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寒冬,气温降至冰点。对大别山深处上学的留守儿童来说,是一种考验。位于安徽和河南交界,金寨县境内大别山脉的莲花坦村距离学校5公里,这里的孩子上学,每天清晨5点起床,依靠手电筒微弱的光亮,踏着夜色,步行1个多小时上学。1月2日记者与校长取得联系,他说现在学校尽管只剩下215人,但山区的孩子依然每天打着手电筒上学。
清晨5点,大别山脉还淹没在夜色之中,汤汇镇莲花坦村的灯光已经亮了起来,寂静的凌晨被偶尔传出的几声犬吠和鸡鸣打破,预示着山村新的一天即将开始。
海拔400多米的大山深处,凌晨的气温已经降至零下5°。“自军,起床了没?快点,不然会迟到的。”伴随着母亲的大声呼喊,李自军将脑袋探出暖暖的被窝,重重地打了一个哈欠。
此时厨房里,李自军的母亲已经是一片忙碌:烧水、热饭、炒菜……先他起来的姐姐李志洁在简单洗漱后,已经开始用饭盒淘米,中餐她和弟弟在学校用餐。
空荡荡的室内尽管比外面暖和一些,但依旧很冷。李自军飞速地钻出被窝将床头的电视打开,然后又钻进被窝看电视。他知道吃饭还有一会,还可以在暖暖的被窝里赖上一会。直到屋外的狗再次叫起来,李自军知道同村的其他人已经出发了。于是,他伸了一个懒腰,开始穿衣。
室外依然是那么黑,远处的山间有几束手电筒光在闪烁,距离李自军家越来越近。每天早晨,村子里的几个同学都会相约来到李自军家门前集合,结伴上学,那些孩子比李自军起得更早。
李自军和姐姐都是大别山列宁小学的学生。9岁的李自军读四年级,12岁的姐姐李志洁读五年级。莲花坦是列宁小学所在的瓦屋村最偏僻的山村之一,距离河南境内直线距离不到100米。
村里二年级以上有9名孩子,每天上学放学要步行将近五公里的山路。在寒冬里每天早晨必须5点就起床,6点不到出发,否则就可能迟到。
而每天放学回到家中,天也已经黑了下来。
汤汇镇列宁小学是全国仅存的两所以“列宁小学”命名的学校之一,其前身是1929年红32师创办的“六区一乡列宁小学校”。迄今已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其光辉的的历史已录入《中国教育大辞典》。现已经成为六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列宁学校现在的教学楼是1999年开始修建,2003年开始使用,现在的学生从3年前420人减少到现在的215人。学生大多数是留守儿童,除了附近一些学生外,很多学生每天上学放学都要步行很远的山路。
“天太黑,这山路阴森森的,我们大人走都害怕,何况是孩子们了。”程浩钰的母亲和李志广的奶奶坚持每天早晨送孩子们一段路。山里的天黑得早,亮的也晚,5:50左右,远处的山依然看不到一点轮廓。
此时李自军家门前已经聚集了好几个学生和家长。“下雾、下雨、下雪,天越糟越要送。”程浩钰和李志广是这群孩子中最小的,只有8岁,同读二年级。图为奶奶送李志广一程。
山风呼呼作响,吹得人耳朵发痛,鼻子冰凉。漆黑的山路上,依靠着手电微弱的亮光,几个大人和孩子们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前移动,积水处的冰冻踩上去吭哧吭哧响。
半个小时后,远处的山脉依稀露出一些轮廓,家长们在再三叮咛之后返回,山路上只剩下这些孩子们弱小的身影,微弱电热手电光下,孩子们一遍说笑一遍向学校靠近。
7时许,天空依然有些暗淡,李自军姐弟和同学们抵达学校,此时教室的灯光已经亮起来。
一些孩子们已经先于他们到达,新一天的学校生活已经开始。
很多年前记者也有过像李自军姐弟这样的经历。每天早晨5点起床,然后匆匆吃完母亲做的热饭上学,五公里的乡村小道,满是泥泞,尽管天很黑也很冷,但到达学校已经浑身汗透,接下来是彻骨的冷。几岁大的孩子,1个多小时,5公里漆黑的山路,很不容易。孩子们用手电照亮着求学之路,用稚嫩的双脚支撑着对未来的憧憬。
吴芳/摄影 更多精彩故事,请关注“乙图”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