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2166
  • 回复3

[六安民生] 关于推进六安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的调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14 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加快实现六安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近期,根据市委负责同志要求,市重点课题调研组深入市直有关部门和部分县区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的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由于一系列农业、农村经济政策的出台实施,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全市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一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截至2008年底,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128.4亿元,比1978年增长20.1倍,年均递增10.5%;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达到232.4亿元,比1978年增长32.3倍,年递增12.3%,农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二是农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全市农副产品已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新格局,比如金寨、霍山的茶叶、林产品,寿县、霍邱的粮食、畜牧养殖产品,金安、裕安、舒城的蔬菜产品等;农业产业和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农业产值比重由1978年的78.8%下降到2008年的44.1%,牧业由18.7%提高到35.1%,渔业由0.6%提高到10.6%,呈现出农林牧渔全面发展的格局。同时,一些特色种植、养殖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产业结构渐趋合理。
       三是粮食产量迅猛增长。1978年,全市粮食总产只有183.0万吨,每公顷单产2155公斤,人均348公斤。经过多年的发展,粮食生产取得显著成效。从2004年起,粮食总产连续5年实现增长,2008年达到437.4万吨,比1978年增长139%,人均占有粮食623.4公斤,比1978年增加275.4公斤,增长79.1%。
      四是蔬菜生产成为新的亮点。2000年,全市蔬菜面积突破3万公顷,比1978年增长3.1倍,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达3.8%。2008年,全市蔬菜面积达到5.95万公顷,比1978年增长6.1倍,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达6.8%,总产量122.1万吨。蔬菜生产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五是畜牧水产业发展迅速。2008年,全市肉类总产量45.4万吨,比1978年增长7.3倍,年递增7%;生猪饲养量530万头,比1978年增长117.8%,年递增3%;全市水产品总产量24.1万吨,比1978年增长34.6倍,年递增12.6%。畜牧水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而且也繁荣了周边城市的畜牧水产品市场。
      六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增长。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由1978年的197元,提高到2008年的3647元,增长17.5倍,年均增长10%。
      二、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的主要优势
      (一)土地资源充裕。六安土地资源丰富,国土总面积17976平方公里,集山地、丘陵、岗地、平原、圩畈于一体,还有佛子岭、磨子潭、白莲崖、梅山、响洪甸水库和瓦埠湖、安丰塘、城东湖、城西湖、万佛湖等丰富的水资源。独特的地形地貌为发展种植、养殖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绿色生态优势。六安山清水秀,环境优美。全市现有林地61.94万公顷,其中生态公益林37.96万公顷,河堤防护林带987.2公顷,森林覆盖率35.6%,林木绿化率40.26%。全市拥有200多种优良绿化树种,58个通过申报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72个绿色食品和21个有机食品。
      (三)农产品资源丰富。六安拥有粮、油、棉、麻、茧、羽绒、茶叶、蔬菜、禽蛋等多种农产品,且在全省占有一定位次,以2008年为例,粮食产量437.4万吨,居全省第2位;油料产量21.5万吨,居全省第7位;麻类产量1.63万吨,居全省第1位;蚕茧产量8082万吨,居全省第2位;茶叶产量14071吨,居全省第3位;蔬菜产量122.1万吨,居全省第7位;肉类产量44.7万吨,居全省第2位;禽蛋产量14.4万吨,居全省第3位;水产品产量23.4万吨,居全省第3位,等等。随着农村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六安作为全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的地位日益明显,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粮食、畜牧和水产大市。
      (四)产业化经营具有一定基础。近年来,由于各级ZF的大力扶持和强力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逐步提高,涌现出一大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35家,另有160家市级龙头企业。现有省级著名商标农产品30个,市级知名商标农产品16个,安徽省名牌农产品26种,市级名牌农产品30种。
      三、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的制约因素
      一是耕地集约化经营水平较低。由于目前土地分割给一家一户的农民分散经营,加之传统农业地区的农民思想观念较为保守,有着根深蒂固的土地情结,加快土地流转尚存一定难度,耕地产出率极低。
      二是农业科技水平不高。由于目前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习惯于按老办法、老方式种植田地,还没有能力生产那些市场有需求而过去没有生产过的优质农产品,又因生产能力小,不成规模,难以进行集中统一培训,农民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导致生产成本高、产量低,且农产品质量难以保证。
      三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不够。由于人们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觉醒迟、起步晚,虽然近年来,人们意识到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后可以大幅增值,但因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时间短,多数还处于起始阶段,只是进行简单的初加工,基本上处于生产半成品阶段,产业链条短。
      四是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长期以来国家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和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导致农业自身积累不足,加之六安过去工业发展缓慢,经济实力不强,财政不宽裕,从而导致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少,虽然近年来国家和省加大了投入,但由于历史欠账太多,配套跟不上,农业基础仍较薄弱,抗灾能力不强。
      四、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的目标设计
      农业跨越总体目标:力争用5年时间实现全市农民收入和主要农产品生产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到2020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
      粮食双百亿目标:到2012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100亿斤,粮食加工产值达到100亿元;实现全市粮食就地加工转化率80%以上,种粮农民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
      农业特色产业目标:到2012年,全市集中力量抓好粮油、生猪、家禽、茶叶、油茶、水产等十大农业特色产业建设。鼓励和引导一批联系紧密、市场相关、产业相联的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和服务组织开展分工合作,形成产业配套、分工明晰和功能齐全的产业体系。
      农业产业化目标:力争到2012年,全市粮食产业园全面建成,油脂加工企业整合与技改全面到位;培育年销售收入超30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超10亿元的3家,超5亿元的5家,超1亿元的60家以上;国家级龙头企业达5家以上,省级40家以上,市级200家以上;建成100个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大户为依托,以专业合作组织为纽带,种养加、产供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园区;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4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直接带动80万农户,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
      五、推进农业跨越的对策建议
      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央和省一系列强农、惠农的政策,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一)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切实转变农业经营方式。一是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积极稳妥地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县区设立流转服务平台,乡镇建立流转交易服务中心,组建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有效衔接土地流转供求。鼓励农民以转包、转让、出租、互换、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鼓励农村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工返乡创业者等多种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由市、县区和乡镇领导挂帅,抓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示范点建设,逐步培育一批百亩、千亩乃至万亩的现代农场。二是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研究制定扶持政策,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使其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有效载体。三是健全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和服务机制创新,奠定农业公益性服务基础;研究制定扶持发展经营性服务组织的政策措施。
      (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推广应用,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立跨区域、跨学科、跨专业的创新团队,支持农业实用技术研究,不断提高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的研发能力。健全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创新服务机制,提高保障水平。以良种良法集成配套为重点,加快农业新品种、农业生态保护、农业节本增效、高效生态农业技术和节约型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推进农机农艺结合,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建立农业技术及时到村到户的信息通道,积极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技术支撑。
      (三)加强农民科技培训,着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水平。建立提高农民素质的长效机制,用制度规范提高农民素质的培训工作,聘请技术专家进行“手把手”式的现场上课,多形式发展职业教育,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工程,多途径、多渠道提高农民素质,为发展现代农业打下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四)认真实施粮食双百亿工程,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的主导产业基础。抓住国家实施增粮规划和中部崛起战略支持粮食生产的机遇,加快实施粮食双百亿工程,切实巩固粮食大市地位。认真落实中央和省扶持粮食发展的各项政策,进一步提高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强化粮食大县奖补措施和政绩考核机制,调动地方ZF抓粮食生产的积极性。深入推进小麦高产攻关活动、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和玉米振兴计划,加快提升粮食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水平。
      (五)积极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和农业结构调整,倾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落实油料生产扶持政策,开展油菜高产创建活动。研究制定茶文化发展意见,切实提高六安瓜片、霍山黄芽、舒城兰花、金寨翠眉、华山银毫的市场竞争力,深入挖掘已获品牌的市场价值,搞好资源整合,提升产业水平。扩大设施蔬菜和特色蔬菜栽培面积,建设国家级蔬菜种苗良繁基地,保障市场蔬菜均衡供应和价格平稳。充分发挥蚕桑、水果、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的区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壮大特色产业。以实施生猪“462”计划为重点,扶持建立一批高标准、规范化的畜禽规模养殖示范小区(场),加快推进养殖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建设全国规模最大的有机鱼生产基地,深入实施渔业“三进工程”(鮰鱼进水库,河蟹进湖泊,小龙虾进稻田),大力发展名优水产品生产,推进生态健康养殖。
      (六)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倍增计划,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围绕十大基地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财政投入,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实行一个支柱产业由一个部门牵头、一个规划引领、一笔经费启动、一个法人承办、一个专业合作组织链接和一批企业和大户支撑的方式,集中财力、物力和精力抓好粮食、生猪、皖西白鹅、茶叶和油茶等主导产业的发展。加快龙头骨干企业培育,强化政策扶持,促进做大做强。引导农户按照龙头企业需求建设生产基地,进一步强化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主动参与泛长三角的分工与合作,优化农业投资环境,承接产业转移。办好三大农展(上海皖优农产品绿色食品交易会、北京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安徽农业产业化交易会),力争上水平、上层次,使之成为开拓市场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
      (七)加强市场监管,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标准化种养比重。加强监测体系建设,完善监测手段,提高监测能力,组织开展农产品例行监测和抽检活动,公布监测结果,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确保消费安全。严格农产品生产监管,对其产地环境,农药、化肥、饲料、兽药使用,生产过程等,实行全程监控,从源头杜绝各种安全隐患,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六安论坛
发表于 2010-3-14 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年回到海南省文昌市跟朋友瞎扯的时候聊到这个,个人认为这个养老金制度是非常神奇滴!!!所以上网给大家瞻仰一下先.每个月3元的养老金也算是神奇的了,但是更神奇的是去领取养老金的时候帐户里连3元钱都没有!!!!我亲戚很深沉很感慨很有内涵的说:可能是这笔养老金的数目太大,上级还没审批下来!!另一位也很有想法的说:可能是手续费就要3元了.所以帐户里就没钱了......我当场笑翻.我第一次看到还以为是写错了,说我们的镇ZF的工作人员太粗心了.后来我知道我错怪他们了!他们的工作是多么的细心啊!!!!!对此我对镇ZF的工作人员表示以最内疚的歉意0RZ!!全当笑话看吧各位看官!
六安论坛
回复 鲜花 臭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14 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明白楼上的说什么
六安论坛
回复 鲜花 臭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1 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嗯 友情帮顶一下好了
六安论坛
回复 鲜花 臭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微信号: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