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03年“非典”的肆虐,给滥捕滥杀、滥烹滥吃野生动物的人们敲响了警钟。猎杀、食用野生动物,不仅造成动物种群的急剧减少、也直接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与生存。俗话说“病从口入”,如何健康的吃,怎样培养文明的饮食方式,却常常被许多人所忽视。 
 
 
    12月4日,记者采访了裕安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市民接触、食用未经动物防疫机构检验检疫过的动物,特别是一些野生动物,在疫病传染方面存在着巨大的风险。 
    据该区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治科周传山科长介绍,像猫科、犬科类动物容易携带和传播狂犬病毒,一些鸟类野生动物体内或存在禽流感病毒,盗猎者接触了这些动物或者动物死体,有被染上狂犬病毒和禽流感病毒的危险。像野猪、果子狸等野生动物很容易携带寄生虫和病毒,市民切勿接触这些动物的死体、排泄的粪便,更不要一味猎奇,乱吃“野味”。 
    畸形的消费心态、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是“野味”市场存在的重要因素,事实上,经过盗猎、偷运、违法经营,偷偷进入餐桌的野生动物,没有经过卫生检疫,乱吃这些来历不明的野生动物,存在很大的安全风险。更让人担忧的是,由于一些盗猎者常常采取毒药毒杀的办法获取野生动物,食用这类野生动物无疑存在“食毒”的可能。 
    该区疾控中心免疫规划科赵福奎科长说:“千万不要私下购买来历不明的、未经相关部门检测的动物,更不要接触所谓的‘野味’,市民应树立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养成文明健康的饮食习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