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1398
  • 回复2

[六安事儿] 舒城县高峰乡村民韦能发:五口水缸记录新旧生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9 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舒城县高峰乡村民韦能发这几天可高兴了,因为他要搬到新居了。他就要离开世世代代居住的山顶生活了。他把山顶上的东西一件一件往下挪,足足装了有几大袋。还有哪些东西没带呢?韦能发望着这个有点破落,但还带着回忆的家,似有不舍。这时,他的目光落在了那5口缸上,这也是他们家最重要的家业。


  韦能发自打记事起就与这5口缸结下了不解之缘。韦能发家所住的地方遇到干旱时,山顶也没有水下渗的,因此要尽量保持家里5口大缸满满的。在他的记忆里,父亲最重要的活就是到山下挑水。长大后,韦能发自觉接过父亲的扁担,挑水成了他生活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韦能发近30岁才成家,随着两个孩子相继出生,这时的生活越发困难了。而他的生活来源,就是山上的一点经济作物,如板栗、毛竹等。随着父母一天天老去,孩子一天天长大,韦能发生活更加艰难了。韦能发决定出去打工,但只在外面干了不到两个月的活,家中捎信来了,说是老父亲在早上下山挑水时,不幸跌倒了,在医院住院,要他赶快回来。韦能发乘汽车、坐火车,紧赶慢走赶回家,服侍老父照料家人。


  出远门不可能了,后来,韦能发在家门口打零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这有限的收入难解家中的困难。什么时候才能摆脱贫困呢?韦能发看着这五口大缸,心中一片茫然。“我们一定要搬下山去。”困难时的韦能发,也曾发过这样的誓,他也曾与同住山上的为数不多的几户人家商议过。但搬下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哪里建房,建房资金哪里来,即使搬下去又靠什么生活?一想起这个,大家就打了退堂鼓。“认命吧。”大家只好如此嘟啷。


  贫困的时间久了,韦能发似乎把贫困当作了当然,他也慢慢习惯了这种贫困的生活了,好像他们家祖祖辈辈就是要守这大山,就是要与贫困结缘了。


  但一切在2016年有了转机。这一年,广播里天天讲的,电视里天天放的都是关于脱贫的新闻,乡、村干部下来也勤了,好多群众都被列为贫困对象,干部不仅为其送来衣物,还手把手教他们如何搞生产、搞养殖,群众的干劲也激发起来了,大家起早贪黑地生产,一派热火朝天的场面。


  “韦能发,这是镇上派来和你结对的扶贫干部。”当村书记带着一名叫小刘的年轻干部来到韦能发家中时,“这和我有关系吗?”韦能发这样回应着,摸起扁担又要去挑水了。


  但后来的情形,韦能发还是被这位扶贫干部感动了,不仅经常到他家看望,还手把手教其生产技能,又安排韦能发到县里参加免费培训,生产遇到困难,这位干部还帮其联系贷款。


  为了从根子上拔掉穷根,舒城县实施了避险脱贫项目。高峰乡在山下靠近景区的地方规划了避险解困项目中心村,专门用于建设集体住房,移民可以自主选择在安置点安置。这次,韦能发的机遇又赶上了,他多年的下乡梦就要实现了。他要建的是180平方米的房子,由村里组织统一规划,统一施工。韦能发是村里的贫困户,村里为其补助了七万多元的建房资金,他又把多年积蓄拿出来了,就这样,属于韦能发的二层小洋楼终于落成了。竣工当天,韦能发站在自家的楼顶,眺望万佛景区,感慨复感慨。


  搬到山下,背靠景区,为了让韦能发尽快脱贫,小刘又帮助其贷款二十多万,建立了农家乐。秋意浓浓,层林尽染,玻璃窗映照着和煦的阳光,农家乐正式开业了,人来人往、川流不息,韦能发和妻子忙里忙外,生意特别的好。


  对了,还有五口大缸在山上了,这可是韦能发家的传家宝了。韦能发决定把它们搬下来,在一个秋日的下午,他们把车开到山顶,这时缸已陷到土里了,大家好不容易把它们抬了出来。韦能发的老爸说,当年,他们全家可是人工抬的办法,一天抬一口缸,费了五天的时间,才把缸抬到山上的。现在,山路通了,效率真高了。


  现在,这五口缸已成了韦能发农家乐的标志,更成为新旧生活的对比。每当有游客前来时,韦能发总要讲起这水缸的故事。有一个来自合肥叫王成功的游客听到这个故事,诗兴大发,当即吟诗一首:扶贫开发兴国邦,避险脱贫幸福长;众志成城奔富路,原来水缸盛财源。(通讯员 陈胜 六安新闻网)


六安论坛
发表于 2016-11-9 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呵  生活了许久的环境确实难以割舍
六安论坛
回复 鲜花 臭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9 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脱贫好啊
六安论坛
回复 鲜花 臭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微信号: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