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1538
  • 回复0

[六安事儿] 大别山地震监测预报实验场在六安正式投入使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19 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6月16日,大别山地震监测预报实验场在六安正式投入使用。想必大家都很好奇这座地震监测预报机构,为何选址大别山区,究竟有何神通能防震减灾。带着疑问,记者昨日赴现场进行探访。

  
“震情窗”身负众望
  
试验场主任韩成跃介绍,大别山区位于“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地质构造复杂,我省历史上24次5级以上地震该地区占一半,其中霍山地区小震频繁,被业界誉为华东地区“震情窗”,因此是建设该试验场的理想场所。


  据了解,大别山地区目前已成为国际科研热点和前沿基地,也是我省地震预报新理论新方法的实验基地。汶川地震后,省地震局制定“一场一带一站”战略规划,规划建设大别山地震监测预报实验场,做好郯庐断裂带中南段的综合研究,建立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从而辐射带动全省地震监测预报工作。

  
“天眼”紧盯大别山
  
韩成跃说,为了及时准确的监测到震情,一个密集的立体化地震监测网布满整个大别山区,各个测点平均间距为35km,达到无缝覆盖。实验场内,共有57个固定台站,5条流动水准跨断层测线,12个流动地磁常规测点及新增的26个流磁测点、38个流动重力测点。其中,GPS基准站的卫星遥测、深井多学科综合观测和传统地面监测融为一体,形成多手段“形变”观测网,“这些监测点上天入地,就像一双双天眼紧盯着大别山震情的细微的变化! ”


  另外,试验场还配备了从美国和加拿大进口的一批先进震情监测仪器,综合数据分析能力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举动”皆瞬间掌握
  
记者在试验场数据中心看到,一台台计算机适时记录着各个监测台站传回的监测信息。工作人员介绍,常规手段是通过电磁、水位变化等信息来判断。据介绍,试验场的工作主要分为两大块,即地震前兆研究和震后数据分析。数据中心对各站监测到的形变、电磁、流体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后上报。一旦发生地震,无论震级大小,数据中心的信息会立即显示,大别山区乃至全国的震情变化都能瞬间掌握。


  
三省实现震情会商
  
该实验场的建成,使大别山区域的鄂、豫、皖三省在地震监测预报上不再“各自为政”。韩成跃介绍,三省实现了每周、每月、每半年和每年一次的震情会商,如遇特殊震情,可实现每小时甚至更短间隔会商,使该地区震情监测网真正形成一个整体。


  
记者手记
  
地震监测台站必须远离干扰,因此选址偏僻,一组组监测数据的背后是几代科研人员的清苦寂寞。即便手段日益先进,但一些重要台站还需人工值守,比如佛子岭地震台、“梅山—龙河口断裂带”附近的金寨地震台等,工作人员常年吃住在山上,他们的奉献精神令人敬佩。

六安论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微信号: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