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2233
  • 回复7

[六安民生] 写在六安建市十周年之际

 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21 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写在六安建市十周年之际  
                                                                    豪情相伴 绚丽十年




  2000年3月,省辖六安市的组建,使皖西这块近1.8万平方公里的古老大地再次焕发出新的活力。

  十载风雨辉煌路,万紫千红满园春。十年来,全市上下众志成城、励精图治、攻坚克难,以誓争一流的决心和只争朝夕的勇气、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和气魄,积极探索、勇于变革、锐意进取,实现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赢来了全市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的大好局面。

  十年来,700万皖西儿女在市委、市ZF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万众一心,务实苦干,开拓创新,攻坚克难,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追赶型、跨越式、超常规的发展新路。

  十年间,地区生产总值由建市之初的178.6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584亿元,年均增长13.7%;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768元。财政收入由不到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52.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31.6:34.7:33.7优化为23.7:40.7:35.6,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8.1%;规模工业增加值由34.6亿元增加到187.1亿元,增幅连续四年保持全省前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99.7亿元增加到235.5亿元,进出口总额由11251万美元增加到3.3亿美元。与此同时,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粮食总产连续6年创历史最高纪录,农业总产值达到250亿元,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达到2家、35家和160家。从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到安徽省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城市……

  翻开记忆的画卷,建市十年来历届市委、市ZF带领全市人民为改变贫困落后面貌而负重拼搏、奋力进取的一页页壮丽场景豁然展现在眼前。

  坚持工业化核心战略和招商引资主战略,实现工业经济超常发展,推进工业小市向工业大市新跨越。这十年,是六安创新拼搏加速崛起的十年。

  十年励精图治、十年不懈努力,六安的综合经济实力一年一个新台阶,一年一个新跨越。

  十年中,六安始终着力突出工业主导地位,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发展工业学霍山”活动,大力推进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国有集体工业改革,工业招商引资取得突破,工业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截至2009年,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187.1亿元,较2004年翻了两番,总量由全省第12位上升到第9位,增幅连续4年保持全省前列。

  建市之初,百业待兴。面对基础薄弱的工业,新生的六安,决策果断: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壮大工业经济实力,坚持引入增量与盘活存量相结合,抓大与活小相结合,强力推进工业化核心战略、招商引资主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集中主要精力奋力实现工业新突破。

  深入推进工业强市,成立工业强市领导组,每年以市委1号或2号文件出台工业发展意见,部署年度重要工业经济工作及重大活动。连续开展“发展工业学霍山”活动,在全市上下掀起重工强工的浓厚氛围。

  大力突破投资瓶颈,市、县区先后设立了中小企业发展创新专项资金,鼓励企业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和技术创新。紧抓国家中部崛起及扩大内需等政策机遇,积极谋划、储备、申报和争取项目,自2005年以来连续四年申报并组织实施省技术改造“百千工程”计划项目412个,争取国家和省技术改造和创新项目扶持资金1.2亿元。强化项目引资、推进和协调服务等机制,一大批投额额超亿元的工业项目先后上马。融入合肥经济圈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六安经济腾飞插上了翅膀。

  全力保障运行协调,长期坚持“四个定期”和“五个倾斜”制度,及时协调解决骨干企业发展和重点项目建设中的问题,实行领导精力和资源向优势骨干企业倾斜,壮大产业支柱。加强对民营经济工作的领导,强化民营经济发展的支持措施,召开现场会议推动回乡创业。针对企业融资难题,加强银企对接。大力发展融资担保机构,帮助其申请减免营业税及争取中央补贴近1000余万元。建立全市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财政预备资金500万元。加强政企沟通交流及企业家联谊,实施“银河培训工程”,近五年来共培训企业各类人才3000余人次。

  围绕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培育六安农业的优势产业,坚强有力地推动六安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转变。
这十年,是六安农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十年。

  从建市初的全市粮食总产335万吨、农业总产值12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99元,到如今的粮食总产450余万吨、农业总产值25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10元……。

  十年来,六安粮食生产稳中求进,总产量连续六年创历史新高。截至2009年底,全市粮食总产达到450.2万吨,同比增长2.9%。粮食种植面积达到1012.4万亩,同比增长0.9%。粮食平均单产445公斤/亩,同比增长2.1%。实现了种植面积、单产、总产连续六年超历史。各县区你追我赶,农业发展态势喜人,霍邱县自2005年连续五年荣获全国十大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寿县四度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围绕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市委、市ZF站在更高的角度,从2008年开始推行实施“粮食双百亿”工程,计划到2012年实现全市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00亿斤和粮食加工转化产能达到100亿元的双丰收。在“粮食双百亿”工程的推动下,全市各地一方面紧抓粮食生产不放松,逐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粮食生产条件,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另一方面继续利用优越的农业资源增强外资吸引力,招引强势企业落户六安进行农产品开发,变低廉的农产品原料为深精加工品,提升农业效益,逐步使六安农业走出了传统、单一的发展模式。2009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250亿元,同比增长19.3%。从127亿元到250亿元,十年之间,实现了一次质的跨越。

  打好“农”字牌,唱好“龙头”戏。十年来,六安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力度,积极打造现代农业园区,加快全市农业产业化进程;同时,在全市确立了十大农业特色产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在其基地生产、企业加工和产品销售等多个环节给予支持。目前,全市上规模的农产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达525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37家,数量位居全省前列;培育认定了市级龙头企业160家,庆发集团、源牌集团2家企业进入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行列,年销售额10亿元以上龙头企业达2家,亿元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38家。

  为进一步培育六安农业的品牌优势产业,六安确定了粮油、生猪、家禽、茶叶、油茶、水产、大麻、毛竹、蔬菜、茧丝绸等十大农业特色产业,并成立了专业协会。通过培育农民专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合同农业、订单农业、股份合作等方式,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民结合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民”形式的“方程式”。合同订单种养种苗供给,技术指导,保价收购,利润二次分配返还、股金分工等合作方式,进一步将企业与农户的紧密利益连接关系。截止到目前,全市共规划建设了11个县区级农业综合示范园区和农产品加工园区,入园企业达160多家,年创产值超过100亿元。建设并形成了畜禽、水产、粮食等各类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种养小区500多个,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和途径越来越宽广。

  坚持把统筹城乡作为区域发展的根本路径,深入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这十年,是六安向现代化新兴中等城市蝶变的十年。

  徜徉在六安的中心城市皋城,跃入眼帘的是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一条条坦荡如砥的马路街道,清澈的母亲河碧波荡漾;穿行在六安的各个县城,映入视线的是幢幢崭新的楼房,条条整洁如镜的道路,葱绿的树木草坪遍布其间……大街小巷如玉盘,老街旧貌换新颜。

  建市以来,全市上下抢抓机遇,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先行”和“城镇带动”战略,加快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在规模、功能和品位上实现了新的突破。不断涌现的星级宾馆、商业步行街、高层住宅小区、群众体育场馆等正快速提升着城市品位和承载能力。

  如今的六安好似一座充满生机的绿色生态园林,绿树挺拔,鲜花娇艳。十年来,以加快六安中心城市建设为重点,加大了市政重点工程建设和人居环境改造力度,启动老城区改造工程、实施淠河总干渠和淠河综合治理。一座“滨水城市”、“绿色城市”、“文化城市”正在崛起。

  大手笔绘就出大蓝图。截至2009年,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近100亿元,皋城广场、北塔公园、水上公园等170个重点工程项目相继竣工,改造老城区2.1平方公里。拆除各类危旧房屋300多万平方米,建城区的面积由撤地设市前的19平方公里扩展到目前55.3平方公里,增加了30多个平方公里,人口由撤地设市时的22万人增加到目前的60万人。实施老城改造和开发地块63处,房地产开发累计投入资金约130亿元,开发的商品房近800万平方米,竣工的商品房约400万平方米,新建扩建城市干道120多公里,市政道路里程达到了200多公里,打通了城市干道,拉开了城市框架,初步构筑了城市大交通的格局,呼应了县区快速通道和高速公路建设,六安中心城市区域性的交通枢纽地位和区域优势日益凸现。

  大街小巷满目青翠,广场庭院柳绿花红。截止到2008年底建成区的城市园林绿化面积达到了1524公顷,较2002年增加840公顷;目前,城区有公园、游园40多座,而2002年仅为3座;公园绿地面积达到了320公顷,是2002年的4倍多;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4.6%,覆盖率达到39.2%,人均公共绿地9.1平方米,道路绿化全面跟进,道路绿化普及率达100%,主干道绿地率达30%,道路绿地达标率100%。城市公共营运线路20条,车辆252台,年客流量达到4000万人次,自来水普及率97%,铺设中低压燃气管道160公里,燃气的供应量达到700万立方,用户达到3.6万户,污水管网建设达到70公里,日处理污水4.5万吨,新建380万吨生活垃圾填埋场以及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完成了二水厂日产14万吨自来水扩建项目,城市路灯由2000个余盏增加到了1万余盏,交通站场实现了旧汽车站拆迁,东西南北站相继建成使用;安置房建设于2002年正式启动,到2008年底全市规划区(不含开发区)已规划建设22个安置小区,总面积22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206万平方米、21300套(含廉租住房1000套)。目前已开工101万平方米,竣工面积87万平方米,近7000户被拆迁居民入住ZF安置房。

  与此同时,城市品位明显提升,重点工程建设实现了由完善功能型向提升品位型过渡,实施城市的美化、绿化、亮化以及重点地段的景观改造工程,重点对淠河总干渠城区段12.5公里实施分段治理,通过护水、扩绿、迁绿、迁景等途径建成了滨河公园以及梅山路桥以上沿河两岸的景观带,改善了水源质量和人居环境。六安城区母亲河-淠河,综合整治工程全面启动,兴建淠河橡胶坝(中坝)、河床整治、月亮岛整治、污水处理等工程向纵深展开。2009年4月,淠河城区段如期蓄水,一个碧波荡漾地新六安正徐徐展现在世人眼前。

  一个脚印一首歌,十年奋斗不寻常。面对美好未来,年轻的六安蓄势待发。强力推进工业化核心战略、招商引资主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全面提升工业、农业、中心城市、商贸流通四大双百工程,奋力实现向农业强市、工业大市、财政富市的跨越,一个和谐文明、繁荣昌盛的青春六安正在700万人民的齐心努力下向着更高的起点进发。
六安论坛
发表于 2010-3-21 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吹牛吧
六安论坛
回复 鲜花 臭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21 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盛大


    什么意思啊
六安论坛
回复 鲜花 臭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1 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嗯 友情帮顶一下好了
六安论坛
回复 鲜花 臭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1 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哈,楼上的原来是水母
六安论坛
回复 鲜花 臭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21 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超级敌敌畏


    呵呵 讲的好
六安论坛
回复 鲜花 臭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1 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几年发展的确挺快.但还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
六安论坛
回复 鲜花 臭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21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tabty


    嗯 这是市ZF的工作
六安论坛
回复 鲜花 臭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微信号: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