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携手半世纪,相依相伴走过,回首往事,平平淡淡才是真。对于杨兴基、王桂芝两位老人来说,或许这是个不错的注解。曾经频繁的工作调动,免不了的多次搬家,走到哪里都相互扶持,相互陪伴。
退休后的俩人,找到了各自感兴趣的爱好,杨兴基坚持锻炼,练练拳、练练剑,王桂芝参加了六安老年大学的不少课程,不仅如此,她还拉上老伴一起来上课,他们的晚年生活十分丰富。“我17岁那年就嫁给了他,结婚时什么都没有,他只给了我6块钱,我去买了条裤子。”回忆起结婚初,王桂芝老人仍记得很清楚,她说,两人当时在一家单位工作,当时单位里有不少年轻的小伙子、小姑娘,领导爱拉“红线”,让大家周末打扮漂亮点,出去聚聚会、多认识认识。她和老伴也是经由领导介绍认识、相处,后来结婚的。
上个世纪60年代左右,经济条件不比现在,大家的生活过的也苦,结婚形式也一切从简。结婚的第二天,俩人买了一条鲫鱼和一些青菜,炖了一锅汤,就算是婚后正式的“第一餐”了。特定的时期,夫妻俩微薄的工资需要养活一大家人,经济困难的时候,自己开垦田园种菜,时不时到了月底,需要向同事、邻居借米,“月底出去借米,第二个月头发米了,再还给人家。”王桂芝说道,俩人因工作频繁调动,搬了几次家,又为了不两地分居,自己放弃了回原籍寿县的机会,跟着老伴一直留在六安。说到这里,老人还念叨着,老伴杨兴基曾经有一次外出工作,给自己买过的一件毛线背心。虽然嘴上有点抱怨背心的质量一般,不过这么多年过去了,买毛线背心这件事仍被老人记着,何尝不是一种浪漫。
现在,生活条件好起来了,尤其是看着子女们都很争气,也很孝顺,自己的晚年生活十分丰富,老人便十分欣慰。但都说“养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王桂芝会叮嘱着希望子女少喝酒、工作认真负责、家庭和睦幸福,他们也就满足了。(记者 邱杨 来源大别山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