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帖最后由 2799193875 于 2015-12-21 08:22 编辑
进入冬季以来,特别是随着元旦、春节的临近,各地送温暖活动渐渐进入高潮,给这个寒冷的冬日平添了几分暖意。然而,有些单位和个别领导干部把送温暖当成是完成任务,不问清困难群众最需要什么,而是按照传统送温暖“标准”与“模式”,送米送油走个过场,与困难群众拍个照、合个影,然后就走人。受助的群众心里并不觉得很温暖,背离了送温暖的初衷。
网络配图
探望困难群众,送物资、送慰问金固然“解渴”,但认真倾听困难群众意见、建议,深入分析致贫的原因,帮助他们从根本上寻求脱贫出路、拔掉“穷根”,这才更能受到群众的欢迎。但在往年的实际操作中,一些送温暖活动却走了样、变了味,流于程序上的规定动作与形式,大都是一桶油、一袋米、一个信封装着钱,千篇一律一送了之。这种像走过场一样的送温暖实非群众所需更难说有什么好效果。
当前,各地扶贫攻坚任务很重,我们应多一些“精准”发力,改“漫灌”为“滴灌”,将送温暖活动与扶贫攻坚、改善民生、化解矛盾等内容相结合,坚持问题导向,开门“听意见”,全面了解群众最迫切的需要,牢牢兜住民生底线,切实把温暖送到困难群众最需要处。
我们希望,在今年的年关送温暖中,各地各部门及相关领导干部应姿态放低、视角放平、重心下移,针对困难户各自的情况和特点,有区别地分类帮扶,“精准”送温暖。比如把过去传统送温暖的形式,改成送政策、送信息、送技术,千方百计帮助贫困家庭寻找到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真正把温暖送到点上、帮到实处。( 来源皖西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