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大山深处 生活着一群孩子 他们大多和爷爷奶奶居住在一起 除了上课 还要帮着家里做家务 对他们来说 冬天是最美好的时节 只有在大雪纷飞的春节 他们才能见到自己朝思暮想的爸爸和妈妈
六安市金寨县关庙乡是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处的一个偏远山区小乡,村民居住分散、山路崎岖蜿蜒,条件艰苦,山里的青壮年大部分外出打工,留下的都是老人和儿童。
“廖所长,实在是太感谢您了,小顺(化名)这个孩子让您多费心了……” 一位80多岁老奶奶泪流满面的拉着廖荣政的手。 “乡亲们都不容易,我能力有限,但我一定要尽己所能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 廖荣政安慰着喜极而泣的老人。
故事是这样的…… 老奶奶有个孙子名叫小顺,小顺父母早年离婚,母亲外嫁,父亲外出打工。小顺只能和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正值青春期的小顺,由于常年缺乏亲情的呵护,导致了自闭、不爱讲话的压抑性格,奶奶说什么话小顺都不听…… 没有办法的奶奶只好找到廖荣政,希望廖荣政能帮帮她…… 留守儿童正处于身体成长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缺少父母的照料和关爱,他们极容易在价值观的树立上出现偏离,心理发展受到影响。廖荣政觉得这个忙,他必须得帮。 自那以后,廖荣政隔三岔五就会来到小顺家里,给小顺带几本有意思的课外书,辅导小顺功课,还会和他聊聊天,慢慢的小顺打心眼里喜欢上了这个叔叔,天天都问奶奶:叔叔什么时候来呀? 除了日常指导、督促小顺的学习、生活外,廖荣政还主动联系了公益团体,帮小顺申请了7000元的助学补助,当告知老奶奶这个好消息时,就出现了开头的一幕。 这个让老奶奶不住感谢的人是谁?
人物名片
廖荣政,1968年出生,1989年参加工作,现任六安市金寨县司法局关庙司法所所长。
所获荣誉
2013年,被省司法厅授予“全省双百佳人民调解员”称号。 他说“只要肯做就不怕晚”
关庙乡2011年9月成立司法所, 因工作需要,廖荣政“半路出家”担任起了司法所所长,为尽快熟悉新岗位,他一头扎进书堆,将与基层群众联系密切的法律法规书籍看了一遍又一遍,笔记记了一摞又一摞…… 经过不懈的努力,“半路出家”的他成了一个“法律通”。
他说:“扎实学习各项业务,才能更好地去帮助群众解决问题。”
在成立司法所前,村里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仅限于工作人员散发法律明白纸,普法形式单一、没有法宣阵地、没有法宣队伍,普法效果差是廖荣政面临的首要难题。 廖荣政到任后,大刀阔斧地开展改革工作:制定普法规划、组建法宣队伍、规范普法阵地、制定工作制度……关庙乡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很快步入正轨。
——在机关 他紧紧抓住乡村干部、工作人员学法不放松。通过建立普法QQ群、定期视频讲座、组织参加旁听庭审活动,搭建学法平台,不定期抽查学习笔记,做到逢学必考,检验学习效果。 他组织编印了《人民调解纠纷指南》,每年集中各村两委干部和人民调解员开展培训,将矛盾纠纷化解在村委会内。
五年来 共组织干部学习60场次
——在农村 组织人员定期在村法治宣传栏、中心村庄议事栏刊载法治宣传教育专刊,告知群众基本的法律知识、维权途径。 针对山区人口分布分散、青壮年常年外出务工的情况,他创新思路,利用老年人免费体检、妇女“两癌”筛查、春节期间农民工返乡高峰等节点开展集中法治宣传。
五年来 刊载宣传专刊135期 上门发放法律宣传册四万余份 组织法律知识培训达400场次 受教育群众达4000余人次
他说“要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如何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少年,是廖荣政经常琢磨的事。
在他的努力下,学校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库、维权岗、活动室,各班成立了“幼松”成长帮扶小组,并经常举办各类文艺活动,深受中小学生和老师、家长的欢迎。
在他任职以来的7年间,乡里没有一个青少年儿童因违法违纪受处理,青少年犯罪率为零;他任职法治副校长的关庙实验学校被命名为文化学校、县级文明单位。
看着一个个生动活泼的孩子,他深情地说:“这些孩子就像这巍巍青山上的幼小树苗,让他们在法治的阳光下茁壮成长为他们提供安全温暖的成长环境,是我不可推卸的责任!”
“自从廖所长来到我们关庙乡后,一心一意为老百姓排忧解难,一寸一组解决遗留问题和现实难题,现在老百姓有事情,第一个就想到所长,在我们心中所长就是我们的靠山……”一提到廖所长,村民变得健谈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