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区群众极度贫困的现状让他震惊,当即指示摒弃大寨模式灵活发展经济
安徽商报 合肥网 无线合肥讯(记者方荣刚) 1977年11月,时任省委第一书记的万里同志到金寨视察,革命老区群众极度贫困的现状,让这位省委领导十分震惊和愧疚,当即在金寨开会作出了多项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部署,而这些指示在当时都是和“学大寨”背道而驰的,但历史实践证明,他当年的思路和决策,直到今天仍然对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察民苦 万里泪洒大别山 提起万里和金寨,有一个心酸的故事众所周知。当年的县乡干部们回忆,1977年11月7日,大别山区天寒地冻,金寨县燕子河公社车子进不去,万里只得下车请当地的干部带路,徒步上山。途中,他来到一户低矮残破的茅屋,因为屋内过于黑暗,进去了好一会儿才发现,在锅灶旁的一堆柴草里坐着一位老人和两个姑娘。他热情地上前问道:"老人家,八点多钟了,你怎么还坐在柴草里,不上工?"老人却依然坐着,一动没动。当地干部说:"省委万书记来了,问你呢,怎么不说话?"老人这才抬起头,傻傻地望着万里,突然往起一站。
万里一下惊呆了:原来老人一丝不挂,光着屁股,没穿裤子。万里忙招呼老人蹲回到柴草里去,同时尴尬地责问旁边的两个姑娘:"你两个小姑娘怎么也蹲在那里呢?"
两个十七八岁的大姑娘,只是用羞涩好奇的眼光望着万里,身子却一动不动。当地干部忙小声地插话:“万书记,两个丫头也没裤子穿啊,只好躲在锅灶后面的柴草堆里,是为了取暖”万里没说话,快速转身出门站在阴冷的山风中,已是泪流满面。
冒风险 指导金寨搞经济 老区人民极度贫困的现状让万里震惊,他当即在金寨召开现场会,结合在金寨的调研情况,作出多条明确指示发展经济,这些指示实际上都是和全国学大寨“以粮为纲”的政策背道而驰的,因为他鼓励的都是“资本主义尾巴”,但又是最切合金寨县情的。
记者昨日从金寨县档案局查到了这份珍贵的会议记录,由于当时的特殊政治背景,这份记录的左上角还特意标明“重要文件注意保存”字样。会上,万书记一再说:“你们县有些农民连买油盐的钱都没有,只要不滥砍滥伐,为什么不能利用山林现有资源,多发展一些竹木加工?公社、大队都可以搞嘛!”
万书记说:“山区水利资源充沛,可以多办小型水电站,就搞二三百千瓦的,白天能磨面,晚上能照明,还可以发展社队企业,农民与电一结合,面貌就变了。”
“宁肯搞得简单一些,一定要先把路都修通,……越快越好,公社要先通车,公路修不通,拖拉机都开不进去,怎么搞机械化?”; “你们县现在有些农民连棉裤都没得穿的,怎么能搞四个现代化?……不搞一点副业,不办一点工业是不行的,中药材不能光靠野生,要有计划地种一些。”; “山区为什么痴呆多呢?主要是近亲结婚、早婚造成的,山区要普及卫生知识,提倡晚婚,要搞计划生育,文化教育事业也要发展起来,还有一个科学技术问题……”“矛盾很多,你们要看准一个,解决一个,如水库周围的问题,或工或农,或渔或副,怎样把经济尽快的发展起来,你们(指地方干部)要想办法,你们不想办法,他们(群众)自己就要想办法,劳动力就要外流……”。
做闯将 “省委六条”振民心 在那个年代,为了学大寨,县里、公社常常会强迫农民铲掉花生、豆子,种上麦子或高粱,因为要“以粮为纲”。至于任意没收自留地、任意没收农户自家养的鸡鸭猪羊,更是家常便饭,这类行为被称为“割资本主义尾巴”。要学大寨,首先要割的就是这条“尾巴”。
金寨调研回到省里后没几天,也就是1977年11月15日至21日,安徽省委召开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会议期间,万里等人力排众议,最终以省委决定的方式出台了“省委六条”。“六条”强调:农村一切工作要以生产为中心;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可以根据农活的不一建立不同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只需个别人完成的农活可以责任到人;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发展生产,不急于搞“过渡”;允许农民搞正当的家庭副业,产品可以拿到集市上出售等等。
万里在会上说:“最重要的生产力是人,调动人的积极性主要靠政策,凡是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做法和政策都是错误的,农村的中心问题是把农业生产搞好”,而此前全国还无人敢说“农村的中心问题是生产”。“省委六条”出台后,万里委托一位记者同志到基层看看反响如何,这位记者来到六安三十铺公社,远远看见打谷场上围满了村民,公社干部站在台上大声宣读“省委六条”,台下掌声四起,说道紧要的部分,村民要求干部再读一遍,一位老大爷告诉记者:“今天我最高兴的是,有了‘省委六条’,从此就敢大胆自由地养鸡鸭鱼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