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870
  • 回复0

例谈研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1 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实践中选择和确定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化的新尝试,也是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全面推进跨世纪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和重要举措。
   作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研究性学习无疑已成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和一大亮点。
语文是基础教育和一门重要学科,是人类文化和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由此可见,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也语文学科 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如何利用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来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呢?
   一.        在对比中生成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
让学生通过对不同的资料进行对比,寻找其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在对比中生成问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探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它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抓住各个季节的不同特点,介绍了我国东北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思想感情,称得上是一篇语言美、情感美的好作品。
   在上完本课时,我将这篇课文和以前学过的<<富饶的西沙群岛>>进行对比,通过比较观察,学生们发现这篇文章都是写某一处美丽景色的,但课文题目又有不同之:一个题目用“ 美丽的”,一个题目用“富饶的”。这又是为什么呢?进而生成问题:这两个词语能否调换一下,为什么呢?
   于是,我引导学生进一步把握课文内容,让学生探究一下每篇文章的题目与课文 内容的关系,进而明确课文题目用词的不同之处。<<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第一自然段概括叙述小兴安岭的特点一一绿色的海洋;第二至五自然段做总结,首尾呼应,紧扣题目。纵观全文,可以看出文章处处都在写小兴安岭的迷人景色,故文章的题目对应“景色”用了“美丽的”一词。<<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只是在第二自然段写了海水的美丽,而三-六自然段都是写西沙群岛的特产:西沙群岛的海里有各种各样的珊瑚、懒洋洋蠕动的海参、威武的大龙虾;鱼的品种多、数量也多。写海滩则突出贝壳的“千奇百怪”和海龟的“庞大”、“有趣”。写海岛时说它是“鸟的天下”。这部分写特产的内容占用了文章的大量篇幅,是本篇文章的重点之所在。 所以文章的题目对应“物产”用了“富饶的”一词。
   通过研究性学习,同学们知道了“美丽的”和“富饶的”这两个词语不能进行调换,从而明白了课文题目用词的准确性。在此,教师要将结果进一步升华,要求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写作中去,注意在以后的作文定题时要抓住文章的重点,否则文题偏离,就会影响作文的质量了。
   通过对比,进行研究性学习,能勾起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利于对知识的巩固和加深,能激发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能充分挖掘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潜力。
   二.在观察中处理信息,进行研究性学习
从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的角度来看,学生开展学习诉过程,实质上就是信息处理的过程。就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而言,需要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达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针对问题,我先让学生自己去搜集资料,可以去学校的图书馆查阅,可以到电脑上去寻找,也可以到生活中去感受。然后,让学生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最后再在班上进行交流、讨论。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口语交际<<找春天>>时,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由学生推举组长,在组长的带领下来校园内,跑到大树下,走到田野里……去观察研究:春天到了,大自然有什么变化?让学生在找的过程中边观察边研究边交流,目的是让学生亲身感受一下春天的到来,亲眼看看春天的景象,从而对春天大自然的变化有个感性的认识。通过观察,有的同学知道了春天到了,小燕子从南方赶回来了;有的同学说小青蛙从洞里出来散步了;有的同学说大自然变绿了;有的同学从网上得知,春天气候干燥,要求同学们要多喝白开水;还有的同学从医生那里知道春天冷暧骤然变化,使免疫力与防御功能下降,“冬眠”后开始滋生的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便会肆虐,所以最易导致各种疾病漫延、流行的。因此,要求大家饮食宜清淡富营养而易消化,少吃油腻、煎炸及辛辣刺激的食品,还应多参加室外活动,早睡早起,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可见,同学们不光观察了植物、动物,还研究到了我们人类自身,如果把这些搜集到的信息资料进行交流汇报,就能使全班同学对春天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彼此都学到了不少知识,可谓受益匪浅。
   研究性学习的课堂不能局限于教室内,大自然、社会、生活等都是研究性学习的课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力挖掘一切课堂资源,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研究性学生环境。
   三.在理解中力求创新,进行研究性学习。
江泽民主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打破那种机械记忆、浅层理解的模式,让学生发散思维,同中求异,这也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
   例如,我在教学鲁迅<<三味书屋>>这篇课文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你对鲁迅在桌子上刻“早”字,有何看法?A说:可以看出鲁迅是个信守承诺的人;B说:可以看出鲁迅是个知错就改的人;C说:可以看出鲁迅是个学习认真的人……就在大家议论纷纷的时候,班上的体育委员说话了:我觉得鲁迅在桌子上刻“早”字是不正确的。这下,班上的同学都笑了,甚至有的同学向他投来了嘲笑了目光。当体育委员发现我向他投去赞赏的目光时,他又说:“如果鲁迅坐的那张书桌不是鲁迅自己的,那么,鲁迅在桌子上刻‘早”字,就是不爱护公物、损坏公物的表现;如果是鲁迅自己的桌子,那么他在桌子上刻‘早“字也是不正确的,他可以用纸写一个“早”字,然后贴在桌子上,不应把原本好好的桌子弄上几窟窿。”听到这里,班上再也没有人说话了,大家都被他的话征服了。体育委员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理解,正是体现了研究性学习中的创新精神。
   要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允许学生对同一个问题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
   总之,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如何培养学生的这种学习方式,是每位语文教师应该静下心来潜心研究的课题。
六安论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微信号: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