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1343
  • 回复0

[六安事儿] 浓缩着几代人的青春与记忆---- 一起听听他们的高考故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6-10 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高考浓缩着几代人的青春与记忆,不同时代的高考故事,折射出一代代有志者对梦想的奋力追逐。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听听他们的高考故事。

  文革前 1949年,我国高等学校单独招生,1950年同一地区高校联合招生。 1951年以全国大行政区范围统一招生,1952年全国统一招生,1965年文革前最后一年,六安二中退休特级教师刘德传很幸运,赶上了那一年的高考,因此改变了一生的命运。
  六安二中退休特级教师 刘德传:首先来说是很神圣,这个公平、公正和现在是一样的,另外,当时高考保密工作非常好,没参加高考前就听讲,如果那个人,胆敢违反纪律,泄露了高考题目,是要判刑的,是要坐班房的。
  谈起当年的高考试卷,刘德传老师至今还记忆犹新。
  六安二中退休特级教师 刘德传:至今高考有的题目还记得,你比如就考政治,纪念白求恩、纪念毛泽东同志的体现。高考作文题是《给越南人民的一封信》到现在我还记得。那个时候对世界情况还不是很知道,但是我们知道,一个人要具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
QQ截图20170610092814.png

  那一年,刘德传考上了合肥师范学院,在高考通知书下来的一个星期前,他每晚都激动的睡不着觉。
  六安二中退休特级教师 刘德传:得到本科线,选择是师范,师范那个有助学金,我在高中就享受助学金。所以一直有愿望,既然是党和国家培养我们这么大,培养高中毕业,大学学成以后,回归社会,教书育人,报效祖国。
  文革后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田家炳实验中学副校长姚俊1980年参加高考,至今已有37年,提及那时高考,印象深刻。
  田家炳实验中学副校长 教师 姚俊:那个时候高考对一个人是非常重要,他牵涉到工作、身份问题,过去说,是穿皮革,还是穿草鞋的问题。很多下放知青,很多的人没有工作,特别是对农村的孩子,他只有走高考这条路,才能改变命运,不仅是对个人的影响,是对整个家庭的一个梦想和希望。
  姚俊说,那时很多人都想借助高考改变命运,参加人特别多,但录取率相当低。
  田家炳实验中学副校长 教师 姚俊:77年当年有570多万人高考,到78年有600多万,到我们那年,由于人太多,为了减少高考这个工作量, 进行了一些预选,我看了大概300多万人真正参加高考,那一年录取了28万人,录取率非常低。
QQ截图20170610092823.png

  姚俊说,那时的高考是非常重视的,但和现在的重视程度还是有所不同。
  田家炳实验中学副校长 教师 姚俊:全社会也重视,不像现在这样集中接送、护送什么的,大家都是自己去参加考试,考试我们以后是自己找到考场,考完后回家和父母说一下,就是也比较重视,不像现在社会、媒体这么关注。
  回望当年的高考,姚俊感叹如今的孩子已经有了很多选择,高考不是唯一的出路了,无论选择什么样的道路,经历了、努力了就好。

六安论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微信号: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