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霍邱县彭塔乡西隐贤街道农民赵为山,周边的村民都知道他是一个发明家,却不知道他只是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的农民,更不知道他搞发明背后的辛酸。2月11日,记者走近赵为山,听他讲述他的发明故事。 小学文化的他有个“发明梦” 今年64岁的赵为山其实只有小学文化,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他从事粮食加工行业,这在当时来说,是个十分理想的工作,收入也很不错,家中还有一辆当时令人羡慕的自行车。 从事粮食加工这行,就需要与机械打交道。但当时彭塔乡周边没有机械维修人员,加工粮食的柴油机一旦坏了,找不到人维修。于是,赵为山买来书籍,开始自己摸索柴油机的构造原理,自己当起“维修工”。 在摸索学习和加工粮食的过程中,赵为山发现柴油机一旦用久了,磨损加大,活塞环之间的开口间隙就会变大,经常需要更换,如果不更换,就会引起活塞内空气不足,燃烧不充分,进而增加油耗,影响功率输出。如何解决这个难题?这让赵为山足足付出4年的心血。 白天只要一有时间,他就会翻阅买回来的资料书籍,晚上回到家,就点灯画图纸。经过近4年的潜心钻研,他终于发明了“无开口间隙的节能长寿活塞环”,利用榫铆结构,解决活塞环开口增大的问题,延长了活塞的使用时间和寿命,增加了柴油机的输出功率。这项发明于1993年成功申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并荣获第二届中国专利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优秀奖。 获得国家专利,极大地鼓舞了赵为山的发明热情。 随后,赵为山的钻研劲头变得一发而不可收。连续发明了“一种柴油机机油泵壳体”和“一种耐用型自行车脚踏护罩”,再次获得国家专利。 因为搞发明导致家庭拮据 虽然家中有三本国家专利证书,但赵为山家中的经济条件并未因此而变得富裕。“我在研制无开口间隙节能长寿活塞环时,一门心思都放在上面,花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有一段时间,家里连上街买菜的钱都拿不出。” “上个世纪80年代,赵为山家庭经济比较宽裕,要不是一心投入发明,到现在他应该是隐贤街道的‘富农’了。”当时曾任彭塔乡副乡长的李国银这样说道。 面对家中拮据的经济条件,原本很支持赵为山搞发明的爱人也开始数落赵为山,劝赵为山不要再搞发明了,加上当时虽然获得专利,但并没有取得任何经济效益,赵为山那颗搞发明的心开始慢慢冷却。 从2000年赵为山不搞发明后,一歇就是十多年。 在这十年里,赵为山与人合伙购买了旋耕机和收割机,在农忙时节,帮当地农户耕田和收割庄稼,所得收入用于生活。加之,两个孩子在外地务工,也都有了不错的经济收入,渐渐地,家中的生活有了起色。 为减轻村民劳动他再“出山” 2013年初,赵为山在帮人旋耕花生地时,发现当地农民,还是用最原始的方法,将花生从地里挖出来,人工一个个地摘花生,或揉甩花生脱果,这种方法不但劳动强度大、灰尘大,而且导致花生的品相也变差。 彭塔乡每年花生种植面积都在5000至7000亩,如何改变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降低农民的劳动强度呢? 赵为山那颗冷却的“发明心”又开始沸腾了。 经过近一年的钻研,赵为山成功地研制成功了一种小型的花生脱果机,具有体积小、重量轻、1马力动力、油电两用、绿色环保、脱果色泽新鲜、不破壳等优点。而且操作简单,脱出的花生果扬尘低、果粒集中、同向、无杂质,还可做扬谷机使用,每小时可脱果300斤以上。有效地解决农民种花生容易脱果难的问题,深受广大农民的喜爱。 目前,这个发明正按科技部门的要求,编制内容组织申报,争取早日获得国家级知识产权专利。 针对未来的打算,赵为山表示,只要有需要,他仍会继续搞发明,直到自己老了干不动的那天为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