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2054
  • 回复3

[摩托车] 变迁与融合-解读日系三大家族的在华品牌扩张之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0-2 06: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0909f7">变迁与融合-解读日系三大家族的在华品牌扩张之</font><font color="#0909f7">路</font></font></strong></p><font color="#0909f7" size="5"><p style="FONT-SIZE: 10pt; TEXT-INDENT: 21pt;"><font color="#000000" size="3">在中国摩托车行业对外合资合作的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始终是登陆中国的日本摩托车三大家庭之本田、铃木、雅马哈。无论从哪个方面来分析,他们的动向都可以说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就其策略的成因与渊源分析,我们意外地发现,竟与中国古代一些著名历史事件有着令人惊奇的相似之处。那么,就让我们打破古今地域文化的界限与隔阂,一窥其颇具趣味性的惊人一致</font></p><p style="FONT-SIZE: 10pt; TEXT-INDENT: 21pt;"><font color="#000000" size="3"><font color="#5c44bb" size="5"><strong>本田:战略中心的转移与盘庚迁殷</strong></font></font></p><p style="FONT-SIZE: 10pt; TEXT-INDENT: 21pt;"><font color="#000000" size="3">如果把中国历史上的都城都在地图上标示出来,我们会惊异地发现其分布的广泛性与集中性。说其广泛,是因为几乎每个省份都曾有过都城的遗迹;说其集中, 因为数朝古都不胜枚举。但若论及这些都城的迁移,最值得一提的,当数盘庚迁殷。</font></p><p style="FONT-SIZE: 10pt; TEXT-INDENT: 21pt;"><font color="#000000" size="3">公元前1300年,中华大地上一队人马踽踽而行。为首之人,望着眼前的壮丽山河,感慨万千。这一次迁都,终于能成功吗?终于能获得安定吗?数十年的努力与期待,将在这一刻实现了吗?</font></p><p style="FONT-SIZE: 10pt; TEXT-INDENT: 21pt;"><font color="#000000" size="3">他就是盘庚。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商朝都建成迁至殷,由此开始了一段经过了三千多年的温长岁月依然风华不减的历史中兴。</font></p><p style="FONT-SIZE: 10pt; TEXT-INDENT: 21pt;"><font color="#000000" size="3">与盘庚迁殷相比,本田将在华战略中心转向海南新大洲,是不是经历了盘庚那样的斗争与坚持,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本田联姻新大洲,并不是简单的企业之间的合作。</font></p><p style="FONT-SIZE: 10pt; TEXT-INDENT: 21pt;"><font color="#000000" size="3">早在二十年前,本田就已经进入了中国摩托车市场。那时的本田,与嘉陵合作推出的JH90摩托车,曾经像CY80、轻骑50那样,称霸中国摩市数载。本田联姻新大洲之前,在华已经有了三家合资摩托车厂:嘉陵本田、天津本田、五羊-本田。那么,为什么本田放弃了在华的“铁三角”,重新寻求合作伙伴呢?</font></p><p style="FONT-SIZE: 10pt; TEXT-INDENT: 21pt;"><font color="#000000" size="3">回顾日系合资厂所走过的历史,不外乎这样的过程:一款经典车风靡→仿冒者众→价高无人问津→难以突破。因此,几年前本田寻求在华投资的变化与融合,并不算是太过出人意料的结果。</font></p><p style="FONT-SIZE: 10pt; TEXT-INDENT: 21pt;"><font color="#000000" size="3">用本田的话说,本田要用中国的人才+本田的技术打造“本田品质、百姓价格”,这与合资厂近年来纷纷放下架子走进低端市场的大方向是一致的。</font></p><p style="FONT-SIZE: 10pt; TEXT-INDENT: 21pt;"><font color="#000000" size="3">新大洲本田成立以后,一连推出了多款S+S、S+H、H+H的新车,并用心宣传,也可看出本田战略推广前的深思熟虑。</font></p><p style="FONT-SIZE: 10pt; TEXT-INDENT: 21pt;"><font color="#000000" size="3">“变迁”二字,为“变”才“迁”。翻阅厚厚的中国古代史,大凡迁都不外乎外忧内乱。而盘庚迁殷的特别之处,正在于它的主动求“变”。</font></p><p style="FONT-SIZE: 10pt; TEXT-INDENT: 21pt;"><font color="#000000" size="3">本田也是这样,本田可以保持原有的合资格局,但如果这样,等到铃木与大长江合资的研发中心成立,本田就会相当被动。在这一点上,日系企业的不约而同令我们惊讶,这一点与大多数国内厂家是不同的。很多国内厂家对于现状采取的是一种满足和观望的态度,他们不会主动出击,他们要等待市场的反应然后采取一些措施。</font></p><p style="FONT-SIZE: 10pt; TEXT-INDENT: 21pt;"><font color="#000000" size="3">无论这些措施是积极有效还是隔靴搔痒,其战略性与策略性都不能与本田相提并论。本田早铃木一步在华选择了有强大优势与后劲的合作伙伴,并让人不得不把目光转向本田。</font></p><p style="FONT-SIZE: 10pt; TEXT-INDENT: 21pt;"><font color="#000000" size="3">盘庚顶着巨大的压力迁都以后,在殷建起了都城。这个都城虽历经了三千年的历史沧桑,但还是给后人留下了不得不赞叹的理由:我们看到了殷墟,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这里曾经的繁华。</font></p><p style="FONT-SIZE: 10pt; TEXT-INDENT: 21pt;"><font color="#000000" size="3">应该说盘庚是一个伟大的君主,他带来了中国奴隶制社会的空前繁荣,他使商朝获得了一个绝好的发展机会。而这些,若不是主动争取,是不可
六安论坛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 06:58 | 显示全部楼层
<p><strong><font color="#0909f7" size="5">雅马哈:一剑行天下与楚歌声声<br/></font></strong>  </p><p>&nbsp;&nbsp;&nbsp;&nbsp;&nbsp; <font size="3">可以说,建设.雅马哈的天剑创造了一个奇迹:投产三个月就获得了24000份订单,单款车月销量突破10000台……2003年的中国摩托车市场,如果有谁忽略了天剑,那么,他就犯了一个重大的错误。<br/>  天剑的成功,并非偶然。如果说本田与铃木的大部分精力放在了资源的重组与整合上,那么雅马哈则把精力放在了产品上。天剑,对于雅马哈的中国战略乃至全球战略而言,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br/>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br/>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义气尽,贱妾何聊生?”<br/>  霸王悲怆地看了爱姬一眼,时至今日,天要亡我,又当如何?<br/>  四面楚歌声声,泪水破空而来,英雄末路,是最后了……<br/>  之于楚国项羽而言,四面楚歌是一个悲怆的历史名词,因为他的帝王之路就此终结;然而之于汉朝刘邦而言,四面楚歌却是一条妙计、一个里程碑,因为他结束了与项羽的战斗,登上了皇帝宝座。<br/>  垓下,军帐连成一片,楚歌声声,胜利依约而至。<br/>  建设.雅马哈的天剑,其成功之路,像极了这阵阵楚歌。<br/>  天剑YBR125诞生于巴西,是一款专为发展中国家研制的摩托车。在YBR125登陆巴西以前,CG款占据了当地近80%的市场份额,但YBR125令雅马哈在巴西的摩托车市场份额翻了一番,并使雅马哈发动机巴西公司的年产量从1999年的3万辆上升到了2002年的10万辆。<br/>  如此骄人的业绩,更证明了天剑登陆中国市场,并非一时兴起。<br/>  日系的家电产品一直受到各国消费者的青睐,但这些品牌家电产品却很少有日本本土生产的。我们买了一台日系彩电,也许它的外壳来自马来西亚,显像管来自印度尼西亚,天线来自台湾……但这并不影响它的质量与各国消费者对它的钟爱。<br/>  这种现象并非只存在于家电领域。雅马哈说,YBR125是第一种从规划阶段开始就以完全的全球化生产概念为基础的车型,我们已经用它来指导其他新型号摩托车的生产。<br/>  何谓“全球化生产概念”?从广义上来说,即全球皆我生产厂,从狭义上来说,即从研发阶段开始,便充分考虑全球各地的实际情况,使这款车在各地自产自销成为可能。<br/>  这的确是一种高明的手法。好像中国重庆的一些摩托车企业纷纷东进江浙、南下广东,寻找一些有根基的踏板车生产企业合作推出该品牌的踏板车一样,雅马哈直接输出的是天剑的制造技术,在当地直接应用该技术生产YBR125,在保证雅马哈质量的前提下,实现最低制造成本。<br/>  而YBR125之前在巴西等世界其他地区所取得的空前成功,令天剑在中国市场的正式推出呼之欲出。纵观中国摩托车市场的新车上市,尚没有一款车有天剑这样强劲的走势与人气的。<br/>  正如楚歌声声,四面袭来,最后的胜利,只不过为这场漂亮的攻坚战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而已。<br/>  雅马哈在中国的动作可谓特别。与本田、铃木的捉对厮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雅马哈几乎从不介入这种日系企业之间的“自相残杀”,相对而言,雅马哈在中国的合作伙伴比较稳定。今年建设收购南方雅马哈,更令雅马哈在中国的市场整合达到了新的高度。<br/>  雅马哈为什么就相中了建设?这多多少少给人一种孤注一掷的感觉。建设与雅马哈合作多年,波澜不惊,但“凉水泡茶慢慢出色”,自从天剑问世以来,建设.雅马哈在中国的受关注程度,已经得到了质的提升。<br/>  在中国的摩托车市场上,天剑的整个推出过程,几乎可以说是一个经典。一款新车刚刚下线就迎来雪片般的订单,而且走势强劲,成就一个时代的辉煌几乎指日可待。<br/>  雅马哈说,我们已经拥有了一个体系,可以在第一个生产基地生产力达到满负荷的时候,将特定部件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生产基地进行生产,这个体系有利于我们节约投资并提高在各地的市场竞争能力。这就是所谓“全球战略”。<br/>  从某种意义上说,雅马哈的这个观点和本田的用中国的人才、中国的配套体系、本田的品牌、本田的价格造就中国的"本田品质、百姓价格"的观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与欧系企业只向中国输出整车不同,日系企业不约而同地瞄准了中国庞大的摩托车产业资源,希望能够藉"本土作战"令摩托车的烈焰燃遍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br/>  在推出“天剑”以后,雅马哈又推出了一款名为“天骐”的新车。这款新车与天剑“城市街跑车”的定位有所不同,是一款面向大众的低价位平民车。天骐是雅马哈“天剑战略”的延续,它会不会再续天剑的辉煌,已经引起了行业人士的广泛关注。<br/>  雅马哈终于发力中国!<br/>  垓下之围后,刘邦建立了汉朝,后来,汉朝成为中国历史上颇值一提的伟大王朝。楚歌声声之后,天剑携雅马哈全球战略的威力在中国摩托车市场上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但能不能成就一个历史时期的辉煌,还是个未知数。  <br/></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1 23:01:07编辑过]

六安论坛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 06:59 | 显示全部楼层
<p><strong><font color="#3300ff" size="5">铃木:新时期中国攻略与“一代天骄”</font><br/></strong>  </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font size="3">铃木旗下的品牌,在中国一向比较受关注,近年来更是如此。今年7月,轻骑铃木的营销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轻骑铃木写下了2006年销量50万的豪言壮语,而铃木的另一个合作伙伴大长江集团,更意图在今年实现产销量双超180万辆!<br/>  铃木在日系企业中位列本田、雅马哈之后,但在中国却一直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铃木真的能成为新时期中国摩坛的霸主吗?<br/>  弯弓射雕,他射中的,不只是那一只曾翱翔天际的图腾,更是自己的理想。他此生心之所系,只有两个字:征服。<br/>  北及北海,西跨罗马帝国,南至南洋,东临高丽,蒙古人的铁蹄踏遍了他想去往的每一寸土地。旌旗迎风而展,他的目光望向遥远的天际,苍茫一片。<br/>  成吉思汗,这是个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名字。蒙古民族的疆域在他手里拓展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而成吉思汗本人,更成为中华民族的神话。<br/>  仔细观察中国地图的北边境线,会发现其形状如北下的冷空气前锋,而铃木在华的三家合资企业:轻骑铃木、金城铃木、大长江集团,其地区分布的弧线也如这边境线一般。<br/>  中国的战术很讲究战略布局,在铃木看来也是一样。铃木派的布局和本田的铁三角有所不同,占据了沿海一线,大有窥视中原之势。<br/>  让我们分别来看看铃木派三家企业的实力吧!<br/>  轻骑铃木,早年藉GS125横扫天下,之后的征服者、超人、悠e等车款,叫好不叫座,市场成绩平平。近年来整体发力,几次经销商大会开得有声有色,军心大振。去年的经销商大会上,铃木株式会社向轻骑铃木授予了"模范海外工厂"的称号,轻骑铃木在铃木派中的地位不言而喻。<br/>  而近年来轻骑铃木推出的几项举措也收到了良好的成效,“6980元真品铃木王”的强势出击及轻骑铃木系车款价格的全线下调,3S店的建设、新款弯梁“赛驰”的推出等等,都让人对轻骑铃木刮目相看。应该说,轻骑铃木是日系合资企业中主动出击的典范。<br/>  金城铃木,早年藉AX100风靡中华大地,近年来借着金城集团在出口上的巨大优势重拳出击,今年更凭借GX125升级版赢得了行业的瞩目。<br/>  历史上,金城铃木曾拥有过一些行业人士评价颇高且具有长久生命力的车款,比如天客等等。去年曾大张旗鼓展开的“金城铃木实惠普及运动”,凭借SJ110的再度出击成就了天润的辉煌,与本田威武在各地市场拉开了一较高下之势。<br/>  大长江集团,相对而言加入铃木派比较晚的企业,在2002年合资成立的铃木研发中心巩固了其在铃木派中的领军地位。<br/>  大长江集团早年以高档车与稳固的质量占据市场一隅,近年来频频强势出击,已经在行业内确立了不可动摇的牢固地位。<br/>  综观铃木派的三家企业,不难发现,铃木派的合作企业在中国曾经是耀眼的明星企业,比如轻骑、金城。而大长江集团则是近年来涌现的行业新贵。轻骑、金城经过改革中的阵痛,已经走出了前几年亏损的阴影,看得出具有很强劲的发展势头。<br/>  这点与本田系、雅马哈系的企业相比,无疑又是一大优势。<br/>  铃木派的战略布局相当明显,藉由位于广东江门的研发中心本土作战,开发出适合中国市场的摩托车,并向其他两家合资厂输送适合他们的车型车款,三位一体,取得市场攻坚战的新一轮胜利。<br/>  大长江集团的研发中心成立后,动力升级版的新车频频问世,如EN125的升级版铃木风;而今年新推出的金巨星,算是铃木研发中心的开山之作。在行业人士关注的目光下,铃木的研发中心还将推出什么样的惊世之作愈来愈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br/>  单就实力而言,铃木派各个企业的实力都相当强大,几乎可以自成一派形成气候,但三家企业之间的融合显得还很不够,在一些策略上频频撞车,在终端市场上有些各自为政的感觉。比如去年轻骑铃木和金城铃木不约而同地以弯梁车作为主打车款,在布局上就显得不够精巧。<br/>  铃木派的整合任务最终是会落在大长江集团肩上,还是会落在近年来走势颇为强劲的轻骑铃木肩上?铃木高层对此作何打算,业内人士频频猜测,但还没有定论。<br/>  铃木的目标就像当年的成吉思汗一样,在固守疆土的同时,希望能以燎原之势席卷中华大地,成吉思汗成功了,铃木会不会成功呢?元朝历时不过短短97年,如果铃木成功了,其战果究竟能保持多久呢?<br/>  相信在今明两年内,铃木会有更大的动作,而争夺中国市场的关键一役,成败也就在于此了。  <br/>  日系企业在中国的投资与合作,已经经过了漫长的二十年,这个历史几乎与中国摩托车工业的发展史同步。前两年,日系合资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并没有达到其希望的高度,但近年来日系企业不约而同采取的大动作,让我们不得不把目光转向他们。<br/>  如果把本田战略中心的转移比作盘庚迁殷,把建设.雅马哈的“一剑行天下”比作楚歌声声之后的汉室中兴,把铃木对中国市场的期许比作成吉思汗征服四方的雄心壮志,那么也许近来宗申与比亚乔、哈雷的合作可以算作张骞通西域:不求
六安论坛
发表于 2006-11-13 02:02 | 显示全部楼层
<p>把楼主所有的新帖全部顶一遍!</p><p><font face="隶书" color="#ff0000" size="4"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00;">看见河马~~你不怕不怕啦~~不怕没人顶~~不怕不怕不怕啦~~</font></p>
六安论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微信号: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