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2852
  • 回复8

[摩托车] [分享]混血英雄进行式——中国摩业混战中合资摩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8-10 05: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 align="center"><font color="#f70909" size="6"><strong>混血英雄进行式<br/></strong></font><font size="5"><strong>——中国摩业混战中的合资摩企意欲何为?</strong></font><br/></p><p>&nbsp;&nbsp;&nbsp;<font size="4"> 中国加入WTO后,世界巨擎们觊觎着超吉尼斯世界纪录的中国市场大蛋糕,提出“得中国市场者得天下也”。于是乎,一匹匹来自西方的“狼”挟着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先进管理杀将而来,意欲攻城掠池,志欲全面“开花”,可谓金戈铁马,气吞万里。<br/>&nbsp;&nbsp;&nbsp; 日系的摩托车四大家族自然不甘落后。本田踌躇满志,铃木抛出绣球求爱,雅马哈大刀阔斧,川崎则哼着小夜色曲寻觅着意中人,中国台湾的光阳等近水楼台先得月,寻找战略合作伙伴。国内的企业,干脆打起改革开放、“拿来主义”的大旗,投怀送抱,或借鸡生蛋,或借外力攘内,美其名曰“师夷之长技”。一方面凭借双重优势的杂交基因优生优育,嫁接出本土化的新品来;另一方面借“革命根据地”这一平台来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实现“儿孙满堂”、互补双赢式的皆大欢喜。因此,攀上洋亲的合资企业,其后发制人的潜力自是不容小觑,如新大洲本田、五羊-本田、建设雅马哈、豪爵铃木、金城铃木、大阳易初等群雄大有磨刀霍霍向“牛羊”,分得市场一杯羹并向半壁江山进军之势。于是,“与狼共舞”成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不得不面对的竞争现实。至此,中国摩托车市场的舞台上,继“春秋战国”大格局后,正式演绎出国有、民营、合资的“三国演义”。<br/></font></p><p align="center"><font size="4">现象篇:大块头有大智慧<br/></font></p><p><font size="4">&nbsp;&nbsp;&nbsp; </font></p><p><font size="4"></font></p><p><font size="4"></font></p><p><font size="4"></font></p><p><font size="4"></font></p><p><font size="4"></font></p><p><font size="4"></font></p><p><font size="4"></font></p><p><font size="4">&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日本三大家族进军中国摩业搞合资,本田一如既往地走在前面,它选择了与新大洲结盟,将其作为中国新战略的起点。铃木在中国的摩托车合资企业,目前有轻骑铃木和金城铃木,而在外人看来与铃木技术合作的大长江更具备领头羊的条件,去年合资成立了研发中心?R&D?。雅马哈“拔剑四顾心茫然”,最终选定与建设结成战略伙伴。此外,嘉陵、广摩等国有大集团也与日本摩企结下涉外姻亲。<br/>&nbsp;&nbsp;&nbsp; 五虎上将之一:新大洲本田。本田的中国市场作战地图,从上海?新大洲本田?到广州?五羊- 本田?再到重庆?嘉陵-本田?,划了个大大的“V”。新大洲成为本田一个新的战略合作伙伴,原因是新大洲要应对市场上的资本、技术竞争,而本田公司要改变中国的战法,相中了新大洲的市场动作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和灵活的机制。“中国的人才+中国的配套体系+本田品牌+本田技术=本田品质,百姓价格”将成为新大洲本田恪守的准则。摩托车界正在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到2005年,本田要在中国市场格局中占有30%,即在中国年产销300万~400万辆,成为行业大哥大。“本田品质,百姓价格”将是新大洲本田推出产品的主要标尺。厂家对经销商在销售与服务上的能力要求是6∶4,同时对经销商提出了8项要求:场地、人员素质、工具、配件储备、保修能力、客户档案等缺一不可。新大洲、本田双方均是老江湖,此次动作,完全放下架子,新大洲的仿制车直接升级为正版车。新大洲本田初出茅庐,已有急先锋风范,能否带领合资板块三分天下,目前还不敢断言。新大洲本田实现霸图,要走的路也许还很长。<br/>&nbsp;&nbsp;&nbsp; 五虎上将之二:五羊-本田。“梦想的动力”是本田一直奉行的全球品牌战略,而这个的原动力就是为用户创造更多的喜悦。知名度与美誉度几乎与本田品牌等同的名牌非五羊-本田莫属。五羊-本田的梦想同样是将骑乘的愉悦带给每一个人,努力做中国的NO.1。立志“创世界一流”的五羊-本田把本田作为自己的竞争对手,十年来一直坚持名牌发展战略。WY125在市场竞争中不仅没有败下阵来,而且产量、产值、利润不断翻番,产品更是名满九州,并成就了中国摩托车市场被模仿的经典“五羊款”。近年来,五羊-本田“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的情形已渐行渐远。一方面摩托车禁限牌城市的不断增加,还有″半路上杀出的程咬金″即仿冒车的洪流,使五羊-本田一度从高端跌入低谷。另一方面民营企业的争相崛起,一些强势品牌的茁壮成长对五羊-本田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从曾经的“高起点、高质量、高档次、高效益”转变为今日的“高起点、高质量、多档次、高效益”,确立了“先质量后产量,先维修后生产,先服务后销售”策略。五羊-本田学习借鉴的“初物管理”,其精髓是从设计图纸、选用材料等初始状态起,就进行严格管理,确保质量总是在萌芽阶段就受到控制。另外,五羊-本田采用的新配件都要经过2万公里的专业检测,五羊-本田人认为这是他们产品在质量上让其它众多厂家望尘莫及的杀手锏。一个企业的成功与发展从一定的意
六安论坛
 楼主| 发表于 2006-8-10 05:59 | 显示全部楼层
<p align="center"><u><font size="4">都是价格拖的腿?<br/></font></u></p><p><font size="4">&nbsp;&nbsp;&nbsp;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沉淀,当然知道“弱肉强食”的道理,当洋人的东西涌入国内市场,除了继续降价,中国的摩托车行业没有砝码与国际知名厂家竞争。这意味着摩托车平均利润的进一步下降,雨后春笋涌现的国内摩托车厂家只好窝里斗,祭起价格战大旗,不在价格战下夭折,就在价格战下暴发。国际品牌作为合资者的身份闪亮登场的,但谁也无法保证其不会成为下一个牺牲品。竞争就是这样,不断演绎一场此长彼消的故事,难怪问题男孩韩寒可以说出“总会有的都会好的。那些阴霾还有未来。”<br/>&nbsp;&nbsp;&nbsp; 价格战曾被称为没有真正赢家的战斗。合资企业的价格软肋,已初露高处不胜寒、孤芳自赏的端倪。企业成长总会碰到各种限制与瓶颈,但大多数的成长之所以停止,却不是因为达到真正的极限,而是由于在不知不觉中一个抑制成长的因素开始发挥作用。如同“木桶里的短板”,制约着木桶蓄水量的继续上升。合资企业的质量是有目共睹的,但价格老百姓不太接受,心有余而力不足。中国摩托车市场转移到农村之后由于农民收入并不高,高档车市场相对萎缩,低价车横行无阻、大行其道。<br/>&nbsp;&nbsp;&nbsp; 经济学有个“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摩托车行业同样也有个“劣车驱逐良车现象”。不少消费者由于商品知识缺乏,信息匮乏,加上戒备心理严重,对经销商不太信任,觉得反正要受到欺骗,不如买便宜的。于是在不少农村市场成交最多的是质量最差、价格最便宜的车辆。经销商对这种选择需求的正常反应是,寻找更多的便宜车来补充市场。当然,消费者觉得买不起、不划算也占一定比例。但他即使有钱,也会选择便宜的,比如有8000元用来买车,他会选择买两辆4000元的,而不会一步到位选择一辆8000元的。那位获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也认为,由于信息不对称,一开始损害的是买主,买主因为没有更多的真实信息,选择了“劣币”,但最终经销商、生产商也会损害,市场规律会让信息“优胜占有者”也遭致报复。从这个意思上讲,不少消费者退了“崇洋媚外”之烧,并不认“中外合资企业”这个帐,其并没占到很大便宜。<br/></font></p><p align="center"><u><font size="4">都是克隆惹的祸?<br/></font></u></p><p><font size="4">&nbsp;&nbsp;&nbsp; 柳传志把中国企业与国外企业的竞争比作龟兔赛跑。“乌龟和兔子赛跑,兔子不肯睡觉,乌龟就要做两件事,一件是如何向兔子学习,培养兔子基因;第二是利用赛跑的环境,比如在沼泽地里赛跑,才能获胜。我们制定战略就是从这个基点出发的。”也就是说在乌龟跑不赢兔子的时候,就想办法把比赛场地换到沼泽地,这样兔子就没有了优势,胜算就在乌龟的手中了。<br/>因此,不能忽视了中国同行在“沼泽地”的惊人“创造力”,不能轻视了半路上杀出的程咬金。放眼市场,好卖的车都被仿了个遍,一时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月亮走、我也走”,照搬照抄、千车一面的格局大行其道,克隆式的创新发扬广大,拷贝家族的异姓“兄弟姐妹”严重超生,一样的面孔不一样的品牌款式招摇上市,而矜持高贵的他们一下子又放不下身份来。<br/>有专家认为,日本车在中国被仿了个遍,有人说日本打假不力,也有人说中国保护知识产权不力,但大家忘记了一个事实,当初是谁把日本的技术资料和配套资料扩散出去的?即使不是有意为之,也有控制管理不力的责任。同为东方人的日本人,自然不会打假打到自己的亲家身上。但这点疙瘩在心里,继续扩大合作可能性岂能不打折。“既来之,则安之”也好,“吃一堑,长一智”也罢,合资企业的堤内损失已成事实。<br/></font></p><p align="center"><font size="4">展望篇:你的未来还好吗?<br/></font></p><p align="center"><u><font size="4">混血男儿当自强<br/></font></u></p><p><font size="4">&nbsp;&nbsp;&nbsp; 面对同行们虎视眈眈、攻城掠地,争夺更大的市场份额是企业重中之重。市场没有错,错在自己的判断。因此,放下架子,调整攻略,适应市场,实乃理性明智之举。合资企业的核心角色已别出心裁,重拳出击,主动迈出了举足轻重的第一步,引起了行业的大地震。<br/>&nbsp;&nbsp;&nbsp; 一、新大洲本田在全国打响“无风险消费”战役。实行“先骑后买”,开创消费先河。新大洲本田摩托车有限公司展开了“先骑后买、不满意无条件退货,本田WAVE?威武?无风险消费大型活动”,是新公司成立两年来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全国性统一促销活动,“我承诺,因为我自信”。几千元的大件商品如果因为质量不合格可以在不收任何手续费、折旧费的情况下无条件退货,这在全国各行业是绝无仅有的。由于行动快,组织严密,执行坚决,覆盖面广,拉动销售效果明显。<br/>&nbsp;&nbsp;&nbsp; 二、豪爵·铃木在浙江打起平价超市战役。不甘寂寞的豪爵,在2003年夏秋之际决战在市场大省浙江炸响平地一声春雷,推出平价超市,举起平均降幅12%的大旗,向价格战开火。降价风暴涉及40多个品种、150多款规格,最低价降至3980,最高的也在万元以下
六安论坛
 楼主| 发表于 2006-8-11 04:47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color="#ff0000" size="6"><strong>豪爵&nbsp;品牌创辉煌<td></td><td></td><tr></tr><tr></tr><br/></strong></font><font size="3">&nbsp;<tr align="center" valign="center"></tr><tr></tr><td class="main_ArticleSubheading" colspan="2"></td><td></td><td></td><td></td><tr></tr><tr></tr><tr align="center"></tr><tr></tr><td class="Article_tdbgall" colspan="2"></td><td></td>作者:曹承正&nbsp;&nbsp;&nbsp;&nbsp;文章来源:《企业文明》杂志</font></p><p><font size="4">由中国质量协会用户委员会、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顾客满意度测评中心、清华大学中国企业研究中心联合推出的《2005年中国用户满意度手册》,于近日由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发行,该手册囊括了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48类产品共400余个品牌,其中评价指数均为五星的品牌仅为1 3个,“豪爵”摩托名列其中,以最高综合成绩成为中国摩托车市场用户满意度最高的品牌之一。<br/>  而下面一组数据更体现了“豪爵”品牌的持续升温。<br/>  据统计数据表明,“豪爵”摩托继2003年摘取百万桂冠之后,2004年又将150万辆收取囊中,再获全国第一。其增幅之大,令人吃惊。<br/>  2004年8月,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和世界经济论坛等5家权威机构联合发布《中国机械500强》,摩托车行业20家上榜排名,大长江集团总排名58位,行业排名第一;在29家“中国机械最具成长性公司”中,大长江集团是行业惟一入选的摩托车企业。<br/>  2005年8月6曰,人民大会堂“2005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发布会,“豪爵”以64.63亿元的品牌价值再次名列行业第一,品牌价值比2004年提升了4.75亿元。<br/>  2005年9月,大长江集团荣获代表了当前我国质量管理卓越水平的“全国质量卓越绩效模式先进企业”称号。<br/>  2005年,大长江集团再次入围“中国企业500强”。<br/>  截止到目前,大长江集团生产的“豪爵”牌摩托车已突破去年销量,预计全年将达到180万辆产销量,在行业内遥遥领先。<br/>  “豪爵”品牌持续升温得力于有一个独特的运作机制。</font></p><p><font size="4">  “质量”是豪爵品牌成长的核心</font></p><p><font size="4">  任何一个世界著名品牌的形成,都是企业精细化管理在每一个细节上精益求精、注重质量的结果。<br/>  在大长江集团有这样一句广大员工耳熟能详的广告语:“精雕细琢,仅出精品”。“仅”字代表惟一、只有和别无选择。大长江一开始就选择了一条窄的路、一条最难跋涉的路。<br/>  “100%按世界先进标准生产,一定要在大长江生产出与日本铃木同等质量水平的产品,造出中国最好的摩托车。”大长江集团决策层在创业伊始,就为企业定下了不变的“铁律”。<br/>  有人说,“豪爵”车销量大,主要是靠有一个强大的销售网络。其实大多数“豪爵”的经销商都是在“豪爵”默默无闻时选择了“豪爵”,理由只有一个:将整个 “豪爵”摩托车全部分解,发现所有的零部件,包括螺丝钉与原装进口的质量无法区分。大长江集团之所以能够在强手如林的摩托车行业取得优势,正是做到了先有质,后有量。<br/>  从2003年起,大长江用检测航天用品的仪器检测摩托车零配件。常州市巨鑫机械附件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桂银就是“大长江”的配件供货商之一。记者看到,在大长江的实验室,他的产品正在做几十度温差的高低温试验。他表示,以前给别的厂家供货的时候,没有过这种情况。张桂银还告诉记者,他们为大长江集团提供配件接受这样的严格检测,已经有几十次了。大长江对配件商提供的零配件几乎是用航空航天的要求,太严格了。<br/>  大长江的质量严格表现在方方面面。在海南汽车试验场,该汽车试验场场长孙伯告诉记者:海南试验场不是摩托车的检测单位,我们没有资质对大长江进行测验,大长江在这儿纯属是自己在考核车辆是不是达到了设计要求,是不是最好,他们常年在这儿自愿花钱做试验,自己花钱买罪受。<br/>  据大长江集团质管部经理介绍,有一款车在海南试验场累计试验里程就超过了8万公里,投入的试验费用超过了50万元。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确保大长江的产品在量产之前,在交给用户的时候是没有缺陷的。绝不把市场当试验场、把用户当试车员。<br/>  正是这种近乎严酷的质量要求,赢得了消费者的信赖,使得“豪爵”品牌散发出巨大的魅力。</font></p><p><font size="4">  “口碑”是豪爵品牌成长的基石</font></p><p><font size="4">  要想打造一个国际一流的品牌,仅有世界级的品质是远远不够的。摩托车是一种机械产品,机械产品的特性决定着它不能离开服务,不是出了质量问题再去服务,不出问题也需要维护和保养。不仅要努力做到用户的物态满足,还要做到用户的情感满足,这正是服务工作的魅力所在。<br/>  为做到“在最短的时间里、采用最有效的办法、为用户提供最满意的服务”,大长江集团建立了三级服务管理体系和5000多家特许维修服务网点,承诺1年 12500km免费保养,3个月1000公里免费保养,设立24小时服务咨询投诉电话,提供预约上门服务,并为所有用户建立了电脑用户档案,确保为用
六安论坛
 楼主| 发表于 2006-8-11 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p><strong><font size="6">铃木/本田/雅马哈在中国市场发展之探讨!!</font></strong></p><p><strong><font size="5">铃木系:<br/></font></strong><font size="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r/></font><strong><font size="4">豪爵—铃木:大长江从91年开始创业,92年正式介入摩托车行业,从一开始就开始就上了铃木这条大船,只不过当初是靠另外一股东长春长铃拉了一把,站在了船尾而已。大长江创业之初靠铃木提供的GN125和AX100奠定了豪爵高品质的基础,给了市场一个好口碑,后来的自主研发的钻豹出炉才真正的给了大长江的发展空间。这匹黑马的出现引起了铃木公司的极大兴趣,把在华发展的筹码压在了它身上,由于国家政策的制约,铃木不能再中国寻找新的整车合资公司,于是先在其的授意下,大长江收购了望江铃木,紧接着在02年9月合资成立了“铃木摩托车研究开发中心”,及少在公开场合露面的铃木修率领铃木的高层出席了开业典礼,给足了王大威的面子。其意喻不言而明,想借豪爵占据中国大半摩托车市场。03年底在在铃木的暗许授意下,由长春长铃和钱江的共同股东新加坡金狮集团牵头,大长江积极促进了04年度行业最大的并购计划,虽然各方面原因使“两江并流”最后流产,但是“两江”都得到了极大的好处,铃木公司和金狮集团在此次事件中损失较大。铃木公司没想到的是此次的“两江并流”风波,媒体的炒做造就了大长江更大的影响力,使其销量在短时间内翻了一翻,在此辉煌成绩之下,王大威已不甘于让小日本分一杯羹了,这从他现在重点推豪爵系品牌,而忽略豪爵铃木系品牌就可以看出了。铃木公司也已经看出苗头不对,现在又把目光回到了轻骑铃木身上,它清楚,不能再继续单单靠大长江了。“事在人为”是王大威提出的企业理念,大长江也一直在做别人做不到的,但是他要完全脱离铃木恐怕还要经过好长一段时间。长江后浪推前浪,后来者居上,不管怎样,目前豪爵已经超过所有的中国铃木系公司,是最强的,是铃木称强中国市场的希望。<b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r/><br/><strong>轻骑—铃木</strong>:轻骑铃木做为一个老牌的铃木合资厂,得到铃木的支持最多,包括技术和资金,一款GS125铃木王风靡中国大地,使各厂家争相竞仿,也正是GS125使中国百姓认识了铃木,奠定了铃木在中国市场的基础,轻骑功不可没。但是由于体制,价格等因素,销量一直处于低谷。2002年中国加入WTO之际,在轻骑铃木商务峰会上,日本铃木株式会社向济南轻骑铃木摩托车有限公司颁发了海外出口生产基地的授权证书,负责铃木公司向其它国家出口产品的生产。由于大长江的难以驾驭,铃木公司已经把战略重点放在了轻骑铃木,销量也稳步上升,最近即将推出的几款新车,由于价格定位底,款式新,应该会使其销量大增。总之,铃木在中国的发展更离不开轻骑铃木。<br/><strong>金城—铃木</strong>:由于合资期限的即将到期,而销量一直不见上涨,优越的产品GX125的上市也没给金城铃木带来生机,小日本早就把日方专家撤出,,由其自生自灭,不再看好,对这个当初帮它打天下的合作者,铃木大概已经决定放弃了。<br/>至于<strong>望江铃木,长春铃木</strong>等就更不被铃木看好了。<br/>所以,铃木现在只能靠大长江和轻骑铃木来开拓中国市场了。想当霸主的梦也应该随两江并流的流产而破灭了。但是,虽然如此,铃木系还是极具优势。<br/>————<br/><strong><font size="5">本田系:</font></strong><b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r/><br/><strong>新大洲—本田</strong>:本田当初看中了新大洲在中国市场的销售网络,在2001年10月以天津本田为基石整合新大洲成立了新大洲本田公司,携惊雷之势而来。不过在初期它并没有向新公司注入什么新技术,只是把老产品做为市场的试金石,万里行,新锋锐,新火鹰等由于本田的名声,而价格又低,确实使市场火了一把,经销商为争做这个品牌也大量提货,库存压的很多,真正市场终端零售出去的就没那么多了,而时间一长,所谓的本田品质也渐渐让消费者生气了,口碑日渐下降,威武虽然不错,但是弯梁车并不是适合每个市场,新上市的E彩,锐箭,看其宣传应该不错,但是先不管质量是否经得住市场考验,它也难在市场火起来,因为商家都把这两款车当成高利润的法宝了,没有1000以上的利润还不卖,个别地方E彩的利润甚至都达到了2000,所以新大洲要想销量提升还是未知数。虽然嘉陵本田的停产,品种的分派,给新大洲会再带来一次锲机,但是具体如何,大家拭目以待吧。<b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r/><br/><strong>五羊—本田</strong>:一直以高品质著称的五本,销量每年稳步上升。大/小公主是高档车中的佼佼者,而五羊系列一直是农村市场的主力军,虽然追梦和MCR的上市并没达到本田公司预期的效果,但是也再一次刷新了五本的销量。虽然目前产销量并不是很尽人意,但是今年其销量已经接近20万台,要05年销量50万台的
六安论坛
 楼主| 发表于 2006-8-11 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p><strong><font size="6">中日摩企的中国式决斗&nbsp;&nbsp; <h3>作者:范红杰</h3></font></strong></p><h3>作者:范红杰</h3><h3></h3><p><font size="4">2005年,充满了意料之外的困惑、迷茫与痛苦。无论是在厂家,还是在经销商那里,惨淡不堪的愁云密布在它们命运难测的头顶上空。 <br/>  尽管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来自现实的巨大落差还是让许多厂商措手不及。意料之外,是从来没有过的悲观与失望。对于某些厂商来说,更是走到了绝望的尽头。 <br/><br/>  目前,最普遍的是三种现实:一是选择,选择退出还是坚持;二是被迫或者主动地退出;三是悲壮抑或坚定地坚持。 <br/><br/>  也许,在很多人的心里,都有这样的一个判断:只要坚持下去了,日子肯定会好些的。因此,这样的念头支撑着那些坚定的或者犹豫不决的人。这到底是一种领悟还是一个错误? <br/><br/>  对于所有的厂商来说,关键的关键在于,你是否能坚持下来?你又凭什么能坚持下来? <br/><br/>  上半年的颓势,已经引起了整个行业的集体重视,尤其是重庆摩托车行业产销的集体跳水,使重庆市**坐立难安,不得不紧急出面协调,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出多套方案。比如将整个重庆摩帮“打包”成一个“巨无霸”,(详情请参看第9期《摩托车世界》封面主题《收购重庆摩帮?》一文);比如延长对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实施的时间。 <br/><br/>  当然,真正具有实质意义的,还是8月25日,由重庆摩托车行业协会牵头组织,重庆市22家摩托车企业共同签订《行业自律公约》,试图规范整个重庆摩托车行业的经营行为,引导它们走上一条更为健康的道路,其核心是重新打造“重庆造”的金字招牌,抵制以往不计质量与成本的疯狂降价行为,走高质高价的路线。 <br/><br/>  然而,巧合的是,在这个格外敏感的特殊时期,五羊-本田却率先打出降价第一枪,福州五羊-本田销售公司对旗下踏板车追梦125降价1600元,现在的售价是7980元,其价格直逼中国本土品牌的类似产品。 <br/><br/>  在全国大小品牌的一片“涨声”中,这一次降价难道只是意外,或者仅仅是巧合? <br/><br/>  恐怕不那么简单。 <br/><br/>  本田系降价“阴谋” <br/><br/>  让我们来看看五羊-本田降价的抽略轨迹: <br/><br/>  2001年的7月中旬,公司所有车型率先在广东省内全面降价,降幅最大达15%,约2000左右。五羊—本田在广东省摩托市场的高价位产品(10000元以上)中一直占有80%的份额,此次的降价行动,目的是在今年内进一步稳固市场份额,并向中等价格摩托车市场进军。 <br/><br/>  2004年09月,备受沿海各省富贵一族热烈追捧的五羊-本田踏板车SCR100,由于价格昂贵,在内地一直销售平平。为了打开湖南市场,让湖南消费者能买到真正性价比高的踏板摩托车,五羊-本田公司将不求利润地进行大幅度的调价,降幅超千元。 <br/><br/>  2004年11月20日,五羊-本田在福州的五一路黄金地段新开了一家面积达到500多平方米的旗舰店,至此,五羊-本田在福州的专卖店已经达到了5家,该旗舰店一开业就推出了极其劲爆的价格,像原价在8000多元的SCR100“小公主”目前的售价仅为6980元,原价将近万元的SPACY100售价也仅为8680元,与目前市场上其他品牌相类似的产品价位基本一致。 <br/><br/>  2005年,……。 <br/><br/>  作为本田在中国的高档产品,五羊-本田为何舍得高贵身价,甘愿俯下身子?其实,这是本田“三分天下取其一”的野心的具体步骤。就在天津本田与新大洲合资后,本田的野心便昭然若揭:实现本田摩托占有中国30%以上市场份额的目标。自从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本田系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实尴尬是,本田的高质高价策略在中国并不好走,即使把本田系全部产销量加起来,所占份额也不超过10%,这离其占有中国市场30%的份额的目标相差甚远。而如果不能占有30%的市场份额,就意味着本田系在中国市场的失败,而不是成功。 <br/><br/>  今年9月份,本田在中国最早的合资企业——嘉陵-本田已经决定退出整车制造领域,转而生产通用机械。这意味着本田系在中国布局的微妙调整:原来指望通过上海、重庆与广州的本田系,形成一个互为补充的“铁三角”,如今,时局变化,世事难料,本田不得不仰仗上海与广州的两只“铁拳”。 <br/><br/>  新大洲-本田与五羊-本田是本田的两只棋子。其意图如是:新大洲-本田可谓是本田最得意的杰作,它不仅整合了新大洲所有的优势资源,包括其价格便宜的配套体系,还有其齐全的营销网络,当然,对于本田来说,还有一个重要的收获:新大洲不再生产摩托车。显然,这为本田省去了许多麻烦,避免了内部竞争的消耗。可以说,新大洲-本田促成了本田的中国制造标准的实现。而嘉陵-本田却不能做到这样,嘉陵与嘉陵-本田之间的冲突或明或暗地存在着。新大洲-本田为本田真正占领市场份额起到了开僵拓土的重要作用。如果说嘉陵-本田是本田的一个敲门砖,其合作就是一场试验,那么,新大洲-本田就是本田的登堂入室。而五羊-本田其实是本田与新大洲-本田这两个档位之间的一个桥梁,它是本田在中国的最高标准,遗憾的是,其高
六安论坛
 楼主| 发表于 2006-8-11 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4">——以价格战起家的摩企们能否支撑得下去呢?最关键的是,本田是否会给本土品牌一个整改的战略机会? <br/><br/>  以本土化应对本土竞争 <br/><br/>  价格战同样令本田饱受拖累之苦。 <br/><br/>  中国摩企的起步、发展、壮大,和日本摩托车“四大家族”密不可分。从技术到管理,中国的企业大多来源于日本。在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摩托车企业一方面逐步消化吸收日本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还博采欧美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以及先进设备,提高自身的生产和管理水平,有部分设备的先进性甚至超过了日本四大家族;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中国市场劳动力、材料等方面的成本优势,用一半的价格制造出和日本同类产品质量接近的产品。 <br/><br/>  这造成了日本同类摩托车在中国的市场份额逐年下降。这使日本摩企意识到,要在与中国摩企的竞争中获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降低成本,使其价格与本土品牌的产品价格接近。由于在日本做零配件成本太高,于是他们把制造基地和研发中心移入了中国。他们利用中国的低成本零配件配套体系,解决了困扰他们多年的价格难题。价格,原本是中国摩业与日本竞争的优势。中国摩企在世界上主要的竞争对手是日本企业,这几年中国企业的市场拓展主要是靠低成本、低价格的优势扩大了许多市场份额。但随着日本摩企的本土化战略的逐步落实,中国摩企的这一核心竞争力将慢慢减弱。 <br/><br/>  同时,日本摩企还具有品牌优势。日本的品牌优势和研发技术再加上利用我国低成本、低价格的零配件配套体系,生产出与“中国造”价格差不多的的产品来抢占中国国内市场是可行的。另外,完全可以将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原材料优势和日系品牌优势整合到一起,用中国化的日本品牌挤压中国产品,抢占市场份额。所以,日本摩企基本上都调整了他们对中国的竞争战略,即:通过收购兼并中国的摩托车企业和与中国零部件配套体系生产商的合作,实现采用中国低成本零配件套体系组装整车,再加上自己享誉全球的品牌,与中国摩业争夺中国及全球中低排量的摩托车市场。 <br/><br/>  事实也在印证日系品牌的中国战略。在今年9月份的一次新品发布会上,雅马哈当场宣布了一个决定:不涨价。在许多本土品牌纷纷涨价的时候,雅马哈的按兵不动实际上也是一次变相的降价。成本过高,是雅马哈的一个硬伤。其实,在2004年的时候,雅马哈就一直努力地降低成本,尤其是采购成本。为此,其配套厂商感受到的最大的压力就是降低成本的压力。其目的就是通过降低成本从而掌握调整价格的主动权。因为,无论在什么时候,理性不仅代表着对品牌的重新认识,也意味着对高性价比的追求。反应显得有些迟钝的雅马哈都意识到了,铃木更是毫不例外地先行一步了,只是铃木显得更有谋略:先是打好基础,然后侍机而动,一举成功。多年的苦心经营与几次大的价格攻势,使铃木系成为事实上的最大赢家。 <br/><br/>  正是如此,日系三大家族重新确定了新的路线。行动最迅速的非本田莫属,它终于走下了“高价位”的神坛,给了自己一个前所未有的定位——“质优价廉”。从这个定位看,本田算是对中国摩托车市场有了一个比较准确的认识。以五羊-本田为例,作为本田公司前期的中国合作伙伴之一,五羊-本田一直奉行高价位路线,由于中国的大中城市的“限摩风”,五羊-本田终于卷进了畸形的价格战之中,市场份额逐年下滑,因此,五羊-本田不得不更加现实些。新大洲-本田的第一款新车,市场零售价为6000元左右,与国产同排量车的价格差价不到20%。该车除了定位中国农村市场以外,还有不同款式的摩托车销往日本市场。很显然,本田看中的,一是中国广阔的农村市场,二是在中国低廉的生产成本,三是中国摩托车对亚洲市场越来越强的辐射力。 <br/><br/>  早在几年前,本田中国总代表门胁轰二曾经表示,本田低价位策略的转变,是要协助清理中国摩托车市场,改变鱼龙混杂的杂乱的局面。他认为,五羊-本田近两三年的效益滑坡,很大程度上乃是假冒伪劣摩托车肆意横行所致。中国产的伪劣摩托车已经有向周边国家如越南等地泛滥之势,同时也影响到了本田向这些地区的扩张。五羊-本田也宣称,在征得了日本本田同意后,广州-五羊已经从2001年7月份开始实施降价策略,以低价扫荡国内摩托车业的仿冒车。就在当年,五羊-本田在福州市场的降价幅度最高达到了2000元。但是,高档车跳水带来的直接结果是另一种负累,企业的成本毕竟还没有完全调整到位,这是一种血的代价。据了解,五羊-本田2001年的业绩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幅度滑坡。 <br/><br/>  尽管如此,本田的决心并没有因此而改变。 <br/><br/>  战略合围 <br/><br/>  中日摩企竞争的第二回合已经拉开架势。 <br/><br/>  摩托车未来的竞争主要是在中日摩企之间的中低排量的摩托车市场上,这也是决定世界摩托车产业格局的一个关键。 <br/><br/>  目前,中国市场已成为全球最大也是最后一块“肥肉”,约占全球摩托车产销量的一半。而日本4家摩托车生产企业在中国的合资企业当中,除川崎之外,本田、雅马哈、铃木在中国都有整车合资公司,但总产量加起来并不理想。市场
六安论坛
发表于 2006-8-12 00:45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长了`````````
六安论坛
发表于 2006-9-4 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p>顶楼主!</p><p>坚决的顶!</p><p>没有一丝犹豫!</p>
六安论坛
 楼主| 发表于 2007-6-8 05:13 | 显示全部楼层
<p>不顶不行!</p>
六安论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微信号: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