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经过国家文物局的批准,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成立了水下文化遗产调查工作队,将对金寨县响洪甸水库开展国家水下考古项目,这将是安徽省继黄山太平湖水下考古项目后的第二次水下考古项目。
响洪甸水库是淮河支流西淠河上的一座大型水库,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治理淮河水患的枢纽工程之一,是以防洪灌溉为主,结合发电、城市供水、航运、水产养殖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水电工程。修建的响洪甸水库,淹没了十万亩良田,造成了十万移民,为新生中国立下了不朽功勋。淹没区域就包括台湾第一任巡抚刘铭传故居刘新圩、两大繁华商业古镇麻埠镇和流波镇。
本次考古将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步是在7月按照田野考古操作方法对刘新圩露在水面的残存建筑基础进行清理,判断其性质及功用;
第二步是在9月份租用当地渔船作为工作平台和水上交通工具,利用GPS进行定位,选择水下遗存的重要特征为标的,派遣水下考古队员对刘新圩水下遗存和麻埠街进行潜水探摸,同时做好摄影录像、绘图、文字等考古记录工作,并包括遗址点的经纬坐标、水流、水深等水况环境资料。
这次考古项目将为期40个工作日,目的就是要了解这些古遗存的分布及保存状况,摸清家底,为开展进一步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可靠的依据。
【金寨】麻埠镇 古麻埠镇示意图 “初到麻埠,衣冠堂堂,离开麻埠,花的精光;恋恋不舍,回头望望;下次有钱,还来逛逛。”解放前后这里非常繁荣,曾有“小上海”之称。麻埠镇南北长,东西狭,一条穿街小河自北向南流入西淠河。镇内有北大街、中大街、南大街3条主要街道,宽约4米,石块铺砌,是商业中心。另有顺河街、新街、西门街、花桥街等。街侧房屋多为砖木小瓦平房,间杂一些假二层带阁楼的建筑,市容整齐、古朴。
麻埠镇历史悠久,响洪甸水库修建以前,是一座繁华的古老集镇,是皖西革命的根据地,是早期县ZF所在地(金寨县委、县ZF于1949年9月由麻埠迁驻金家寨)。1957年,因建响洪甸水库,流波、麻埠两镇处于淹没区,两镇居民大部分移在此地,由当时移民委员会、县ZF和区ZF就地规划成立鲜花岭人民公社,1982年改为鲜花岭乡,1985年经批准成立鲜花岭镇,1992年撤区并乡,原齐山乡、鲜花岭镇、响洪甸乡三乡镇合为响洪甸镇,1998年原响洪甸乡及全山村的四个居民组划为响齐办事处。2008年11月,撤响洪甸镇、响齐办事处,并重新命名为麻埠镇。
【金寨】流波镇 流波镇示意图 流波镇位于金寨县境东部、麻埠镇南面18公里处,与霍山县相邻,地处西淠河支流燕子河与青龙河的夹角处,面积约2.3平方公里,为淮南去武汉通道,军事要地。该镇亦是古老集镇,相传原来分为两个小集,一名陈高集(流波镇的上店子),因湖北英山陈、高两姓最早来此定居而得名;一名刘婆集,因一刘姓妇女在河边开设作坊而得名,后因附近西淠河上有“小石童眼”、“大石童眼”,由刘婆集演变为流波。另说,明末清初,这里的刘婆寨为抗清义士所建,三尖山寨长张福寰也长期活动于此。民国38年6月流波解放,流波区ZF驻此。因兴建响洪甸水库,少数居民迁县城梅山,或近迁张冲,多数西迁8公里外的青山镇。移民前夕,流波镇有1048户、3860人。
流波镇是金寨县颇负盛名的三大古镇之一。它座落在燕子河、青龙河下游冲积小平原上。流波一带,特产丰富,曾是我县经济、文化中心之一。一九五七年,修建响洪甸水库后,变为淹没区,镇名亦随之取消。原址现位于张冲乡境内。(六安新闻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