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我的,要过年的,好好检查一下,别让爱车伤了健康 【关于安全,这8件事不能做】 开车关乎生命,一些小习惯可能引发大问题,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 
1、驾驶姿势要正确。 调整座椅时,要保证右脚把刹车、离合和油门踏板踩到底的时候,腿还能自然弯曲;双手握住方向盘两端时手臂微弯;安全带要高于肩部5-10厘米。 2、感冒后尽量别开车。 研究显示,感冒,特别是流感,对人行动能力的影响等于喝了8升啤酒。如果吃了感冒药,发生事故的几率则会加倍。专家表示,开车需要集中注意力,而一个喷嚏就会使人手脚失控。 3、别穿高跟鞋开车。 高跟鞋把后脚的支点抬高,让人在踩刹车时很难找到着力点,还容易卡在里面,引发事故。 4、车内别放太多饰物。 前车镜上的挂件在行驶中会摇晃,阻挡视线。后挡风玻璃前若堆满玩具,就无法判断与后车的安全距离。在装有气囊的面板上放饰物更危险,气囊冲破面板的速度相当快,极具杀伤力。 5、酒后、疲劳别开车。 研究显示,睡眠少于5小时者,发生车祸的概率是睡8小时者的4-5倍。另外,50%-60%的车祸与饮酒有关,至少应饮酒5小时后再开车。 6、过于肥胖、孕妇、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少开车。 过于肥胖的人开车,发生事故的风险加大;怀孕前3个月和6个月之后,最好不要开车;患有高血压和冠心病的人开车时最容易眩晕,最好少开车。 7、车内别放一次性打火机。 由于一次性打火机中有液态丁烷,长时间摩擦、挤压、碰撞,很容易发生爆炸,特别是在夏天。 【关于噪音,开车时关上窗】 
调查显示,在北上广等大城市,人们平均在车上度过的时间是:4小时/天。 在这段时间里,如何才能保证健康行驶呢? 1、快速行驶时不要开车窗或天窗,研究表明,开快车时的风声是损害人们听力的噪音之一; 2、90分贝的噪音会使眼睛区别光亮的敏感度降低,引发事故; 如果在车内这样一个封闭的空间里播放声音大、节奏快的音乐,音响与车的震动会联合作用,声音很容易达到95分贝。 【关于污染,停车就关空调】 
汽车停止时开着空调,发动机仍然在低速运转,其燃料燃烧不充分,会释放出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并通过空调进入车内。一单一氧化碳浓度过高,人们就会出现头疼、胸闷等症状,但这些轻度症状往往会被忽视,如果发展到昏迷的成都,后果将不堪设想。 另外,新车的污染比较严重,主要是甲醛(甲醛多来自座椅、车顶装饰等内饰材料)和苯污染(苯主要来自地胶)。 因此,新车买回后不要马上开,需要: a:每天开窗通风 b;在车里多放一些活性炭、柚子皮活菠萝、柠檬等热带水果,浓郁的果香可长时间散发,是天然的“空气清新剂”; c:不用车灯,可以打一小桶清水,倒些醋,放在车里,多放几次,异味会逐渐消失。 【关于卫生,后备箱又脏又乱】 
后备箱最好不要放:食物、衣物、鞋等一些有异味的物品。 除了灭火器和工具等,放的东西越少越好,并要定时打扫清洁,否则会增加油耗。 此外,车的坐垫、脚垫、座椅靠背也是卫生死角。 地胶和脚垫,用刷子蘸上清洁剂刷洗干净或送专业干洗店清洗;皮座椅可用皮具清洁剂清洗;布座椅最好罩上座套。空调清洗时,最好使用专业空调清洁剂,从风口注入,通过空调内循环,到达各部件表面,将附着的灰尘、细菌、微生物清除掉,并经空调排水管排出车外。也可将窗户、车门全打开,让空调工作10~15分钟后,再将周围擦干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