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4206
  • 回复15

[摩托车] [注意]耗费5年甩掉42亿元"包袱" ST轻骑重组最后清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9-20 07: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甩掉包袱才能轻装前进,这是济南轻骑摩托车股份有限公司(ST轻骑600698)5年前就明白的道理。但要甩掉一笔高达42亿元的占款和担保谈何容易。过去5年来,济南轻骑一直在为此买单;过去5年,三家介入重组的企业因为这笔巨款心生退意。



  到现在,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终于准备迎娶ST轻骑,但代价是要将ST轻骑尚存的10亿元的占款一道接受。能否成就一桩好姻缘,消化这笔占款成为重组成功的关键。

  结亲

  9月8日,ST轻骑一纸公告称,ST轻骑控股股东济南国资委与中国兵器装备集团签署了《股份划转协议》,济南市国资委拟向兵器装备集团无偿划转其持有的3.87亿股国家股,占轻骑总股本的39.87%。

  划转完成后,济南市国资委仅剩1000万股国家股,兵器装备集团则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资料显示,兵器装备集团是经国务院批准组建的特大型企业集团,注册资本126.45亿元。现有长安汽车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嘉陵有限责任公司、建设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全资工业企业51家。

  兵器装备集团入局,看中的是ST轻骑的经营性资产及其在全国市场中的战略作用。尽管在资本市场表现不佳,但ST轻骑的经营性资产还一直在困难中正常运转,近两年来颇见起色。

  兵器装备集团目前已经确定了汽车及汽车配件、摩托车及配件、光电、军品作为四大主业的战略规划,其在摩托车领域拥有中国嘉陵、重庆建摩、洛阳北方和重庆望江四大摩托车整车企业,同时还拥有十多家摩托车零部件企业。

  但兵器装备集团的摩托生产基地和销售市场都局限在西南地区,从全国产业布局上看,缺陷很明显。整合轻骑之后,兵器装备集团不仅可以获得一部份经营性资产,还能获得轻骑在华北、华东地区的销售网络。

  马拉松

  ST轻骑的重组一直命途多舛。过去5年已经有三家企业不同程度参与ST轻骑重组,均以失败告终。这种马拉松式的重组让ST轻骑疲惫不堪。

  2001年,初曝亏损的ST轻骑希望引入外资来促进公司发展。当年11月轻骑集团与印尼韩氏集团签署一纸协议,商定重组。但一年多的谈判后,双方最终没有谈拢,不欢而散。

  2003年9月,ST轻骑被债主逼到了启动破产还债法律程序的门槛上,又闪电与山东三联商社重组,三联拟将价值16.3亿元的地产项目转入轻骑,但这与轻骑摩托主业没有丝毫关联,最终没有获得监管部门同意,2004年1月双方宣布撤销重组。

  2004年6月,中国化工集团旗下的中车汽修(集团)总公司与济南轻骑及其大股东济南国资局达成初步重组意向,对轻骑进行重组。由于中车汽修与轻骑主业关联度较高,双方协作产生了明显效果,2004年8月,暂停上市15个月的ST轻骑恢复上市。

  但这次重组还是没有成功。2004年下半年国资委要求中央直属企业必须专注主业经营,直属中国化工集团公司的中车集团将精力向轮胎收缩。同时它在资本市场另觅目标,从青岛国资委取得了黄海股份(600579.SH)控股权,顿失整合轻骑的兴趣。

  兵器装备集团显然较上述三家企业更符合轻骑的要求,是最有可能结束这场马拉松式重组的企业。

  障碍

  双方情投意合,重组大势已定,但轻骑和兵器装备还需面对最后一个障碍:那就是轻骑集团的巨额占款问题。2003年4月济南轻骑公布2002年年报,34亿元巨亏、大股东高达42亿元的占款和担保震惊了股市。轻骑股份自此就陷入了清欠的深渊。

  为甩债、解决占款,轻骑不得不寻求重组。但这笔巨款又成为重组的最大障碍,轻骑重组陷入了怪圈。几年来三次重组失败莫不于此相关。

  2003年,三联同意重组轻骑,但在最后关头,轻骑又审计出超过3亿元的债务,这让三联始料不及。

  山东山水集团也曾成为轻骑谈判对象。面对巨额债务,山水同样知难而退。无奈之下,济南市国资委不得不代替轻骑集团偿还占款、了断债务。

  2003年12月,ST轻骑与315家债权人代表的21.9亿元债权达成了债务和解。按照约定,至2004年4月,济南市国资委帮助轻骑集团筹集8.29亿元资金还债,并借机了断担保问题。至2004年4月中止破产清算程序时,还款数额达到16.54亿元。

  为实施股改,济南市国资委此次不得不再度买单,把济南高新区一宗价值2.2亿元的土地注入ST轻骑。通过这宗土地,济南市国资委代替轻骑集团及关联方偿还非经营性占款约2亿元及资金占用费804万元,合计约2.1亿元。

  至此,轻骑集团占用ST轻骑非经营性资金全部解决。但根据上海立信长江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出具的《关于公司与关联方资金往来及公司对外担保情况专项说明》,截至2005年12月31日,轻骑集团占用济南轻骑资金余额合计为约12.8亿元,其中非经营性占款为2亿元,其余为经营性占款。

  目前轻骑集团及主要子公司已基本停止经营,偿债能力已经或基本丧失。剩余的10亿元经营性占款究竟如何偿还,成为兵器装备集团重组ST轻骑的唯一重大不确定因素。

  证监会已经要求,2006年底前集团占款必须全部清偿完毕,否则要追究法律责任。各方究竟如何解决这10亿元占款,成为轻骑重组的最后一役,结果如何尚需拭目以待。

  轻骑沉浮记

  济南轻骑是留给股市故事最多的上市公司之一,公司曾经是最优秀的股票,也以第一亏身份让股市铭记。

  轻骑神话

  1990年代后半期,ST轻骑迎来最辉煌的时刻。1996年,轻骑以145万辆产能夺得国内摩托车行业产量头筹;1997年轻骑位列国家特大型企业综合实力榜第38位,1998年“轻骑”被国家认定为驰名商标。与此同时,企业规模也迅速扩大,拥有了济南轻骑、新大洲、轻骑海药等三只上市公司及其他数十家公司。

  那时,山东有句顺口溜,“要嫁女、要娶媳,买了首饰买轻骑”,又称“三金一木”,三金就是三样首饰,一木是指轻骑生产的木兰摩托。

  资金断链

  但此时风险已经暗暗积聚:摩托车行业价格战激烈、企业利润被销蚀,ST轻骑扩张过快也加剧了资金链紧张。轻骑集团在此前后调用巨资,炒作旗下股票获利,此举招致证监会1998年大调查,在当时这严重违反规定。

  1999年11月公布处罚结果,轻骑集团公司被处1亿多元的罚金。这1亿元成了压倒轻骑的最后一束稻草。由于无力缴纳罚金,轻骑大批库存摩托车被折价拍卖。随后产品断档、轻骑集团停业整顿半年,总计损失超过7亿元。

  经此一役,轻骑系受到重创,风雨飘摇。2000年年报轻骑集团旗下三家上市公司亏损。2001年,轻骑集团持有轻骑海药股份被拍卖,丧失了大股东地位。

  占款由来

  轻骑当家人张家岭后来把资金链断裂的原因归咎于证监会的巨额处罚。但这并不是深层次的原因。根本原因在于济南轻骑自1993年上市就未曾独立。

  上市公司济南轻骑只有轻骑集团下属的三个核心分厂(一总装、二总装、发动机厂),仅涵盖了发动机的制造和成车的总装。无法自行独立形成完整的经营循环,因此集团下属其他配套和辅助部门对上市公司的往来都通过轻骑集团完成。

  上市公司除组装功能外,其他一切如采购定价和销售定价等均由集团决定,上市公司无实质经营的功能。在此情况下,大股东形成了大量关联交易占款,一旦集团公司形成经营风险,这些关联交易占款就变成了上市公司需要计提的坏账。

  不幸的是,轻骑集团就遇到了这样的风险,ST轻骑只好背负巨额关联占款至今。

[ 本帖最后由 天涯明月 于 2007-8-10 22:28 编辑 ]
六安论坛
发表于 2006-9-20 08:04 | 显示全部楼层
[em03]42亿啊!
六安论坛
 楼主| 发表于 2006-9-20 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p>转载此文,是想说明:轻骑摩托车的质量控制与市场表现、售后服务出现问题也是不足为怪的!</p><p>很多摩友对售后服务不了解,其实这是需要厂家与商家进行资金结算的,作为许多像轻骑摩托一样的厂家,已经亏损严重,从总经理到普通员工,人心惶惶,人心离散,像一盘散沙,哪有心思管它质量控制与售后服务!也没有资金进行结算,只好从商家批发购车款里扣除,但作为口碑日落西山的摩托品牌,一般销量也是祸不单行,节节下降,经销商进货量也急剧减少,最后居然出现厂家欠经销商返款和服务结算款的怪事!经销商的售后服务的热情和态度也是开始判若两人!消费者和用户成为最大的牺牲品和受害者!</p><p>与此相反的是销量居前几名的摩托车品牌,销量和利润几乎都占了全行业的大部分份额,质量和售后服务的口碑也几乎摩友人人皆知。</p><p>这种现象以及ST轻骑的重组,恰恰也反映了中国市场竞争对生产和品牌不断集中的体现,日本也曾经有几百个摩托车品牌,但今天完全是四大天王(本田、铃木、雅马哈和川崎)所垄断(其他商品也是同样命运),中国的很多行业像彩电空调电脑等行业的品牌集中度已经出现端倪,摩托车品牌的组后结局也同样如此!(其实,轻骑早该破产倒闭,只是它身上有太多的光环,而且欠款之巨,创中国历史之最!所以中国的很多怪事,由于政治和社会的原因,不该破产的企业“破产”,变成私人企业;本该破产的空壳企业轻骑却成为政 府重组的对象,难怪欧盟等国家对中国的市场地位予以阻挠和不承认!)</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20 0:20:09编辑过]

六安论坛
 楼主| 发表于 2006-9-20 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兵败如山倒。

[ 本帖最后由 天涯明月 于 2007-8-10 22:30 编辑 ]
六安论坛
 楼主| 发表于 2006-9-21 04:18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color="#bbbbbb"><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cccccc;"><font size="5"><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兵器装备集团的摩托生产基地和销售市场都局限在西南地区,从全国产业布局上看,缺陷很明显。整合轻骑之后,兵器装备集团不仅可以获得一部份经营性资产,还能获得轻骑在华北、华东地区的销售网络</font>。</font>
                                </font></font></font></p><p><font size="4">建立一个全国性的销售网络,也不要十几亿!</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20 20:20:12编辑过]

六安论坛
 楼主| 发表于 2006-9-21 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p><span style="LETTER-SPACING: 0px;"><font color="#000000">如果说目前我国所有摩托车企业中1/3明亏、1/3暗亏,只有1/3盈利并不为过。而且亏损的摩托车企业基本上是国营大厂,盈利的厂家则基本上是80年代末期发展起来的合资企业和少部分民营企业。</font></span></p><p>2005年,国家加大了对摩托车行业的管理力度,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规范行业行为的政策措施,如实施“第二阶段国家排放标准”、“一车一证”管理制度等,这些措施对2005年摩托车行业整体经济运行质量起到了非常明显的正面影响。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对全国114家摩托车生产企业经济指标月快报统计,2005年摩托车行业经济运行一改2004年快速增长的局面,整体呈小幅增长的态势,主要情况如下:<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 产销指标小幅增长,经济效益总水平不断提升<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 2005年,全行业114家摩托车生产企业累计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725.93亿元,同比增长9.18%;累计完成工业销售产值721.13亿元,同比增长9.23%;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709.01亿元,同比增长10.05%;实现利润总额14.17亿元,同比增长21.89%。产出指标呈小幅增长的态势,与上年同期相比,各主要指标增幅均呈不同程度下降。<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 2005年摩托车工业经济效益总水平不断提升,一季度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21.59,上半年为126.1,前三季度为128.28,全年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40.9。但从全年平均水平来看,经济效益总水平仍然低于2004年的情况。<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 成本费用投入加大,企业亏损面上升<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 由于从2005年7月1日开始,国家实施了第二阶段排放标准,对摩托车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为了达标,加大了成本费用的投入。2005年摩托车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709.01亿元,同比增长10.05%;其中,产品销售成本593亿元,同比增长10.16%,成本增长高于收入的增长。全行业管理费用投入36.55亿元,同比增长15.55%,增幅明显高于行业产出指标的增长;2005年摩托车工业企业亏损面扩大,在参加汇总的114家摩托车生产企业中,亏损企业占34家,企业亏损面为29.8%,亏损面比上年同期提高8个百分点,114家企业中约有20%左右的企业处于微利经营,摩托车工业正在经受新一轮洗牌的过程。<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 企业发展极不平衡,盈利水平存在明显差异<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 2005年,在摩托车工业小幅增长的大格局下,摩托车企业发展极不平衡,工业总产值排名前10位企业中,有5家企业产值实现两位数增长,有3家企业产值为负增长;产品销售收入排名前十位企业中,有5家企业实现两位数增长,有5家企业增幅在1%~9%之间;从实现利润情况看,利润总额排名前10位企业中,有6家企业实现两位数增长,有2家企业为负增长。<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 大长江集团担当了真正的行业老大位置,200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70.72亿元,同比增长19.18%;完成工业销售产值71亿元,同比增长1..79%;实现产品销售收入71亿元,同比增长19.79%;实现利润总额4.3亿元,同比增长13.81%。各主要指标均实现较快速度增长,绝对额均名列全行业第一。<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 从相对指标情况来看,产品销售收入排名前10位企业中,成本费用利润率和销售利润率等指标存在明显差异。<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 企业应收、应付款项较快增长<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 2005年摩托车工业应收账款净额为79.19亿元,同比增长15.59%;应付账款为125.95亿元,同比增长13.70%,应收、应付款项呈较快增长的态势。 <br/></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21 9:49:31编辑过]

六安论坛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1 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即南方工业公司),是兵器工业总公司(北方工业总公司)负责民品业务的平台。目前的主要业务是汽车和摩托车。其中由汽车类资产打包的南方汽车工业控股公司(以长安汽车和在合资公司中的中方股权为主要资产)即将香港上市。 <p>&nbsp;&nbsp;&nbsp; 南方汽车控股的整体上市,其实反映了兵装集团谋求将民品分类整体上市的思路。即将汽车和摩托车分类打包,并分别整体上市。 </p><p>&nbsp;&nbsp;&nbsp; 兵装集团在摩托车行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5年销量过百万辆的5家企业,依次是大长江、嘉陵、建设、钱江和洛阳北方。其中大长江销售190万辆,排名第一,而其后的嘉陵、建设和洛阳北方均属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三者合计销售359.52万辆,占摩托车业总量20.26%,同比增长15.12%。如果完成集团内的资产整合,其摩托车销量将达到国内市场的25.24%,超出第二位铃木集团近10%。 </p><p>&nbsp;&nbsp;&nbsp; 兵装摩托车资产整合势在必行 </p><p>&nbsp;&nbsp;&nbsp; 中国的摩托车行业已经到了大规模整合的阶段,无论从国家政策,还是企业的赢利能力,都到了必须以更大规模才能生存的阶段。摩托车行业的整合已经是箭在弦上。 </p><p>&nbsp;&nbsp;&nbsp; 摩托车行业的整合动力来自于外资巨头和国内龙头企业两股力量。而目前跨国公司的整合已经或正接近完成。 </p><p>&nbsp;&nbsp;&nbsp; 本田公司已经整合了其在中国的生产基地,其摩托车生产重心已经转移到新大洲本田、天津本田、五羊本田,嘉陵集团在本田的整体战略中被定位在了通用汽油机生产基地,其在摩托车领域与本田公司正渐行渐远。 </p><p>&nbsp;&nbsp;&nbsp; 铃木公司在中国的合作伙伴有大长江集团、钱江集团、轻骑集团等。其中钱江集团由于地处浙江,零部件配套的价格优势明显,其在摩托车行业的连续多年的不景气中保持了较好的赢利能力,竞争力较强,而同期轻骑集团则由于过分多元化,导致经营失控,竞争力明显下降。而作为民营企业的广东大长江集团则在摩托车行业的混战中异军突起,已经成长为中国摩托车行业的龙头企业,并有“铃木公司最佳合作伙伴”的称号。铃木公司几年前就已经有整合其在华摩托车基地的想法,曾经说服大长江集团收购钱江集团,但由于各方面条件不成熟作罢,但目前铃木系的一家香港公司(汇洋企业)已经持有钱江摩托(000913)22.23%的股份,相信其整合在华企业的战略并没有改变。 </p><p>&nbsp;&nbsp;&nbsp; 如果铃木如期完成大长江和钱江的整合,二者合计的产销量将达到298.97万辆,占市场的16.85%,将是兵装集团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 </p><p>&nbsp;&nbsp;&nbsp; 由于04年底,建摩B(200054)已经收购了重庆建设雅马哈摩托车有限公司50%股权和株洲建设雅马哈摩托车有限公司50%股权,建设集团已经成为雅马哈公司在华的唯一生产基地。 </p><p>&nbsp;&nbsp;&nbsp; 促使兵器装备集团整合其摩托车资产的压力还来自于国资委的压力。国资委曾明确通告下属企业,如果几年内做不到行业前三,国资委将卖出所持有的股权,这给了多数央企巨大的经营压力。 </p><p>&nbsp;&nbsp;&nbsp; 所以我们预计,兵器装备集团整合摩托车资产已经到了势在必行的阶段。而这种趋势已经反映在了南方汽车控股的整体上市过程中。 </p><p>&nbsp;&nbsp;&nbsp; 收购ST轻骑,不仅可以使自身规模继续扩张,而同时也有效遏止了最大竞争对手—铃木公司的扩张,可以说一举两得,同时,兵装集团还可以拥有一个同时具备A股和B股的优质上市资源。 </p><p>&nbsp;&nbsp;&nbsp; 未来兵器装备集团摩托车类资产应该是只有一家A股上市公司,该公司同时拥有一家B股上市公司(如果B股继续保留的话),该公司拥有兵装集团全部摩托车资产,并同时在香港或海外上市。 </p><p>&nbsp;&nbsp;&nbsp; 鉴于兵器装备集团在摩托车行业明显的竞争优势,该公司将会得到投资者的广泛认可。另一方面,除该公司以外的目前A股公司和B股公司都有私有化的可能。</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10 22:01:15编辑过]

六安论坛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1 06:21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size="3">居然ST轻骑摩托也对外大力推广GS125!简直是垃圾!</font></p><p><font size="3">欺骗消费者!</font></p><p><font size="3">许多人搞不清楚GS是哪里出产的,还以为是轻骑铃木呢!实际上轻骑摩托与轻骑铃木是天地之别!</font></p><p><font size="3">(JS就这么对买车的乱骗“这就是铃木技术!铃木王!”)晕!狂晕!</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9 15:17:50编辑过]

六安论坛
发表于 2006-11-13 02:37 | 显示全部楼层
<p>天涯明月很辛苦的,大家看帖要回帖啊!</p><p>我先把天涯明月所有的帖全部顶一遍!</p><p>做人要厚道!</p><p><font face="隶书" color="#ff0000" size="4"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00;">看见河马~~你不怕不怕啦~~不怕没人顶~~不怕不怕不怕啦~~</font></p>
六安论坛
 楼主| 发表于 2007-6-8 01:10 | 显示全部楼层
2003年是济南轻骑摩托,后来又被ZF给重组起来了,<br/>建设摩托也差点就破产了,都是现在的总经理陈永强把建设给救活了,2002年建设的销量只有40多万量濒临破产,2003年在陈永强的带领下,全公司的销量张了70%,达到了72万量(摩托车,等杂志有当年的记载)<br/>嘉陵本田亏埙严重,主要是本田车太贵了,CB1252004年还卖到14600元,本田又在2004年从嘉陵撤资,直接导致了嘉本的转行,现在生产通用机械,挂HONDA商标,(注意:嘉陵摩托和嘉陵本田不是一回事,嘉陵本田是嘉陵集团和本田在92年成立的合资公司,和五羊本田的性质是一样的。)<br/>春兰摩托被春兰集团以50万卖出去了,春兰摩托一直是春兰集团的一个累赘,近几年连年的亏埙,与2004年4月也破产了,<br/>宗庆摩托,于2005年破产,宗庆是宗申集团懂事长左宗申的弟弟办的厂,<br/>天津港田在2005年没有得到国家强制CCC认证被吊销了生产执照,也破产了,<br/>

[ 本帖最后由 天涯明月 于 2007-8-10 23:23 编辑 ]
六安论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微信号: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