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亲一般不专门讲自己的经历,而是在讲述具体的事情时说起自己。”洪虎是洪学智的长子,2013年从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退休,他说父亲生前经常跟子女们说起当年参加革命的故事。洪学智是我省金寨县人,是我军唯一一位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的将军。洪学智将军戎马一生,22岁时参加长征时幸遇一位老中医救他一命。日前,新安晚报、安徽网记者采访了洪虎,并到金寨县革命博物馆参观了洪学智将军纪念馆,追寻一代上将的长征故事。 
 
 长征途中,得伤寒险些丧命 “我父亲谈到做工作时,说要动脑筋、想办法。”洪虎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化工系液体火箭推进剂专业,曾任吉林省委副书记、省长,他说,父亲经常向子女谈及自己的革命经历,其中包括长征时的故事,但一般不是专门讲自己的经历,而是在讲述具体的事情中说起自己。让洪虎至今记忆犹新的,是洪学智将军在长征途中“智押俘虏”和被老中医救命的故事。  
 1935 年11 月,洪学智所在的部队在攻打芦山时大获全胜,俘虏敌人2000 余人,洪学智带着民运部20 多人就负责押运俘虏。“20 多人押运2000 多人,万一俘虏造反怎么办呢?”洪虎说,父亲想到一个计策,利用吃饭的机会,他把人枪分开。“把枪栓卸下来,装到麻袋里,由红军战士背着,枪支和子弹仍让国民党俘虏背着,既减轻了红军战士的负担,又保证了安全。”  
 “父亲很重视中医药事业,他谈起在总后担任部长时,没有把军队的中医药事业发展起来,一直觉得是个遗憾。”洪虎告诉记者,在长征途中,父亲险些丧命,而救他一命的正是一位70 多岁的老中医。1935 年8 月底,长征途中的洪学智发起高烧,吃了中药、西药,打了十几针,但仍高烧不退,昏迷不醒。后来,部队找到一位老中医,据说他能治三种病,一是伤寒,二是痢疾,三是妇科病,是几代祖传的中医。老中医距离洪学智所在地有六七十里远,被部队请来后,他给洪学智诊脉,确认他是得了伤寒。“不用慌,我开一个方子,只要能搞到这几味药,吃下去保证药到病除。”老中医的话让大家喜出望外,部队到一个小医院找到了几味药,还有四味药是很多人从漫山遍野找回来的。当晚8、9 点,洪学智第一次喝药,第二天天亮时又喝了一次,就开始慢慢退烧,最终完全好了起来。  
 四件遗物,道尽英勇和情义 日前,记者来到金寨县革命博物馆,该馆单独开辟了一个洪学智将军纪念馆,其中有几件遗物是洪学智将军在长征途中使用过的,每一件遗物都有一个温暖的故事。  
 “你看这里有一把马刀,一盏马灯和一枚铜币,这都是当初洪学智将军在长征途中送人的。”金寨县革命博物馆馆长汪家广向记者讲述了当时的故事。1934 年夏天,时任红39师政治部主任的洪学智,在四川南江支援万源保卫战时,当地石矿乡苏维埃ZF主席方金元,为红军做了大量工作。后来,为感谢南江县原石矿乡苏维埃ZF为红军筹粮做出的贡献,洪学智代表全体红军官兵赠送给石矿乡苏维埃ZF一把马刀、一盏马灯和一枚川陕苏维埃200 文铜币。1997 年,洪学智再次来到南江县视察,消息传到方金元耳中,他将精心保存下来的三件物品装进背篓,带到南江县城,准备亲手交给洪学智。由于路途遥远难走,当方金元抵达南江县城时,洪学智已经离开了,两人失之交臂。于是,方金元便将这三件文物捐赠给南江县博物馆,交代了文物的来历后,返回了家乡。  
 “2013 年,洪学智诞辰一百周年,洪学智将军纪念馆正式开馆。在这之前,我们将这三件文物从南江县博物馆借来了。”汪家广说,其中马刀还有一个故事,充分说明洪学智将军当年的英勇善战。  
 红四方面军初到南江创建根据地时,力量还不够强大,敌人也不把红军放在眼里。南江县当地有个地主武装头目,武功高强,杀人不眨眼,群众十分害怕他。为了打开局面,红军决定先消灭这股地主武装,洪学智便手提砍刀,与他决战。两军对垒时,洪学智手起刀落,将敌人的头颅砍飞了出去。这一战,洪学智声名鹊起,敌人和红军上下都知道了洪学智的勇猛。  
 此外,在洪学智将军纪念馆中,还有一支钢笔。对此的来历,洪虎从父亲那听说过。“这是美国产的派克笔,是长征时期缴获的战利品。”洪虎告诉记者,这支钢笔父亲一直使用到抗美援朝时期。  
 故土难忘,最爱家乡小河鱼 洪虎告诉记者,如今洪学智将军在金寨的亲戚不多,“但是父亲生前一直牵挂着家乡人民,对家乡金寨是充满感情的,生前一直关心金寨的建设和发展,共7次回乡。”  
 1953 年8 月,朝鲜停战,洪学智利用到南京军事学院学习之机,回到阔别20 多年的故乡。洪学智轻车简从,只带了一名警卫员。那时,金寨县的交通非常落后,汽车只能通到县城,他下车后,步行30 多里路赶到老家双河。他谢绝了当地ZF的安排,住到堂弟洪学成家里,和乡亲们亲切交谈、合影留念。到了亲友家吃粗茶淡饭,尤其爱吃家乡的小河鱼、挂面及葛粉、蕨菜、苦菜等。  
 1986 年4 月,70 多岁的洪学智第二次返乡探亲。这次随将军返乡的有夫人张文,洪虎也在其中。洪学智年事愈高,恋乡爱乡之情愈浓。他不顾年高路远,又先后于1990 年10月、1991年11月、1994年6月、1997年5月和2002年5月回到家乡探亲、视察。  
 洪学智一生都以出生在金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而骄傲。2004 年9 月,金寨县修建好红军广场,县领导想邀请他再回来看看,将军听了立刻表示“愿意”。身边的保健医生和秘书从他的身体状况着想,不同意他远行。他只好说:“等天气暖和一点的时候,我再回去看看吧。”但是最终他也没能再回到金寨。  
 李雪莲 本报星级记者 徐文兵/文 本报记者 陈群/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