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2226
  • 回复3

走进张家店战役纪念馆 著名的张家店战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23 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凉风习习,细雨绵绵,在山花烂漫的暮春时节,有机会又一次走进了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全省环境优美乡镇和旅游名镇__六安市金安区毛坦厂镇,又一次零距离地接触张家店战役纪念馆,聆听那历史的回声,体味革命战争年代的烽火硝烟,胸中便涌起了一股肃然起敬的感觉......                                                                           




(1980年和2004年分别被省县命名为文物保护单位)


(战役指挥部正门)




       纪念馆坐落在毛坦厂镇街道中心的位置上,与名校毛坦厂中学相比邻,环境优雅,建馆之前是涂氏祠堂,解放后一直用作粮站.涂氏祠堂是毛坦厂镇重要的古建筑之一,相传为清末名臣涂宗瀛所建(后面对这段历史再作补叙).历经50多年风吹雨浊,该祠堂虽然旧貌不再,但从仅存的二进主祠依然能看出该建筑尚存有大量“红色”遗物与遗迹,紧凑的平面构成、精美的梁枋雕饰,都体现着它的恢宏与精湛。涂氏祠堂在解放后列为省级重点文保单位。

(馆藏沙盘军事指挥图)






( 馆藏战时宣传品)



(战役指挥部陈设)






        解放战争时期涂氏祠堂作为张家店战役指挥部,有着其辉煌的过去.1947年9月9日、10日,刘邓大军第三纵队在皖西地方武装的配合和群众的支援下,在现今的金安区张家店与敌人展开激烈战斗,并取得胜利。这场战役是刘邓大军进入大別山以来,在无后方依托的条件下,首次取得消灭敌人一个正规旅以上兵力的重大胜利,被写入军史。张家店战役开始时,刘邓大军第三纵队指挥部设在距张家店20公里的毛坦厂镇内的涂氏祠堂。1992年,六安基层在体制上撤区并乡后,值张家店战役胜利45周年之际张家店人民为纪念这次战役的胜利,民间自发筹资二十万元在张店镇中心新建了"张家店战役胜利及革命烈士纪念碑",碑高19米47,由战时担任司令员的陈锡联上将亲自题词,1997年8月值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胜利50周年之际安徽日报社还组织了"沿着刘邓大军的足迹"(由刘百承元帅的夫人亲自题词)系列采访报道活动.当时首发仪式后沿着刘邓大军的足迹采访的首站是张店镇.2007年,在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60周年,六安市政府投资400多万元复建张家店战役纪念馆和修缮涂氏公祠列为2007年红色旅游重点建设重点项目。对张家店战役指挥部和涂氏公祠复建和修缮,本着恢复历史古建筑的原则,以涂氏公祠为中心,在东西两侧复建支祠,总占地面积为9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850平方米。西支祠为大别山民俗风情馆,陈列大别山民众生活、生产用具;东支祠为张家店战役纪念馆,该馆建成后,是进行社会主义教育极好的教材和基地。复建和修缮后的涂氏公祠地面铺装青石砖,并栽植大量松柏、桂花,烘托以宗祠建筑为主体的大环境。在围墙四周栽植高大水杉和竹子,形成障景,遮挡围墙外现代建筑对整个园区氛围的影响,使之成为一个独立景区。祠堂前以现有明塘水面为基础,保持原有的葫芦形状,向东西两侧扩展,在水塘的西南部修建一座亭阁,在水塘的周围用耐湿植物、假山进行点缀,形成循环景观空间。


(张家店战役纪念馆)


(作战时陈锡联司令员的休息室)



(副司令员郑国仲同志的休息室)











(战时用械)




(三纵英雄谱...)



(座落在张家店的纪念碑)




(战役中毛泽东主席分析当时的形势)



















(战役中警卫员的休息室)









    资料一:张家店战役史料,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当年8月,刘邓大军第三纵队司令员陈锡联率所辖七、八、九旅相继解放了六安、舒城、霍山、潜山等9个县城。敌88师师部及其62旅逃至张家店后,即抢修工事,准备负隅顽抗,寻机逃跑。

  1947年9月9日拂晓,被刘邓大军陈锡联率三纵队围困的敌人,先以少量兵力分路进行试探性突围,后在猛烈炮火掩护下,用两个营的兵力对我20团阵地连续三次猛扑,企图打开缺口逃跑,但均被我军击退。同时,26团也打退牵制性反击。前来增援的第46师3团,也被我7旅21团阻挡在距张家店2.5公里的中店一带。下午3时,敌军全力突围,仍未得逞,只得固守待援。当天下午,三纵主力到达张家店附近,确定晚上发起总攻,速战速决。当晚10时,总攻开始,纵队集中炮火,首先摧毁了敌司令部,88师副师长张世光带十多人抢先逃窜,敌群惊惶失措,陷入混乱。我军勇猛杀敌,敌人整营整营放下武器。到了10日4时,敌88师师部及62旅被我全部歼灭,全歼敌少将副旅长唐家楫以下官兵4800多名,缴获各类枪炮数千件。该场战役标志着陈锡联将军率领三纵打开了皖西斗争的新局面,对发展和巩固皖西根据地,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正面的涂氏公祠西支祠__现为大别山风情馆(后面作专门介绍)


(从侧面看到的涂氏公祠前进东.西支祠)






                                                  (涂氏公祠前进全景图.深处高楼是毛坦厂中学学生楼)
       资料二:涂氏公祠史料,涂光禄公祠建于光绪年间,距今已有120多年历史了。光绪十一年,也就是湖广总督、例领兵部尚书的涂宗瀛不满同僚们的诬陷而愤然辞官还乡后的第三年,钦差大臣彭玉麟终于将同僚诬陷的事实查清,并奉旨来六安给涂宗瀛平反昭雪,说他完全是受到了“诬告”。并宣读了“特赠振威将军、光禄大夫、准建光禄公祠”的皇家圣旨。为了告示涂公是朗朗乾坤,一身正气,还恩准在光禄祠的正门相上置“乾坤正气”石匾额一块。据说,这块匾由钦差大臣彭玉麟亲笔题写,现被放在重建后的门楼中上方。据此,可以说,涂光禄公祠是一座昭雪祠、正气祠、廉正祠。在整个清代,给一位大臣建一座专祠,彪炳其亮节,还是极其少见的。
    涂宗瀛接到皇家圣旨后立即着手修建。按理说此祠应建在家乡花石嘴,但他却选准在毛坦厂。为什么呢?据《涂氏家谱》记载,当时涂公辞官还乡时,涂氏族人认为涂宗瀛是个贪官,怕他一旦下台,连累族人,被满门抄斩,于是就将他从花石嘴的涂氏老祠堂中赶了出来。再者,毛坦厂青山环抱,绿水盈绕,灵钟毓秀、商贾济济,人才荟萃,涂宗瀛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所以在此另建祠堂,光绪十二年(1886) 光禄公祠开始动工兴建。光绪十五年公祠落成,并与当年底举行祭祠大典。时任刑部侍郎吴廷栋、安徽巡抚德寿、六安州牧吴恭等许多达官显贵纷纷前来表示祝贺。
    涂光禄公祠为典型的徽派建筑,平面为三进两天进四合院式。祠堂外观雄伟,富丽堂皇,青砖灰瓦,高脊飞檐,曲径回廊,雕梁画栋,内部为穿斗式木构架,祠内建筑用料大部分都是从江南挑选的优质石材和木材,祠内石碑、石坊、石门、石井,比比皆是。公祠前为家庙,后为公祠,是宗祠建筑中少有的样式。家庙主要供奉中国佛,如孔子、老子、岳飞等神像。是族人祈佛的道场,家庙正门三道,除非重大祭祀活动,一般不开中门。后祠正殿主要供奉涂家一世祖以下各代列祖列宗的神像和牌位,供族人祭拜。两边包厢是族人议公事、修家谱的公共用房。在前后天井间有一堵高达10米的大罩壁,并有中门和侧门两道。中门上方有阳刻“涂光禄公祠”的五字楷书,惜被今人破坏。公祠前面有一月牙形玉带浮水,就是现在的“清风塘”,喻示涂公一生清正廉洁。公祠建成一百多年来,虽经风雨沧桑,大部分保存完好。1980年,涂光禄公祠被六安县人民政府批准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年,经批准,由金安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资,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前家庙、后公祠进行了修葺,并按原祠图纸重建了东、西支祠。
    介绍完了了涂公祠,大家肯定想了解这座祠的主人。这座祠主就是晚清名臣――湖广总督、例领兵部尚书的涂宗瀛。涂宗瀛,字朗轩,号海三,又名师竹。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十一月,生于六安东河口镇花石嘴村藕塘埂庄。祖上三代均以教私塾为生。涂自己五岁起即随祖父桂林公、父亲蕴辉公在家祠(在花石嘴村)、霍山和六安等地读私塾。十九岁娶沈氏为妻。婚后开始了他的塾师生涯,先后执馆于六安城内、霍山东门外。。二十四岁,涂移居东河口镇井塘村对面古坟冲的自置家宅。期间,他五次参加童子试(即州试),直到二十五岁时,方才取得二等案首秀才。之后,他又开始走上乡试(即省一级的科举考试。当时考场设在南京夫子庙旁)之路,先后四次应考,却是名落孙山。直到道光二十四年,33岁的涂宗瀛五应乡试才中了举人。此后,他又五入京城参加会试考进士,结果与参加童子试、乡试一样,屡考不中,成为当时有名的复读生。好在他吉人自有做官运,更有贵人相提携。落榜期间,他先后在苏州知府桂超万等处充当幕僚或教书;在大翰林院编修陈介棋公寓开馆教书;应山东布政使吴廷栋之约,在泰安岳麓书院讲学,后吴廷栋调任直隶按察使,请涂宗瀛留原寓教其两个孙子读书;他一生最重要转折点是的得到京师旧交、两江总督曾国藩和江苏巡府李鸿章两位清朝重臣的举荐。同治元年(1862年)二月,涂宗瀛第五次赴京会试,虽然又未入榜,但这次却得“大挑一等,签分江苏知县”。(清制规定,会试取进士,得中者,才可当知县。每六年会试后,从落第的贡生中取十名左右作朝廷命官叫大挑。大挑不考文章,只以声貌取人。并分一、二、三等。“大挑一等”即可当七品知县。二、三等只能作一般的办事员。) “大挑一等”的涂宗瀛受封后,先回六安老家探亲,再去安庆拜会两江总督曾国藩。曾国藩即奏准将涂宗瀛“留营办理谷米局事务”,开始从政。51岁的涂宗瀛,从此成为曾国藩幕府中“三圣七贤”的三圣之一。曾国藩多次向朝廷呈递《保荐人才疏》,称赞涂“践履笃实,治官事如家事”,奏保涂宗瀛任直隶州知州。为什么曾国藩如此抬举涂宗瀛?据传,一次曾国藩湘军被太平军围困,里无粮草,外无救兵,湘军把马和皮带都吃掉了。曾国藩焦急万分之际,身为小小军需的涂宗瀛,大胆进跪大帅府,说:“请问大帅,碎米可能吃?”大帅心想,草根都吃完了,碎米那里弄得到哟!他分明是有意讥讽我。于是,他拍案呵斥:“混帐东西,此时还敢在此说佯话,把他轰出去!”但曾国藩毕竟老练,此话刚一出口。就自觉不妥,马上向部下作一手势:“且慢!你刚才说碎米可否能吃,到底是什么意思?” 涂宗瀛这才把他过去加工军米时,筛去的秕糠中夹杂有大量碎米,他一直不忍废弃,储存保管,现在通过再筛选可解当前军粮之危的建议说了出来。曾大帅听后,转怒为喜。湘军得粮后反败为胜。涂宗瀛也因此青云直上。此事虽为轶闻,但涂宗瀛深得曾公爱抚和保举,在《清史稿》中确有明确记载。说:涂宗瀛在曾国藩督两江时,“檄主军精”,并由曾国藩“累保授江宁知府”。
    同治四年(1865)四月,曾国藩奉命北上督师剿捻。江苏巡抚李鸿章治理两江,李鸿章于同治五年(1866)九月七日向朝廷递《保举人才札》,称涂宗瀛有“兴书院以教士,招流亡以垦荒,贩施穷黎,严惩衙蠹”等功绩。同治七年(1868)八月,李又奏准涂以道员尽先升用,并赏换花翎,不久涂即升苏松太道台。这就是乡人所说的“上海道台”。
    同治八年(1869)八月二十六日,涂宗瀛正式到上海任职,并兼任江海关道台。时有外国驻沪官员,每天常以不合理要求来试探,涂宗瀛对此始终不予应答。三个月后外国官员认识到这位新道台是坚持原则的,不敢再来纠缠。此事曾受到曾国藩等人的高度赞许。同治九年(1870)因受天津教案的影响,上海的外商教士每日十惊,夜宿轮船。涂宗瀛加以安抚,派人巡逻,终于安然无事,外国人深表感谢。同治十年(1871)二月,涂宗瀛与江苏按察使应宝时旁搜博采,思虑周详,为李鸿章准备了与日本谈判通商条规和税则章程,深得李鸿章赞扬。他在任江海关官员期间,按期收取税银,存入官库,向淮军提供大量税银作粮饷,故能成为淮系人物的重要一员。
    靠上了湘军主帅曾国藩、淮军主帅李鸿章两棵大树之后,涂宗瀛官运亨通,青云直上。同治十年(1871年)六月,涂宗瀛升任湖南按察使。同治十二年(1873)十二月晋升湖南布政使。光绪二年(1876年)三月任广西巡抚,后调任河南巡抚、湖南巡抚,光绪七年(1881年)十月擢升湖广总督,例领兵部尚书。
    涂宗瀛为官20余年,功绩卓著,先后两次蒙光绪帝召见。其功绩归纳起来有12条:(1)纠错案,允首悔;(2)建社仓,贩穷困;③办学校,育黎民;(4)割俸金,救灾荒;(5)平叛乱,定安帮;(6)惩教匪,社会宁:(7)为民计,抗疏争;(g)重民生,兴农桑;(9)抓利税,富国努;(10)惩衙蠹,讲朝纲;(1l)刊遗集,理学扬;(12)申中华,服外帮。据《清史志》记载,涂在任湖南按察使期间,闻听有些湘民一贯以打官司为荣,诬告是常有之事,常有不白之冤者下狱。涂宗瀛立下规定,允许自首和悔过,惩办诬告,从而革除旧弊。任湖南布政使期间,他建社仓数十间,储谷10万余石,以备荒救民。他还将长沙积存的火药搬到5里之外,令建药库储存,以保安全。任广西巡抚期间,在少数民族地区,广建学堂,普及教育。移抚河南时,老天久旱不雨,涂割取俸余助赈,招流亡,发种子,设厂收养无依可靠的老人,为时人所称善。涂宗瀛功绩在河南深入人心。以至河南白朗起义军进入六安城涂氏公馆时,即派上一个排的义军把守,不准动公馆的一草一木。在任湖南巡抚期间。《清史稿》载:“抚标兵哗变,惩四人而定事。及摧总督(湖广),又有武汉教匪之乱,捕为所欲为数十人,亦遂安堵。”可见他老练持重,稳操大局,相机建功之能力非同凡响。此外,《清史稿》还对他敢为人民利益而抗争给以赞扬。说这时左宗棠督江南,提出增加淮盐供应计划,减少四川供盐。“宗瀛以减川增淮,关川省数十万盐丁运夫生计,因抗疏力争。”说此举是“下拂与情,上亏国努”,言词慷慨而深切。
    当然,由于时代环境的局限和受封建理学的影响,涂宗瀛对当时的进步潮流未能顺应,如他对洋务派郭篙涛提出在湖广建一新兴机器制造厂未能应允,对农民起义有过镇压等,这是他一生悲剧之所在。
    涂宗瀛在任湖广总督的后期,数次遇到政敌弹劾,《清史稿》说其中一次是“御史陈启泰勃宗瀛务封殖”,即说他利用职权封官许愿,培殖私党。又说他在故乡广置田产一千数百亩。在六安建有“光录大夫第”和延圣堂、在毛坦厂建有南园叙乐堂,是个“贪官”。其中有声有色的轶闻就有:一次涂宗瀛将所贪银子,装在花盆下面,上面栽花。用手推车往家运。途中遇到钦差彭玉鳞,车夫有意将车翻倒,银子撒满一地,彭钦差忙问这是怎么回事,押车夫慌忙说:“这是涂大人多年的积蓄,运回家乡修桥补路做善事的。”彭说:“那好,等涂大人修好桥补好路,本官再前往祝贺吧。”就这样,涂宗瀛只好在家乡毛坦厂凤凰冲修了一座宝龄桥,在大龙岗与小龙岗交界处修了一条石板桥。当然这些纯系轶闻。历史的真实是:整个清代,都实行“高薪养廉”,向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之说。象总督这样的一品封疆大吏,一年俸禄就足够置500亩田产。况且,涂宗瀛自官封三品道台起,每次晋升,又被“覃恩三代”。即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都跟着享受与涂宗瀛一样的俸禄(光绪后期减半),光拿钱不干事。下三代又荫上国学,享受公费读书的待遇。还有,涂宗瀛拿自己的俸禄购田产,每年租课,又是一笔可观合法的经济来源。试想想看,他作这些善举,置这些产业,对他来说,只是小菜一碟啊!更何况涂宗瀛一生追求的是“存天理,灭人欲”的朱熹理学观,用贪污方法搞钱来行善,简直不可思议,也没有必要。但是朝野之争是非常残酷的,而且是不择手段,直到光绪九年(1883年),皇帝听信谗言,政敌弹劾终于奏效,涂被革职留任,致使他心灰意冷,于是,72岁的他,于光绪九年五月,愤然称病辞官返回乡里。据《六安州志》和《清史稿》载,他辞官回乡后,以“六安斋”、“求我斋”为堂号,帮吴廷栋刊印遗集。常居六安、毛坦厂,并编著《涂大司马年谱》、《涂朗轩尚书政书》、《种桑新约》、《重建江宁普育堂志》、《童蒙必读》等书,并以宣讲理学而著称。据毛坦厂80多岁的老人夏光说他在解放前后,还在涂氏藏书楼看到涂刊的《四库备要》等书,堆满了三间楼房。
    光绪二十年(1894)七月二十七日,一代名臣涂宗瀛在家中病世,享年83岁。三年后,由次子习咯(忠献大夫、侯选郎中)敬事父母,合葬于今东河口镇西河冲村黄塘埂“仙鹤磨云”宝地。1958年该墓被盗。该墓是大型石椁,内置金丝楠木棺。现存3×0. 5米的长方形石刻棺盖一块,文曰:“光禄大夫兵部尚书湖广总督涂公、诰封一品夫人涂母沈太夫人之墓”,存于墓前塘边。
    涂宗瀛从18岁起,一生五应童试,五应乡试,五应会试,历经34年的赶考生涯,足可见少年寒窗茹苦,中年辗转不第,51岁起执掌府县衙门,最终当上了湖广总督,成为晚清一品大臣,又可谓大器晚成。纵观涂公一生,真是应了那名古话:有志者事竟成。
       资料三:清湖广总督涂宗瀛(1812—1894)史料,字阆仙,号朗轩,六安人。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中举。同治元年(1862年)大挑一等,六年知江宁府,九年升任苏松太道员,十年升湖南按察使,后改任布政使。光绪三年(1877)年,任广西巡抚,后改任河南巡抚,七年调任湖南巡抚,后升湖广总督。发迹后建宅第于六安城内二道巷,晚年居此。著有《涂大司马年谱》、《涂朗轩尚书政书》、《重建江宁普育堂志》、《童蒙必读书》等书,同治、光绪年间以“求我斋”、“六安斋”为堂号,刻印书籍20多种、200多卷流传于世。涂宗瀛先居嵩寮岩山王河,发迹后移居毛坦厂老街。并在六安城关二道巷建“光录大夫第”。少年寒窗茹苦涂宗瀛1812年12月30日出于一个农村小小书香书第。父亲涂蕴辉,清增贡生,为农村私塾先生。涂宗瀛从小先跟其父读书,二十岁起,先后在六南桑家畈、羊山寨开馆为生。因学生偷当地汪姓豪绅玉米棰,师生共享,汪姓得知后,誓不罢休。涂宗瀛被迫出走,立志走仕途之路。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以下括号内文字均为笔者加注)乡试,虽中甲辰恩科举人,但仍无官可做;第二年会试(即京试)又落榜;只得去时在京师的六南复览山人刑部主事吴廷栋处,讲习研究朱子理学。乡人传说他去找吴时,衣衫褴缕,雪地草履步行百里才至吴府,还被门卫挡在门外。这位同乡加远亲的吴大人,大半天才动了恻隐之心,出来一看,见他站立门外雪地一动未动,于是深受感动,才将他留用。中年辗转不第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京城好友窦序之兄窦塾任江苏华亭县县令,窦氏兄弟邀请涂宗瀛入华亭县幕。二十七年(1849年),苏州知府桂超万升用,留下侄子在苏州读书,应乡试(即省试),请涂宗瀛教授。其后涂两次入京会试,不中。就又在编修陈升祺的京师公寓中开馆教书。不久太平军由广西挺进湖南,声威远播,涂宗瀛急忙返回六南家中。咸丰三年(1853年)正月十七日,太平军攻占安庆。安徽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响应。涂宗瀛与来自京师的好友何慎修等人,商办团练(地方安全武装),建立社仓(又称义仓,储谷备荒用)。四年冬,道员何桂珍带清兵数百人至霍山,何涂为京师老友,即带团练往助。捻军李昭寿部数千人进攻霍山,为涂何二兵所败。五年(1855年)四月,太平军攻占舒城、六安,涂一家去今六南项家冲亲戚家避居。六年(1856年)正月,涂宗瀛率三十二保团练助清军打败太平军,重占舒城。涂宗瀛以此功得保兰翎。涂率团攻打起义军的史实在《六安州志》中亦有同样记载。值得注意的是:《淮系人物列传》中还叙,钦差吕贤基奉旨回合肥办团练,何桂珍攻打安庆,都先后约请涂宗瀛、何慎修率部同往。二人均借口未去。看来涂宗瀛只是为“家乡安全“而打起义军的,并未想以此建功发迹。八年(1858年)正月,涂宗瀛一家应吴廷栋之约(吴时任山东布政使)避乱到了山东淄川,在泰安岳麓书院讲学。后吴廷栋调任直隶按察使,请涂宗瀛留原寓教其两个孙子读书。老年得志建功同治元年(1862年)二月,涂宗瀛第四次至京会试。虽然又未入榜,但这次却得“大挑一等,签分江苏知县”。清制规定,会试取进士,成绩排前一二三名者,为状元、榜眼、探花……倒数一二三名者,才可当知县。涂未中而得任,可能与他此时在士大夫阶层中广结好友,由好友们竭力保奏才得以破格任用的。涂宗瀛受封官后,先回六安老家探亲,再去安庆拜会京师旧交、两江总督曾国藩。曾国藩即奏准将涂宗瀛“留营办理谷米局事务”(湘军军需官),开始从政。51岁的涂宗瀛,从起成为曾国藩幕府中“三圣七贤之目”的三圣之一。时李鸿章写信给曾国藩,说他任江苏巡抚,江苏官场旧习严重,很需要涂宗瀛这样无多少官场旧习的人去那里任职,催他尽快东下。曾国藩不但未摧,还向朝廷呈递《保荐人才疏》,称赞涂“践履笃实,治官事如家事”,奏保涂宗瀛任直隶州知州。有则传闻颇能应证曾国藩的话:一次曾国藩湘军被太平军围困,里无粮草,外无救兵,湘军把马和皮带都吃掉了。曾国藩焦急万分之际,身为小小军需的涂宗瀛,大胆进跪大帅府,说:“请问大帅,碎米可能吃?”大帅心想,草根都吃完了,碎米哪里弄到哟!他分明是在有意讥讽我。于是,他拍案大吓:“混仗东西,此时还敢在此说佯话,把他轰出去!”但曾国藩毕竟老练,此话刚一出口,就自觉不妥,马上向部下做一制止手势:“且慢,你刚才说碎米是否能吃,到底是什么意思?”涂宗瀛这才把他过去加工军米时,筛去的秕糠中夹有大量碎米,他一直不忍废弃,储存保管,现在通过再筛选可解当前军粮之危的建议说了出来。曾大帅听后,转怒为喜,湘军得粮后反败为胜。涂宗瀛也因此青云直上。此事虽为轶闻,但涂宗瀛深得曾公爱抚和保举,在《清史稿》中确有明确记载。说:涂宗瀛在曾国藩督两江时,“檄主军糈”,并由曾国藩“累保授江宁知府”。这是本年上半年的事。同治四年(1865年)四月,曾国藩奉命北上督师剿捻。江苏巡抚李鸿章治理两江,李鸿章于五年(1866年)九月七日向朝廷递《保荐人材》扎,称涂宗瀛有“兴书院以教士,招流亡以垦荒,赈施穷黎,严惩衙囊”等功绩。七年(1868年)八月,李又秦准涂以道员尽先升用,并赏换花翎,不久涂即升苏松太道台。这就是乡人所说的“上海道台”。同治八年(1869年)八月二十六日,涂宗瀛正式到上海任职,并兼任江海关道台。时有外国驻沪官,每天常以不合理要求来试探,涂宗瀛对此,始终不予答应。坚持三个月,使外国官员认识到这位新道台是坚持原则的,不再来纠缠了。此事曾受到曾国藩等人的高度赞许。九年(1870)因受天津教案的影响,上海的外商教士每日十惊,夜宿轮船。涂宗瀛加以安抚,派人巡逻,没有出兵弹压,终于安然无事,外国人深表感谢。十年(1871年)二月,涂宗瀛与江苏按察史应宝时旁搜博采,思虑周详,为李鸿章准备了谈判通商条规和税则章程。李鸿章赞扬他的文件比津海关道台准备的文件更好,足够与日本人谈判之用。江海关官员过去一直将关税款银存在银号,以生息私得。涂宗瀛加以改变,按期收实银,存入官库。有个郭德盛银号,亏短税银十余万两,涂宗瀛将银号老板软扣在官署,令其缴款,一面派人到该银号清查帐目,即日接手承办,伙计不动一人,照旧开业。接着告诉该老板,不办查抄,以保其体面,并保其生业。该老板深为感谢,并如期将税银交清。同治十年(1871年)六月,涂宗瀛升授朝南按察史。闻听有些湘民一贯以打官司为荣,诬告是常有之事,常有不白之冤者而下狱。涂宗瀛为立条教,允许自首和悔过,惩办诬告,并严定审理功过章程,从而革除旧弊,随于十二年(1874年)十二月晋升湖南布政使。湖南多巨绅,任职该省,颇以为患。而涂宗瀛遇事公平办理。不诡随,不矫激,相处相得。他还建社仓数十间,储谷十余万石,以备荒救民。他还将长沙积存火药搬到5里以外,另建药库等等。他在湖南的这些功绩,《清史稿》均有明确记载。光绪二年(1876年)三月,涂宗瀛升授广西巡抚。十一月调任河南巡抚。《清史稿》是这样记叙他在广西、河南的功绩的:“苗、瑶、倮罗犷悍梗化,檄所属广建学塾,刊《孝经》、《小学》诸书,使之诵习;又自撰歌词以劝戒之。时晋予大旱,移抚河南,割取俸余万二千金助赈,招流亡,给籽种,老稚无依者,设厂收养,强有力者任工作。世与曾国荃赈晋并称云”七年(1881年)九月又调任湖南巡抚。〈清史稿〉记:时有“抚标兵哗变,惩四人而事定。及擢总督(湖广)。又有武汉教匪之乱,捕诛数十人,亦遂安堵”。可见他老练持重,稳操大局,相机建功之能力非同凡响。〈清史稿〉还对他敢为民利而抗争加以赞扬。说这时左宗棠督江南,提出增加淮盐供应计划,减少四川供盐。“宗瀛以减川增淮,关川省数十万盐丁运夫生计,因抗疏力争。”说此举是“下拂舆情,上亏国帑”言词慷慨而深切。据《涂氏宗谱》和涂府君墓志记载:他还受清廷“特赠通议大夫,晋升振威将军、光录大夫、兵部尚书”。其妻沈氏为诰封一品夫人。乡人传她常拿私银,救助穷困,很是贤良。涂宗瀛为官二十余年,其功绩有史记载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十二条: 一、 纠错案,允首悔; 二、 建社仓,赈穷困; 三、 办学校、育黎民;四、 割俸金,救灾荒; 五、 平叛乱,定安邦; 六、 惩教匪,社会宁; 七、 为民计,抗疏争; 八、 重民生,兴农桑; 九、抓税利,富国帑; 十、 惩衙蠹,讲朝纲; 十一、 刊遗集,理学扬; 十二、 申中华,服外帮。当然,由于时代环境的局限和受封建理学的影响,涂宗瀛对当时的进步潮流未能适应。如他对洋务派郭嵩焘提出在湖广建一新兴机器制造厂未能应允,对农民起义军有过弹压等,就是他的一生悲剧之所在。涂宗瀛在任湖广总督的后期,数次遇到政敌纠弹,可能致使他心恢意冷,于是,72岁的他,终于光绪九年(1883年)五月,称病辞官返回乡里。晚年刊书立说据原《六安州志》和《清史稿》载,他辞官回乡后,以“六安斋”、“求我斋”为堂号,邦吴廷栋刊印遗集。常居六安、毛坦厂,并编著《涂大司马年谱》、《涂郎轩尚书政书》、《种桑新约》、《重建江宁普育堂志》、《童蒙必读书》等书20多种,并以宣讲理学而著称。毛坦厂80多岁老人夏光说:“他在解放前后,还在涂氏藏书楼看到他所刊的《四库备要》等书,堆了满满三间楼。光绪二十年(1894年)七月二十七日,涂宗瀛“薨于是里第正寝。享年八十有三”。三年后,由小子习恪(忠献大夫,侯选郎中)敬事父母,合葬于今毛坦厂镇邻西河冲村黄塘埂组“仙鹤磨云”宝地。1958年找宝被农民掘开,原来是一大型石椁墓。现存有3 × 0·5米的长方型石刻墓志盖一块,存于墓前塘边。笔者已将其文拓本交镇保存。文曰:“光录大夫兵部尚书湖广总督涂公,一品夫人涂母沈夫人之墓。”此件文物,比较珍贵。试说身后不明事涂宗瀛在湖广总督任上,正是他老年春风得意时,却先后引来三次纠弹。《清史稿》说其中一次是“御史陈启泰劾宗瀛务封殖(可能是说他利用职权贪污占地)。”三次都交钦差彭玉鳞查处,彭均以否认而了案。可能就因有人告他贪污,涂宗瀛是个“贪官”的消息就在家乡不胫而走。其中有声有色的轶闻就有:一次涂宗瀛将所贪银子,装在花盆下面,上面栽花。用手车往家运。途中遇到钦差彭玉鳞,车夫有意将车翻倒,银子撒满一地。彭钦差忙问这是怎么回事?押车夫忙说:“这是涂大人多年积蓄,运回家乡修桥补路做善事的”。彭说:“那好,等涂大人修好桥补好路,本官再前往祝贺吧。”就这样,涂宗瀛只好在毛坦厂家乡凤凰冲修了一座宝龄桥,在大龙岗与小龙岗交界处修了一条五华里长的石桥路。涂宗瀛修桥修路确有此事,桥路至今尚存。但所用之银是他贪来的,还是他捐献的?就又成了不明之事。不过《列传》中说,他“在原籍置有田产一千数百亩”。“发迹后在六安二道巷建宅第(人称涂氏大公馆)”。不仅如此,涂宗瀛在毛坦厂老街的“光录大夫第”(人称小公馆)和“涂光录公祠”等多处古徽派建筑,如今已成了皖西古文化一道非常亮丽的风景线。其高大古门楼上有石刻“乾坤正气”字样,精美大气。涂光录公祠三进二天井共30多间,祠前立有涂长子习恂之妻张氏节孝坊一座(习恂与张氏合葬与毛镇比邻的张公桥村)。建筑所用之石全是从江南某地运来的上等石料。如今房屋、社宇、石碑、石坊、石门、石井、石龙、石凤、石圣旨,比比皆是,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艺术之精,令人叹为观止。这些建筑用银是否全是涂宗瀛的薪俸,今人当然又无法知晓。涂宗瀛作为封建官僚的要员。在王朝大厦摇摇将倾的混乱之时,还能为人民作了那么多的好事,实为难能可贵
六安论坛
发表于 2011-9-25 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15_997:}
六安论坛
回复 鲜花 臭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25 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15_997:}
六安论坛
回复 鲜花 臭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25 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15_997:}
六安论坛
回复 鲜花 臭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微信号: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