鞋装着,提在手上,出口处必定会有一个箱子,用来收集装鞋的垃圾袋。  

日本人非常彬彬有礼,一天到晚地鞠躬。我觉得,这种东西不只在表面,是从内心深处对社会的一种认同,知道自己的渺小。大公司的高层也总是低着头走路,微闭着眼睛,自我收缩,甘为渺小。这事实上是一种境界:把别人看得比较高大,把自己看得很卑微。  

我们去参观了两所大学,和中国的大学很不一样,没有围墙,也没有气派的门楼,不起眼的大门上只有很小的一块牌子,非常普通。就连丰田那么大的公司,总部大楼也并不奢华,牌子也是很小的一块,很低调,不那么嚣张。  

一位在中国、美国、日本三地的大学都工作过很多年的中国教授曾跟我说:“即使中国现在跟日本在一个起跑线上,我们也未必能够赶上日本。国民素质相差30年。”  

虽然我们不喜欢听,但是我能理解,确实国民素质是不一样。(来源:中国商业评论)  

作者简介:汪中求,清华大学特聘教授,精细化管理研究专家,著有《细节决定成败》
六安论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微信号: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