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天,在金寨县张冲乡黄河村新农村建设点,当地村民在施工现场挖出了一口僧人的“坐化缸”。经过专家鉴定,这口“缸”乃是清朝时期的僧人圆寂时用的“坐化缸”,距今已经有近300年的历史。
记者来到张冲乡黄河村施工现场,土地平整工作已经完毕,出土的坐化缸也送往了金寨县文物管理所,据村民周师傅介绍,当时就是他第一个发现这个文物的。
@ 金寨县张冲乡黄河村民 周时剑:当时挖的时候就是在这个位置,我们是平整场地发现有个碑,碑文上写着有和尚、法师什么的,我们对土包就小心地挖,挖出来露出来一部分缸体出来,我们就用人工慢慢的挖出来的,挖出来以后看到(缸)里面有白灰。
听说村里挖出了雍正年间的文物,村民们倒并不是特别意外。
@ 金寨县张冲乡黄河村村民 汪炎海:听老年人说我们这地方有个庙叫双树寺,这次发掘的文物也说明我们黄河村也有一定历史渊源。
关于坐化缸安放的时间、圆寂僧人的身份,则根据施工现场一角堆放的保存完好的墓碑推算考证出来的。
@ 金寨县张冲乡文化站站长 汪光智:你看这个碑的正文上面写着 清圆寂先师上悟下(修)讳行公觉灵之墓,通过碑的正文我们判断出这个墓安葬的是一位修行的僧人,这边写着皇清雍正二年十二月吉旦,由此时间我们可以推断这个墓距现在大概在300年左右。
此次发现的“坐化缸”,缸体高76公分、上口直径80公分,从工艺来讲,烧制考究,塑造精美,缸体釉面呈金黄色,绘有六方图案,图案包括荷花、菊花、梅花等,并且一方图案上刻有佛家禅语。整个主题图案布局疏密有致、线条流畅、造型生动。据史料记载,“坐化缸”也称缸葬、瓮棺葬,在明朝时候是僧人圆寂坐化的一种独特方式。
@ 金寨县文物管理所所长 罗勇:庙里面的僧人圆寂以后把(遗体盘坐)放在缸里面,放上石灰、木炭,条件好一点的再放上香料,防止肉身腐化,和尚的最高境界(就是)死了以后保持肉身不化。
随着金寨县文物法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大,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也有了增强。这次黄河村发现清朝文物时,干部群众第一时间向县相关部门汇报,并对文物进行妥善的安置。现在这个文物暂时保存在金寨县文物管理所,等待进一步的归置和保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