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住霍山县太平畈乡耿家坊村的祝发洋是个文静内向的小伙子。今年,他以理科465分的高考成绩,被黄山学院土木工程系录取。和祝发洋一同考上大学的同学们,有的在筹办升学宴,有的打算出去旅游,但祝发洋却在为学费而犯愁。
耿家坊村位于霍山县太平畈乡,离霍山县城有两到三个小时的车程,交通十分闭塞。山坡上的三间矮房子就是祝发洋的家。7月底,天气酷热。记者见到祝发洋时,他正和母亲储召红在树荫的间隙中,将玉米地里的草拔掉。
当记者询问祝发洋的母亲可舍得让儿子干活时,祝发洋的母亲表示舍得,但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年轻的时候苦点没事,长大后不苦就行了。祝发洋的母亲到哪里都要拿着一根棍子,连除草都要把这根棍子拿着,如果没有棍,她就得跪在地上干活。
原来,祝发洋的妈妈储召红有残疾,她的腿无法站立,走路都要杵根棍子。由于家里没了劳动力,地也转给其他村民耕种。母子俩就在门前一些闲散的地里种些红薯和玉米,算作家里的口粮。因为储召红的腿无法正常行走,更不能爬坡。一放假,祝发洋就扶着母亲一起到地里干活。
储召红告诉记者,儿子干活确实比自己快多了,她想在家里种一点蔬菜之类的东西,也可以自己吃。
妈妈储召红说,儿子十分孝顺。上学的时候,每个星期都会回家照顾自己。祝发洋也表示,可能自己以后出门,照顾妈妈的机会就少了,所以想在这个暑假多陪陪妈妈。
耿家坊村的村支书告诉记者,祝发洋很有孝心,考完大学之后他本想出去打工的,但由于走了母亲就没人照顾了,也就一直留在家里。
19年前,下肢残疾的储召红和患有肺病的祝玉兵结合在一起,这个家庭,一直十分贫困。在祝发洋的记忆里,患有肺病的父亲,常年吃药,经常卧床不起,下肢残疾的母亲,也没有劳动能力。一家人的生活,仅靠父亲偶尔翻山越岭帮人剃头为生。想吃一顿肉,对祝发洋来说是奢望。
据祝发洋描述,由于父亲自身家庭的原因,父亲个子比较小,身体比较瘦弱,在父亲很小的时候,爷爷奶奶就去世了,生活比较艰苦。也因为父亲身体比较瘦弱,然后还患有疾病,村里面的人遇到他都是避而远之的。从小祝发洋的父母就跟其他同学的父母不一样,因此祝发洋时常觉得自卑,很少跟人交流。
2013年的大年除夕,是万家团圆的喜庆日子。而在祝发洋的家里,却是生离死别之时。当时,已经卧床5年多的祝玉兵紧紧握住儿子祝发洋的手,饱含着对未成年儿子的不舍和愧疚,离开了人世。
祝发洋告诉记者,父亲去世的时候在床上躺着,紧紧地拉着他的手,眼睛睁的特别大,看着他,而祝发洋也看着父亲,慢慢地看着他没了气息。
家里的唯一的顶梁柱塌了。原本贫困不堪的家,只剩祝发洋和残疾母亲相依为命。储召红觉得自己对不起儿子,因为生了祝发洋却没有能力养他,觉得自己很自卑,有时候睡在床上,都会一个人流眼泪。
祝发洋的家是三间简陋瓦房,这还是当地ZF出资修建的。我们在家中没看到任何值钱的家具,唯一显眼的家电,应该就是吊在房顶的白炽灯了。在这个陋室里,祝发洋的书桌却十分干净整洁。墙上贴满了奖状,祝发洋说,这是他追逐梦想的地方。
父亲早早离世,母子俩相依为命,这个家庭,连最基本的生活都难以保障。父亲离世那年,祝发洋只有15岁。当时,他准备放弃学业,出门打工。
2013年,祝发洋的父亲离世前,已经瘫痪在床五年了,家里也因此欠了很多外债。父亲离世后,15岁的祝发洋想着出去打工挣钱来减轻家庭负担,让母亲生活得好一点,但母亲坚决不同意。储召红说,她自己没有读书,希望儿子能够读书,变得有出息,即使再穷,书还是要读的。
在母亲看来,读书是祝发洋走出贫困,改善家庭环境的最好出路。祝发洋就读的高中是霍山中学,每到周末,祝发洋都要坐三个小时的车才能回太平畈乡,再步行五公里回家。山路崎岖,到家时,天都已经黑了。
母亲储召红告诉记者,人家孩子放学回家都有人接,但自己孩子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人。
2014年,祝发洋家被列为贫困户,开始吃低保。而一些社会爱心人士,也对这个困苦的家庭施以援手。霍山县太平畈乡的党委副书记陈海军告诉记者,乡ZF根据他家的特殊情况,制定了一些帮助他脱贫的措施,乡ZF也就按照现行的补助政策,对他家进行补助。
艰苦的环境也磨练了祝发洋坚强的意志,在学校里,祝发洋的生活十分清苦,学习也很努力。
据祝发洋的班主任汪承祚描述,祝发洋平时的生活比较朴素,穿的衣服主要以学校发的校服为主,学校食堂的伙食有很多种,但他基本上吃的都是比较简单便宜的种类。
汪老师说,祝发洋每顿饭都在三块钱左右。由于周末要回家照顾母亲和做农活。所以,祝发洋学习的时间相比其他同学要少,他就利用中午休息的时间学习。除此之外,祝发洋在寝室里弄了一张桌子,就趴在那上面写作业,把一些零碎的时间都用上了,学习很刻苦。
今年的高考,祝发洋理科考了465分,被黄山学院录取。不过,学费和生活费,却成了这个家庭不能承受之重。
母亲储召红告诉记者,她此时此刻想到这些都会很难受,虽然自己是他的母亲,但却没有劳动力,就像跟死了一样。
霍山县太平畈乡的党委副书记陈海军说,会把祝发洋同学的情况到各个村进行一次宣传,乡村干部想组织一次捐款,希望他以后能够上得起学,安心上学。
山村里人烟稀少,知了的叫声响彻山谷。这一天,做完家务后,祝发洋带着一卷黄纸悄悄翻过门前的山。他要去告诉父亲,自己考上大学了。祝发洋在父亲的坟前对父亲说自己考上大学了,就在省内,让父亲不用担心,可以安息了。此刻,父亲已经无法知道儿子完成了他的夙愿。但从今天起,儿子祝发洋要走出大山了。
祝发洋告诉记者,降生在哪个家庭自己不能决定,但是他相信通过自己后天的努力是可以去改变的,他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来的生活会变得更美好。
祝发洋在内心对爸爸说自己已经考上大学了,马上就要进入新的校园去学习,他会以更多的激情去努力、拼搏、创造,改善自己现在的生活环境,他也会照顾好妈妈,让妈妈享福,以后他会以一颗感恩的心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回报社会。
如果大家想要帮助祝发洋,您可以直接前往合肥市长江路419号,团省委大院内安徽省希望工程办公室进行捐助。
其次您也可以拨打爱心热线0551-62810639或者62815824进行捐助。如果您对捐款流程有些疑问,您还可以拨打我们栏目的热线:0551-63416060,或者发来短信,我们会为您答疑解惑。
不能决定自己的出生,但可以决定自己以后的路。为这个坚强努力的小伙点Zan,希望他以后的路可以越来越好,能够越飞越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