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1456
  • 回复5

[摩托车] [推荐][分享]摩业格局猜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25 02: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8%" align="center" border="0" style="WORD-BREAK: break-all;"><tbody><tr valign="top" align="center"><td colspan="2" height="40"><br/><span class="style17"><strong><font color="#ff3300" size="4">摩业格局猜想</font></strong></span></td></tr><tr valign="middle" align="center"><td class="main_ArticleSubheading" colspan="2" height="21" style="WORD-BREAK: break-all;"><strong><font color="#ff3300" size="4"></font></strong></td></tr><tr align="center"><td bgcolor="#f4f4f4" colspan="2" height="30"><a href="http://manage.org.cn/"><strong><font color="#084caf">中国管理传播网</font></strong></a>(域名:<a href="http://manage.org.cn/"><strong><font color="#084caf">http://manage.org.cn</font></strong></a>)</td></tr><tr align="center"><td colspan="2">作者:范红杰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06-3-27</td></tr><tr><td id="fontzoom" valign="top" colspan="2" height="150" style="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0%;"><br/><p>  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中国摩托车行业的产销达到历史的颠峰。而之后,几乎可以预见的是,今后的竞争将不再是开拓市场,而是进入一个新的全面竞争阶段:争夺竞争对手的市场。 </p><p>  在2005年的下半年,一个时髦的概念——“蓝海战略”风靡全球,几乎像一股强劲的龙卷风席卷着中国商业界。“蓝海战略”的一个基本出发点不是传统地向对手发起进攻,而是回避竞争,寻找一个没有竞争的新领域。 </p><p>  那么,是否真的存在着这样的“蓝海”呢?或者说,这样的“蓝海”是否永远会为我们而存在? </p><p>  而事实对于摩托车行业来说,寻找“蓝海”几乎是不可能的。作为一个才进入竞争阶段不久的行业来说,竞争是不可避免的,要避免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退出摩托车行业。 </p><p>  这样的假设同样不能成立,因为在现代商业领域,要进入一个完全没有竞争的领域太难,一个很简单的原因就是:即使偶然发现了一个新的没有竞争的领域,但是一旦产生利润必定很快就会有跟随者蜂拥而至,“蓝海”就立刻变成了“红海”。 </p><p>  这样的“逃避”难道是无休止的吗? </p><p>  因此,对于摩托车行业来说,唯一的选择就是面对竞争,赢得竞争。 </p><p>  站在2006年的门槛上,竞争依然清晰在目。 </p><p>  一个被铺开的想象也同样清晰地展现出来:如果把摩托车企业进行排列组合,也许,整个行业的脉络就更加明了了。 </p><p>  也许,这是一个大胆的排列与组合。 </p><p>  <strong>盛世危情</strong>
                                        </p><p>  2005年的12月,对于陈先生来说,是个黑色的月份。 </p><p>  “这个年怎么过?没有办法过了。”陈先生已经没有了两年以前的意气风发。 </p><p>  陈先生是重庆市北碚区一个配件厂的老板,厂虽然不大,但是这几年来,多少还有些利润,在重庆众多的配件老板中,陈老板的日子还算不错的,毕竟,他每年都不会为没有希望的欠债而操太多的心。 </p><p>  但是,2005年已经注定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黑色年头:他也开始为眼看着要泡汤的欠债而彻夜不眠。之前,重庆又一家摩托车企业陷入困境,面临破产。 </p><p>  陈老板的沮丧不可言传。为了能够尽量地规避,他几乎天天都在托人打听小道消息,想把风险降到最低。 </p><p>  “好像公司里都没有什么人了,厂区都贴了封条了。”一个重庆摩托车行业人士对《摩托车世界》说。 </p><p>  这已经是第几次面临这样的情况了呢?以前别人经历的,陈老板都幸运地避免了,因为他恰好不是之前几家破产企业的供应商,而现在终于轮到他头上了。 </p><p>  “这样下去,我们还怎么活下去啊?”陈老板的郁闷还不止于此。2005年的销量大滑坡,已经引起重庆市政府和整个行业的警觉,警觉之后便是醒悟,像陈老板这样的小厂以前凭借着各种拐弯的关系,还能为一些知名的企业配套,但是,下半年那些企业开始加强对配件质量的管理,像他这样的小企业自然被排除在外了。而现在又一家企业面临倒闭,这将不仅意味着2005年对他来说是颗粒无收,2006年也是个近乎空白的开头。 </p><p>  之前,先后有先风、宗庆等企业破产。短短一年时间,就先后有3家还算知名的企业陷入死亡境地,这说明了什么呢?事实上,还有上游的配件企业,也都随着整车企业的倒闭而走向衰败。“很多配件企业连基本的技术设备都没有,正规的厂房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个设想而已。”一位由做配件转而做三轮车的老板说。像他这样的转行,也不在少数。“一味地压低价格,利润很薄,有时甚至是亏损的,怎么能撑得下去呢?”在2005年的时候,记者曾经在采访的过程见过一些配件厂的规模,小而乱的作坊式。 </p><p>  事实上,从重庆摩托车行业的整体来看,在几个摩托车生产基地,重庆的集中度是最高的,无论是产销还是企业规模。也就是说,相对于广东和江浙来说,重庆的淘汰似乎已经走在了前面,目前,重庆除了5大家外,真正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应该不会超出5家
六安论坛
发表于 2006-7-25 05:45 | 显示全部楼层
任何一个行业市场的兴衰都会从冷到热,然后狂热之后才能理性发展,从录象机,VCD,彩电,手机。。。。。
六安论坛
 楼主| 发表于 2006-7-29 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title" align="center"><font color="#1111ee" size="7"><strong>摩托车行业二、三线品牌格外寒冷</strong></font></div><font size="5">2005年的春天马上就要来到了,冰雪消融万物复苏,但对于摩托车行业二、三线品牌来说,这个春天却显得格外寒冷。<br/></font><font></font><span class="px14"><font id="FontSizeSettings4"><br/><font size="5">&nbsp;&nbsp;&nbsp;&nbsp;由于中国摩托车行业一直以来在技术、资金、政策方面的门槛比较低,使得进入这个行业并不太困难,也就造成了一二三线品牌以及杂牌能够长期共存的现实。中小企业的生存能力是非常顽强的,市场上多年的风风雨雨惊涛骇浪并没有将他们淘汰,所以不要以为目前这样一场暴风骤雨似的宏观调控就可以带来行业内天翻地覆的变化,实现整个行业质的改善。虽然早在04年3-4月间原材料涨价时就有业内人士预言:半年之内,行业必将重新洗牌。但是一年时间将要过去,预言并没有变成现实,中小企业的“韧性”真是非常让人敬佩,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行业资源的重新整合需要一点点悄然实现,而现在,这个整合正在加速。<br/><br/>&nbsp;&nbsp;&nbsp;&nbsp;2004年,合资品牌基本上完成了在中国的行业布局,本土企业的优势正被逐步化解。合资品牌现在正在加紧对中国市场的把握力度,尤其是其本土化策略的实施与推进,当然,除此之外,成本的大幅度降低,使合资品牌的降价成为一把锋刃。在2004年的大半年里,合资品牌与本土强势品牌已经很明显地形成两大阵营,在前10名里,合资品牌与本土品牌几乎是平分秋色,而这样的前提是,品牌集中度空前提高,许多小品牌正在被逐渐淘汰。<br/><br/>&nbsp;&nbsp;&nbsp;&nbsp;本土企业的优势正在渐渐丧失:一是成本,以价格便宜取胜;二是渠道,以通路取胜。显然,这都不足以形成核心的竞争力,面对合资品牌技术和品质方面的优势,一些本土大企业纷纷改变策略,由攻转守。毫无疑问,当行业在经历了长期的内部混乱竞争后,发现真正的敌人来自外部,一部分企业必将觉醒反思。力帆集团总裁杨洲在《理性的回归》一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之所以全行业在这场恶战中筋疲力尽却无力自拔,是因为忘记了企业的生存之本是产品说话,品质说话。大家都非常羡慕那些畅销不衰的经典产品,却没明白其之所以经典是其品质的始终如一和状态的基本不变。<br/><br/>&nbsp;&nbsp;&nbsp;&nbsp;对本土有实力的大企业而言,他们已经敏锐地察觉到竞争策略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传统的价格战、概念战、营销战已然失去原来的功效,许多大企业回归了理性,认识到关键还是要提高产品质量。但这样的反思对实力还未够强大的中小企业来说未必是好事。<br/><br/>&nbsp;&nbsp;&nbsp;&nbsp;理论上讲,当品质作为竞争的核心手段时,竞争就回归到理性阶段,大企业的实力和优势在这一阶段将突显出来,行业资源将向这部分大企业加速集中,市场占有率的重新分配将导致行业整合,当品牌集中度空前提高后,许多小品牌的命运最终是被逐渐淘汰。这不是耸人听闻的天方夜谈,日本国内的摩托车行业也曾经历过诸侯割据的时代,但最终只剩下了本田、雅马哈、铃木三家。大乱之后必有大治,这是每个行业必经的过程。目前力帆集团已经开始大张旗鼓提出“质量突围”的口号,本土企业纷纷响应而动。可以预言的是,谁在新一轮以质量为核心的竞争中占据先机,谁就将是明天的胜者。<br/><br/>&nbsp;&nbsp;&nbsp;&nbsp;风云际会,水到渠成。中国摩托车行业二十多年来经历了初生、成长、繁荣、衰弱,无形之中仿佛注定要有一个反思与反璞的过程,现在禁摩、出口退税降低、新准入制出台、两大阵营的出现……一切不利因素接踵而至,这些都是全行业整合的加速剂。2004年已然过去,2005年到来,虽然只是新旧的更替,但谁又能说,这不是摩托车行业新生的开始呢?</font></font></span><font size="5">
        </font>
六安论坛
 楼主| 发表于 2006-7-29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5">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和非法制造商以劣质产品充斥市场所引发的价格战,以及日本摩托车制造企业在华发展迅速等因素的影响,国内摩托车行业将发生新一轮的整合,将近一半的中小企业面临淘汰。&nbsp;<br/><br/>&nbsp;&nbsp;&nbsp;&nbsp;在国内摩托车制造企业中,排行前10位的制造商市场占有率超过55%,其年增长率为30.5%,而行业整体的平均年增长仅为17%,这就意味着部分规模小、效益少的制造商将在今后的竞争中淘汰出局。业内人<font class="yc">
                </font>士预测,在整合完成之后,像无锡等中小摩托车制造商集中的地区,至少会有一半的企业退出,行业的平均年增长率将增至30%以上。&nbsp;<br/>  <br/>&nbsp;&nbsp;&nbsp;&nbsp;另外,这种整合不单只限于国内摩托车制造商之间,还包括日本公司和我国制造商之间的整合。环球资源的报告指出,本田和铃木已在我国几个摩托车制造中心里成立了5家制造摩托车的企业联盟。日本公司日益增加的参与性,对提高摩托车及其零件的品质,特别是引擎部分的质素将起到促动作用。&nbsp;<br/></font>
六安论坛
 楼主| 发表于 2006-7-29 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2" width="95%" border="0"><tbody><tr><td align="center"><font color="#3809f7"><font size="7"><b>摩托车业整合提速</b><br/></font></font><font size="2">(2006-1-17 10:26:29)</font><br/>&nbsp;&nbsp;&nbsp;&nbsp;</td></tr><tr><td><img height="5" alt="" src="http://www1.gw.com.cn/images/space.gif" width="1"/><br/>&nbsp;&nbsp;&nbsp;&nbsp;</td></tr><tr><td align="left"><font color="#000000" size="5">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br/><br/>2006:摩托车业整合提速 <br/>多年来,摩托车整车企业(报表)数总在一百三四十家(不含企业集团子、分公司)徘徊,产品同质化加剧,产业升级严重受挫。然而,随着近几年有关摩托车行业的政策密集出台,我国摩托行业已经进入大规模行业整合的前夜。 <br/>政策推动摩企变阵 <br/>2004年6月实施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指出,到“2010年汽车生产企业要形成若干驰名的汽车、摩托车和零部件产品品牌”,“经过市场竞争形成几家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企业跨国集团”,这为摩托车发展指明了方向。 <br/>2005年1月,国家对摩托车业动了真格,措施之一是撤销28家未通过生产准入考核的摩托车生产企业。 <br/>而2005年7月1日,国家开始实行欧Ⅱ标准和“一车一证”制度,进一步提高摩托车技术门槛儿。与此同时,国家发改委还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摩托车行业管理等有关问题的通知》,一是要求一家公司成为另一家集团公司的子公司,集团公司必须控股50%以上,子公司注册资金要在2000万元以上。与此同时,子公司的名称要冠上母公司的名。二是要求新建子、分公司的集团公司,其摩托车销量前3年累计要达到90万辆。以此规范企业重组,让假重组的事件无法重演。而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也发出通知,决定自2005年10月1日起启用2005年版中国强制认证标志(简称05版CCC标志)。国家环保总局也在2005年第19号公告就摩托车环保生产一致性监督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并制定了相关的检查处罚条款。 <br/>由上可以看出,国家如此大密度地发布规范化管理要求、一环扣一环地不断加大管理力度,表明政府部门规范摩托车市场竞争秩序的决心和信心。这一系列举措,循序渐进,坚决有力。 <br/>“瘦身强体”初现端倪 <br/>2005年1—11月行业“战报”显示,前10位骨干企业共销售摩托车1000.33万辆,占行业总量63.31%,比1—5月61.52%的集中度快速提高了1.79个百分点,比前5个月仅上升的0.10个百分点增长了10多倍。与此同时,报表序列企业数从2004年的133家降到2005年11月的103家。由此可见,2005年政策推动摩托车业优化整合已初见成效。 <br/>2006年,国家又将公布推出门槛更高、难度更大的欧Ⅲ排放标准;2006年1月1日开始实施国家税务总局颁布的《车辆购置税征收管理办法》;国家环保总局要求在建立企业内部的环保生产一致性保证体系、制订其《环保生产一致性保证计划书》,并报国家环保总局备案的基础上,自2006年1月1日起,凡未进行备案的拟进行型式核准的车型,环保总局将不予型式核准;而国家认证认监委也要求自2006年4月1日起,凡获证产品一律加施05版CCC标志,不得再加施02版CCC标志。这些更加严格缜密的规范管理举措,必然会推动行业整合再上新台阶。 <br/>近期,不少业内人士预测,2006年摩托车企业将从现在的103家下降到80家,有的则认为只能剩下50家左右。诸多预测表明,2006年摩托车业的整合步伐必然加快,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两极分化,优胜劣汰势不可挡。现有整车企业必然大幅度减少,摩托车业必定会“瘦身强体”。 <br/>诚然,整合不是两个或多个企业简单的叠加组合,而是多层次、立体式、全方位的资源汇聚融合,如同行业战略性布局调整组合,或者是企业内部方方面面基于苦练内功而进行的结构性调整组合,还有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甚至于跨国界的联合重组等。这些为适应未来发展要求而进行的战略调整和资源整合,除提升自身实力外,必将拉动相关行业如零部件配套业以及经销商队伍的整合,增强其市场竞争能力。 <br/>未来的中国摩托车工业,将会由小企业向大企业集中,由多品种向少品种、多车型向少车型聚拢,由低档次向中高档次、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迈进,由生产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粗放经营型向集约经营型转变,由多品牌向少品牌甚至单品牌、弱品牌向强品牌直至名品牌发展。可以预期,到2010年,摩托车产业定将与汽车产业同步发展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迈向世界摩托车强国之林。</font></td></tr></tbody></table>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29 11:46:02编辑过]

六安论坛
发表于 2006-9-5 02:29 | 显示全部楼层
<p>我来顶楼主!</p><p><font face="隶书" color="#ff0000" size="4"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00;">看见河马~~你不怕不怕啦~~不怕没人顶~~不怕不怕不怕啦~~</font></p>
六安论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微信号: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