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1183
  • 回复0

[渔界要闻] 禁渔首日 寻访江上打鱼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3 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昨日上午,洪山区青菱乡杨泗矶村的渔民们将渔船推上岸头,开始了3个月的休渔期。 傅克强 摄


昨日上午,洪山区青菱乡杨泗矶村的渔民将捕鱼的网具背回家。  傅克强 摄  


晴[wiki]川[/wiki]桥下的“[wiki]水[/wiki]上人家”。 万强 摄

  
昨日上午,省、市渔政部门的执法艇起航巡江。 傅克强 摄  

  简易路江段

  头天撒了最后一网

  记者 万强  通讯员 钱锦贵 邓四群

  顺着沿河大道来到硚口区简易路[wiki]汉江[/wiki]畔,翻过大堤,但见4条小木船停泊在岸边,五颜六色的船篷和晾晒在船头的网具、衣物,构成一幅“另类[wiki]风景[/wiki]”。岸边一只红色塑料盆里游动着一尾重约一公斤的[wiki]鲶鱼[/wiki]。一位中年妇女从一条船的舱内钻出来道:“就剩这一条了,18元钱要不要?”

  妇女自称姓李,来自[wiki]应城市[/wiki]化工镇郑下村。她说,上世纪80年代末嫁入夫家后,便一直随丈夫打鱼,因老家水域出现污染,前些年[wiki]夫妻[/wiki]俩驾船来到武汉,十多年来便在上起吴家山、下至集家嘴的汉江上当起了“水上游击队”。她从口袋里摸出一纸通知对记者说:“这是([wiki]武汉市[/wiki])渔政处前天发的通知,说是从今天中午12时开始禁渔,所以我老公昨天晚上撒了最后一网。”

  她告诉记者,她已和丈夫商量好,在禁渔的3个月里回老家做农活,等开禁后再回来。

  江夏金口

  渔村变成[wiki]社[/wiki]区

  记者 李咏  通讯员 卢德耀 万文强 周[wiki]虹[/wiki]

  昨日下午2时,江夏区金口街金水河口,一排渔船整齐地停泊在岸边。渔民彭运发拎着[wiki]煤[/wiki][wiki]气[/wiki]灶、高压锅、热水瓶和油壶往家中走去。

  “3个月的休渔期开始了,这些东西暂时用不上了。”前一天,渔民们就自觉停船靠岸,开始往家里搬东西。

  65岁的彭爹爹坐在船头抽烟。“一年上头,既盼着这3个月,又怕这3个月。”彭爹爹说。“常年在外打鱼累得很,正好利用这个时间休息一下,可闲下来又心慌,没得收入!”

  金口街[wiki]花[/wiki]园[wiki]社区[/wiki]的前身是八一渔业大队,过去这里人世代以打鱼为生,目前还有98条渔船,都是夫妻或父子搭档,养活六七百号人。年轻一点的到江里挂丝网、下滚钩,摆迷魂阵,年长体弱的就在江边的河汊内“搬罾”。

  严七英一家世代是渔民。她和老公搭手打了22年的鱼。成年累月风里来[wiki]雨[/wiki]里去,上至[wiki]湖南[/wiki][wiki]洞庭湖[/wiki],下至[wiki]长江大桥[/wiki],哪里鱼多就到哪里,有时个把月不回家,吃住全在船上。“鱼越来越不好打。开年后,一天最多打上十斤,算上柴油费、生活费,落不到几个钱。”她说。

  “长江禁渔,渔民们还是蛮拥护。ZF每月按船发120元的生活补贴,有困难的还给办低保。”江夏区水产局办公室主任万文强介绍。花园社区负责人介绍,现在渔民的后代都不愿意接班,宁愿结伴出外打工。“等这批老渔民休息了,长江恐怕没人打鱼了。”

  集家嘴江段

  躺在船舱数桥灯

  记者 万强  通讯员 钱锦贵 邓四群

  走近集家嘴老码头,排列在江边的一溜木船跃入[wiki]眼[/wiki]帘,每条船上都有一块跳板搭在岸上。走上其中一条船时,船主老肖正坐在小桌旁自斟自饮。见到记者,他以为来了购鱼者,忙扯起挂在船舷的吊网,指着网中欢蹦乱跳的鱼介绍道:“鲫鱼大概有30斤,鱼回鱼有10来斤,都是昨天晚上打的。”

  年近六旬的老肖来自洪湖烽口镇,他那条悬挂00450号船舶户牌的船,是7年前花500多元买的二手货。老肖的[wiki]妻子[/wiki]说:“3个伢子都成了家,我们不想给他们添麻烦,所以在这里弄条船,每天到白沙洲[wiki]市场[/wiki]批发点鱼来卖,赚点脚步钱。”

  老肖的“邻居”叫龚恒道,来自[wiki]仙桃[/wiki]杨林尾镇,自称曾当过几年村组干部,有多年党龄。他说,这些水上人家共15户,分别来自洪湖、仙桃、监利和天门,还有一位来自河南。正说话间,一条大船驶过,卷出的浪将木船拍打得左摇右晃。老龚幽默地说:“别看这船经不起风浪,但过若干年它还会成为文物的。”他还说:“因为没[wiki]电[/wiki],我们这些人没有夜生活,每天晚上只有躺在船舱里数晴川桥上的灯,从这头数到那头,直到睡着了为止。”

  青菱渔民

  怀念过去的好时[wiki]光[/wiki]

  记者 李咏  通讯员 施强

  上午10时,记者来到青菱乡杨泗矶村的长江干堤。“一二嗨”的号子声传入耳畔,6名渔民正合力从江边推船上岸,岸上已躺着六条渔船,一字倒放着排开。

  村支部书记彭桂生介绍,这里原来叫双建渔业大队,祖辈以打鱼为生,现在还有63条船,村里1/3的人还在打鱼。

  “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只半年”。因每年都有三个月不干不湿的时间,每年上岸,渔民们都要花费不少钱来修船。修船往往要把腐烂的木料锯掉,换上新的,用特制的钉子钉好,用桐油刷三遍,下水后还必须泡上半个月才能用。

  75岁的魏修洪9岁时就跟着父亲打鱼。说起往事,他感慨颇多。“以前鱼多,村里在七乡八里富得很。现在过度捕捞,鱼少得很,一天只能打上几斤,全村人均才一分地,成了全乡最穷的村了。”

  40多年前,魏修洪用滚钩捕过有生以来最大的一条鱼,是[wiki]中华[/wiki]鲟,有800多斤,为此渔民们游街庆祝,后来上交到了水产局。“两个月内捕过8只,现在不行了,最大的也只有20多斤,[wiki]中华鲟[/wiki]是绝对不能捕,那可是犯法的事。”

  2002年长江禁渔后,资源逐渐恢复,特别是开禁后的两个月,真正是肥鱼满舱。常见的鱼有[wiki]草鱼[/wiki]、鲢子鱼、油桶鱼、[wiki]武昌[/wiki]鱼、刁子鱼、[wiki]鲤[/wiki]鱼,也有名贵的如黄颡鱼、[wiki]鳜鱼[/wiki]、江鲢、凤尾鱼、鱼回鱼。
六安论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微信号: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