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据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1~5月份,全国陶瓷砖产量为32.4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7.1%。从主要产区看,广东、福建和山东陶瓷砖产量占同期全国陶瓷砖产量的60%,其中广东陶瓷砖产量为8.3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2.2%;而福建陶瓷砖产量为7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3.9%。数据显示,福建是当之无愧中国第二大陶瓷产区。不过,与佛山相比,显然大家对其关注偏少。一切都是变化的,当前,国际国内形势都发生着变化,现在的福建陶瓷行业情况如何,福建企业是如何来面对这种新形势?日前,记者深入福建产区,了解福建陶瓷的现状与未来的发展。 
 
作为传统的八大陶瓷产区之一,国内最大的外墙砖生产基地,福建省早就成为了全国建筑陶瓷生产大省,初步形成了泉州建筑陶瓷产业集群、闽清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和德化日用工艺陶瓷产业集群。 
 
福建闽清的陶瓷制造历史有一千多年了,宋朝时,就是福建省烧制青白瓷规模最大的产地。现在,闽清是福建省最大的电瓷出口基地,也是全国釉面砖重要生产基地之一,有着“中国陶瓷生产基地县”、“东南瓷都”和“陶瓷之都”的美誉。 
 
闽清陶瓷现状 
 
闽清县位于福建省东部,有陶瓷企业500多家,其中建陶企业近百家,主要生产各种规格的釉面内墙砖、仿古砖地板、外墙砖和高低压电瓷。2011年,大业和盛利达两家抛光砖企业已经投产出砖,目前还有联兴企业计划生产抛光砖,预计年底投产。 
 
据悉,闽清建陶产量有2亿平方米,电瓷50万吨,分别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和六分之一,整个陶瓷产业集群产值达50多亿元,占全县工业产值的半壁江山。据闽清经贸局经济运行科科长陈世勇介绍,闽清建陶主要分布在白樟、白中两个镇,少量陶企分散在坂东、金沙等地,而电瓷则相对集中,主要在池园镇。现在上规模的建陶企业有44家,包括已建成的抛光砖企业大业和盛利达。陈世勇告诉记者,闽清产品还是比较单一,以生产中低档的内墙砖为主。盛利达的生产线长400多米,是目前规模最大的企业,联兴投产后规模将更大,而盛利达、大业和联兴三家企业也都准备建两条生产线。  随着闽清企业品牌意识的增强,豪业、新东方、金陶等企业开始生产仿古砖,其中豪业的精艺瓷已经具有相当的知名度,成为闽清品牌企业的代表。 
 
2010年闽清工业完成118.5亿元,规模以上有105.8亿元。其中建陶36.2亿元,电瓷14亿元,较2009年全部工业增长18.1%,规模以上的增长19.3%,陶瓷行业基本持平。陈世勇告诉记者,2010年闽清工业产值达1亿元以上有16家,建陶企业有9家;产值达2亿元的有7家,建陶企业有5家,分别是豪业、新东方、三得利、金陶和环宇。陶瓷及相关产业的纳税占到闽清财政收入的50%以上。 
 
记者从福建省陶瓷行业协会了解到,闽清陶瓷今年第一季度累计完成工业产值12.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9.6%,比增37.7%;其中建陶工业完成产值8.8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4.7%,比增40.9%;电瓷企业完成工业产值3.8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4.9%,比增30.7%。 
 
而闽清的工艺陶瓷现在不到几家,几乎都迁去德化了。卫生陶瓷领域,闽清从未涉及。当地产品出口占总销量的55%左右,以出口中东和非洲居多,其他国家和地方较少。 
 
发展遭遇瓶颈 
 
这些年闽清陶瓷发展较快,也面临许多问题。闽清陶瓷业存在“小而散”的组织结构和“小而低”的产业结构,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比较低。今国外市场受到反倾销等因素的制约,销量逐渐萎缩,就国内市场而言,产品的附加值不高,竞争优势不明显。而且现在节能环保的压力很大,如果使用天然气作为燃料,很多企业几乎没有利润可言,“因为闽清的企业都不大,产能在7.8千万到两亿左右,能源以煤炭为主”,闽清陶瓷研究所副所长龚世代如是说。 
 
客观上,闽清陶企的发展受到地理因素制约。闽清县境内以山地、丘陵为主,“八山一水一分田”是其用地现状的真实写照,这就使得陶瓷厂用地十分紧张。陈世勇说,在闽清找不到一块很平的地,陶瓷厂都是这山头挖一块,那山头挖一块,现在想要再发展受土地影响很严重。龚世代也表示,节能减排是最大的阻力。闽清居闽江中下本文转载于华夏陶瓷网游,扼福州西大门,陶企的污染对福州影响很大。 
 
曾经有领导说要全部关停闽清的陶瓷厂。陈世勇表示这是不现实的,富兴陶瓷董事长詹祥国就表示,闽清陶瓷发展了这么多年,是十分重要的产业,如果一刀砍掉,当地的就业、财政收入、银行贷款等都会出现问题,“夸张点说人民群众的生活将返回到10年前,甚至更严重”,他说闽清关停陶瓷厂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会牵扯到很多利害关系,只好慢慢改造升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