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昨天市长说的话依然回味无穷,今天周报君从报告中继续摘要如下,看完对六安的明天充满期待!
拓宽金融渠道
积极发展多业态金融机构,争取更多域外金融机构落户六安。支持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通过增资扩股或直接融资等途径补充资本,增强服务实力。强化企业上市挂牌推进机制,争取新增上市报备企业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6家。
促进消费升级
扩大大众旅游、养老健康和信息消费,增加中高端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养老等服务供给,促进电子商务、智能家居等消费。优化消费环境,引导发展家用轿车、家用信息设备、耐用消费品等消费信贷,提高新能源汽车在公共交通中的比例。
深入推进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中心城区农贸市场和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建设改造,规范建设社区综合商业服务中心,着力打造15分钟便民商圈。规范出租车、网约车服务和管理。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设立市战新基地建设专项引导基金,集中力量加快霍山高端装备基础零部件产业集聚发展基地、金寨先进光伏制造重大试验工程建设;围绕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绿色食品加工等产业,培育一批市级战新产业集聚发展基地。
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力争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家以上,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90亿元以上。加快推进六安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等创新平台建设,新增省级科技孵化器或众创空间2-3家。加大各类人才引进力度,力争新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1-2个、授权发明专利150件以上。
大力引进天使、风险、股权投资等基金,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支撑体系。打造一批质量品牌建设示范县和示范企业,争创六安瓜片茶产业、霍山石斛产业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
加快绿色发展平台建设
全面实施合六叶工业走廊暨金叶一体化产业发展规划,突出装备制造、绿色食品加工、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制品制造、家居制造等产业,打造一批百亿级产业集群,把六安开发区打造成绿色振兴核心增长极。
认真落实六安茶谷和淠河生态经济带建设规划,全面推进六安茶谷沿线特色小镇、茶谷小站和茶谷小院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绿色食品加工、中药材、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加快淠河生态经济带水利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全流域治理,加快培育优质高效农业和特色旅游文化产业。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蔬菜、食用菌、花卉苗木、中药材等特色经济作物种植比重,增加优质安全和市场紧缺农产品供应。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培育壮大一批特色产业集群。积极发展多功能大循环农业,加快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打造一批特色农业小镇和“一村一品”示范村。
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
力争实现农产品加工业产值850亿元以上。积极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引导发展土地股份、农村社区、联合社等新型合作组织,新增亿元以上龙头企业10家、农民合作社800家、家庭农场1000家。
深入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111”示范创建活动。组织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训新型职业农民4000人。推进“互联网+农业”,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深入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扩大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试点。
建立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加强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深入推进“三园两场”创建,实现规模种养基地生产过程标准化、规范化。支持 “三品一标”认证,力争新认证农产品20个以上。
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认真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等土地整理项目,实现田、林、路、渠、电等设施综合配套。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2837公里,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农村公路建管养运一体化发展。
加强淮河流域综合治理,推进防洪薄弱环节建设性治理,提升防洪保安、水资源供给、水生态修复能力。推进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加快信息网络建设。扎实开展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
继续推进“放管服”改革
继续精简市级审批事项,清理和简化前置审批条件,规范和改进行政审批管理。加强政府权力运行事中事后监管,建立规范高效的监管机制。创新政府管理模式,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管制。
大力推进财税金融改革
推进市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及税收征管体制改革。加大政府存量资产、财政存量资金、企业存量资源盘活力度,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深化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改革,建立规范的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
深化农村金融综合改革,探索开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试点,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三权”抵押贷款,完善农村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和风险补偿机制。强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环境。
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水平
开展大健康产业、战新基地、大学生创业创新、特色小镇等专题招商。引导和支持境内外资金投向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充分利用国家证监会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的IPO绿色通道政策,切实抢抓机遇,加大工作力度,开展精准招商。
提升经济外向度
促进传统优势外贸产业做大做强,支持外贸企业参加境内外展会,扩大机电、汽车零部件、农产品等产品出口。积极孵化外贸企业,加快引进一批潜力大、发展好、带动力强的外向型企业,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积极发展进口贸易,支持企业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
加快保税物流中心、公共保税仓库申报建设进度,促进贸易便利化。争取海关在六安设立正式机构。
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加快乡镇政府驻地整治建设,持续推进中心村建设及自然村环境整治,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大力引进市场主体,实现农村垃圾污水处理社会化、专业化、长效化。
实施“一村一品”、 “一乡一业”,推进发展特色产业,形成品牌效应。推进农民文化乐园建设,传承和发展农村文化,提升农民文化素养。
巩固提升民生工程
在认真实施省33项民生工程基础上,继续实施市区城乡公交一体化、中心城区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城区停车场建设3项市级项目。
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
深入实施各类创业计划,加强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退役士兵等群体的创业服务,以创业带动就业。全面落实各项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政策,突出抓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
扎实推进城乡医保统筹,全面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逐步提高企业退休职工基础养老金、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城乡低保对象补助水平。扩大公积金保障范围。扎实做好农民工工作,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稳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加强环境综合治理
实施“三尘、三气”等大气污染专项整治,加强重点流域、区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启动实施第二次全市污染源普查。强力推进各县区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争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启动实施林业增绿增效行动,推动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继续强化森林防火和森林有害生物防治。
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深入推进“七五”普法,加强社区矫正监管,推进人民调解化解矛盾研判预警机制建设,扩大法律援助。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反邪教斗争,深化“平安六安”建设。加强社区依法自治和协商民主制度建设,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
强化公共安全管理
深入开展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和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区)创建工作。严格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开展省级食品药品安全城市创建工作。加强重点行业领域事故防控,深入开展“铸安”行动,有效预防和遏制较大以上事故发生。
期待梦想照进现实
大六安明天更美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