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佳节端午节小长假已经结束,在不少人的印象中,包粽子、插菖蒲、编香包……这些传统习俗在不少老年人的心目中,仍是重要的事情,往往要提前准备。有居民社区或街道也会纷纷推出一些民俗活动,预热端午节,不过,热衷参与包粽子这样民俗活动的,多是中老年人,更多的年轻人看中的则是假期的休息时间。  
   传统民俗最有节日气息  
   早在几周前,城区各大超市就已经开始出售各种粽子,佳节临近,多个品牌的粽子都在进行促销活动。可对于不少老年人来说,过端午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包粽子。  
   在端午节的前两天,家住云路街附近一小区的周女士开始忙碌起来,在菜市场上买来粽叶、糯米,将糯米淘好后泡在水里,又将粽叶洗净,花了半天的时间,包了20多个粽子,煮熟后放凉水中冷凉,之后打包好带给女儿,“有白的,有蜜枣的,年轻人都不会包粽子,我包好给她送去。”周女士说,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街上、超市里买粽子,可她总觉得没有自己包的好吃、劲道“以前过节要包上好几十个,现在年纪大了,手脚没那么灵活了,包的也就少了。”包好了粽子,周女士还要合计买艾草和咸鸭蛋的事,她告诉记者,包粽子、挂艾草、腌咸鸭蛋,是以前过节必不可少的。如今,等到端午前一天或当天早上,菜市场里一下子会冒出来好多卖艾草的,很多年轻人都是那时才买上一把,当个意思。“咸鸭蛋也是,以前都是自家腌制,如今都是从市场买。在小区里住,找不到黄土、大缸,没法自己腌。”  
   “家里只有我奶奶会包粽子,记得小时候,她总会提前包好多粽子,还会自己腌制咸鸭蛋,到她家去,她会打包好一大堆粽子和鸭蛋让我们带回来。那时吃完粽子,奶奶会嘱咐我们把完整无缺的粽叶留下来,洗干净、晾干之后还能继续用。”80后市民刘磊说,奶奶上了年纪之后,不再自己动手做这些了,家里其他人也没有会弄,现在都是从市场上买粽子、鸭蛋。  
   老年人成民俗活动主体  
   近年来,为了增添节日氛围,一些居民小区、社区都纷纷推出端午民俗活动,其中包粽子则是最为常见的活动之一。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参与“包粽子”活动中的大多是中老年人,且以女性居多,会包粽子的80后、90后年轻人较少。  
   “太复杂了,光是准备粽叶、糯米就有不少步骤,包的时候米量还有讲究,捆线的时候劲要不够,最后一煮就散了。”市民林女士说,小区每年都有包粽子比赛,参加比赛的多是70多岁、80多岁的老年人居多。结婚后她也尝试过自己包粽子,可惜包出来的太丑了,还有个角在漏米,“现在习惯了买粽子来吃,半成品粽子品牌多,口味多,还方便。”  
   记者随后了解到,不少中老年人重视的端午节习俗,在年轻人中显得不那么热衷,虽然他们也会跟父母一起吃粽子、插菖蒲艾草,但只是一种形式,“不会包粽子”成为他们的“通病”。有老人不免会担忧,像包粽子等这样的很有民族特色的习俗活动会被年轻人淡忘,端午节也没了浓郁的节日氛围。(记者 邱杨 来源大别山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