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780
  • 回复2

[六安事儿] 古楼上的孤独——寿县大鼓书最后一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1 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源于清代的大鼓书作为寿县曲艺文化中的一块不可磨灭的招牌,如今属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鼓书的传承人柴现修,经常会在寿县东门城楼——宾阳楼唱上两段。17岁登台唱大鼓,52年的坚守,现在能敲响寿县大鼓的只剩下他一人了。

090343yv6i5zv6rsseri54.jpg

【心灵地图】

    往日大鼓书如今难再见

    “小时候最喜欢听戏,因为热闹,而在这么多曲艺中,最难忘的还是大鼓书。”父亲说,大鼓书是他听过最入迷的曲艺,而探究其听书的感觉时,父亲挠挠头又说不上来。

    每当父亲向我介绍他儿时经历的乐趣,我总会感叹地来一句,“哦,原来是这样子!”

    我想,父亲对于大鼓书的那种入迷的感觉应该是跟我现在喜欢听父亲“说从前”是一样的,说不清道不明,但就是喜欢。

    “那时来自远方的艺人会走村串户,无论是农忙还是农闲,都会有人来唱戏。大鼓书只需选个场地,摆上大鼓,然后左手执快板,右手拿着一根弯弯的鼓槌,说一段唱一段,这便是我儿时听到的大鼓书了。”大抵是因为两代人的生活经历已经变得完全不一样了,我多半也不解父亲心心念念的大鼓书。

    说书就是说故事,比如那些杨家将、武松的故事就都是大鼓书的内容。在父亲的解释中,我想到了评书,那种紧张的故事情节再配合上鼓点,便是父亲留给我的大鼓书印象。

    如今,大鼓书似乎早已销声匿迹,农村难见更别说城市了,但父亲对大鼓书仍然念念不忘。


    【寻找之旅】

    古城楼上,孤独说唱的老艺人

    寿县是一座美丽的古城,古老的城墙与护城河穿城而过,文化古城寿县为人们熟知的有花鼓戏、“淝水之战”、八公山豆腐,却很少有人听说过大鼓书。

    大鼓书作为六安市寿县曲艺文化中的一块不可磨灭的招牌,如今属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鼓书的流传范围并不广泛,知名度也有限,很多寿县年轻人都不知道有大鼓书的存在。但如果经过寿县东门城楼——宾阳楼,你可能看到过一个黑黑瘦瘦的老人,在城楼上摆了一个大鼓,老人看见经过的游客会唱上两段,偶尔也有游客会给些小钱,表演的老人叫柴现修。

    柴现修是大鼓书的传承人,每天都会在宾阳楼上演出。如今城墙的四个门都被开发成旅游景点,柴现修是东门上的演出艺人,用“镇门人物”来形容他并不夸大。

    “我1947年出生,今年已经67岁了,唱大鼓书也有52年时间了。”柴现修说,寿县的大鼓书其实叫“寿州大鼓”,其它地方也有大鼓书的存在,而它们之间唯一的区别就是所使用的方言会有所不同。


    十五岁学艺,二年便出师

    “我从十五岁开始学习大鼓书的,那时候就是因为感兴趣才学的。”柴现修小时候住在农村,家里穷,再加上对大鼓书也感兴趣,15岁就去学大鼓书了。

    “我的老师以前住在淮北,我也就跑到淮北去学习大鼓书。”关于这段学习经历,老人至今难忘。柴现修是老师的关门弟子。

    “以前学习大鼓书有个规矩,叫做‘学师三年,送师一年’。”老人说,跟着老师学习三年大鼓书后,还得再帮老师干一年活来感谢恩师才能出师。可柴现修在学习两年后便出师了。那时兄弟姐妹太多,家里太穷,迫于生计,柴现修不得不提早出师养活自己。


    挑着大鼓,走到哪儿唱到哪儿

    “以前的演出很简单,挑着大鼓走到哪儿就唱到哪儿,能填饱肚子就行。”说起以前的演出,柴现修很有感触,拿起大鼓,把下面的支架拆开,挑着走了。

    “农闲时,基本上每村都会去唱一回。”那时候自己去的情况有,别人请去的情况也有。每次演出有钱的付点钱,没钱的就给点粮食。

    “演出都是在农村,随时随地搭个台子就可以了。”柴现修说,随着年龄的变大,政府的支持,在宾阳楼上的演出至今也有七八年的时间了,但是现在的生活也并不是多好。“我自己住在北门,每天都会来东门宾阳楼上演出,有时游客会给一些,其它就没有收入了。”柴现修说,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后,每年会有三千多元的补助,除此之外就是靠演出有些收入。


    鼓、板、音三线合一线,才能唱好大鼓书

    大鼓书其实只需要一个人,从伴奏到演唱全部都是一个人。“大鼓书用到的工具很少,就是大鼓、快板。”柴现修笑着说,伴奏很简单,用鼓点与快板声营造一个节奏再来唱。所以大鼓书讲究三线合一线,也就是指演唱者要把大鼓、快板和声音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唱好大鼓书。

    大鼓书也是曲艺,但不像其它戏剧以戏为名,而原因就在于它所演唱的内容。“以前的大鼓书都是以历史文化的小说为内容,‘赵匡胤困南唐’就是大鼓书里经典的曲目。”柴现修介绍,大鼓书的演唱内容有很多,把其它戏剧的内容拿来,用大鼓书的形式同样可以演绎。“前段时间根据县里要求,也唱过‘喜迎十八大’的内容。”大鼓书的词并不重要,任何词都可以唱,但是必须要做到三线合一线。

    柴现修敲起大鼓、拿起快板舞了起来,到了鼓点张口便唱,声音时而低沉,时而高亢。虽然因为方言问题,有些词没有听清,但从声音中透露感情。当鼓槌停止敲动时,柴现修也停了几秒,缓缓退出戏中世界,而就是这几秒让记者体会出一种慷慨悲凉的感觉。


    能敲响寿县大鼓的最后一人

    谈起寿州大鼓的传播,柴现修无奈地说,寿州大鼓用的方言就是寿县话,有很浓的地方特色,这也就“囚禁”了寿州大鼓,看不懂、听不懂成为寿州大鼓的传播障碍。“当年大鼓书是老百姓为数不多的娱乐方式,但现在不是了,很少有人来听大鼓书了。”

    自17岁第一次登台唱大鼓,52年的坚守,柴现修的人生与这种本地民间艺术紧紧联系在一起。时间和处境不停地在变,但是鼓条子敲出的韵律和充满乡土味的唱腔一直荡漾。这优美的唱腔感染着路过宾阳楼的游客。

    然而,和许多传统曲艺一样,这门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如今正无奈地走向式微,这几年,柴现修的师兄弟相继过世,能敲响寿县大鼓的只剩下老人一个。(江淮晨报)


六安论坛
发表于 2013-8-1 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老艺术需要保护。。。。
六安论坛
回复 鲜花 臭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2 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坂田银时 发表于 2013-8-1 10:18
老艺术需要保护。。。。

老文化需要传承啊   老人家如果收女徒弟   我就去了。。。。
六安论坛
回复 鲜花 臭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微信号: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