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二十四孝流传,今有孝老敬亲展现。走进金寨县斑竹园镇漆店村李湾组,你会看见湾子后面的一家门前经常聚集着很多人在那聊天,这就是佘海东家。“为什么喜欢到佘海东家串门?”邻居们的回答是:“到他家,感觉跟在自己家一样。”就是这样一句简单话语,道出了这家人的人生态度。 佘海东,一位51岁的普通农民,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憨厚朴实,虽然他的文化程度很低,不懂什么是儒家的孝道,但他却始终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人子、为人婿、为人父漆某的高贵品质,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绎着点点滴滴人间真情。 图1(佘海东) 为人子,他践行的是“孝” 作为儿子,在赡养老人问题上,佘海东对妻子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父母亲苦了一辈子,给他们养老送终,是为人子女最起码的事,也是我们的本分。”朴实的话语彰显了他内心的品质,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佘海东的父亲,早年因事入狱,母亲就带着他改嫁一漆姓人家,没成想,几年之后,漆姓人家去世,佘海东的母亲不得已再次改嫁,佘海东从而与已出狱的父亲生活,虽然父亲做过牢,可他并不以此为耻,对父亲仍常怀敬意,在生活上也是无微不至的照顾,直到为其送终。临终前,他父亲还念叨着:“能有这样的儿子,真的是上天对我的一种宽容”。 多年后,随着佘海东的母亲渐渐年长,与继父膝下无子,生活贫困,无人照料。佘海东得知后,依然肩负起照料二老的担子,将二老接到自己来住,帮助料理生活,自己搬到儿子们那里住,虽然和继父之前没有什么感情交流,可是却像对待自己亲生父亲一样照顾他。如今,二老在佘海东的照顾下,精神矍铄,生活幸福。 为人婿,他践行的是“德” 俗话说,“一个女婿半个儿”,作为女婿,佘海东做的却是“一个女婿一个儿”,践行的是中华传统美德。 八年前,佘海东寡居的丈母娘体弱多病,生活不便,住的房子更是破旧不堪,岌岌可危。佘海东知道丈母娘就一个女儿,已经嫁给了他,如今年老人需要照顾,也是他回报岳母的时候了。可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他面前,自己和妻子还住在儿子家中,儿子又要结婚,把岳母接过来后住在那,总不能让她和自己的母亲、继父住在一起吧。可能是自己平时的孝心在无形中影响着孩子,两个儿子在知道姥姥生活需要照顾的时候,主动提出要将姥姥接过来一起住,还开玩笑的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我们这等于捡了一个宝! 由于老人体弱多病,要定时去医院检查,八年如一日,佘海东没有耽误过一次检查的时间,就算没时间,也会挤出时间。逢年过节,还总给老人家里里外外换个新,老人家嘴上说不要乱花钱,但心里却乐开了花,经常对自己的女儿说:“我捡了一个儿子。” 为人父,他践行的是“爱” 走进佘海东的家中,你会看到墙上挂着一块光荣军属的牌子,这是佘海东最引以为豪的。他时常教育儿子,学习工作要踏踏实实、生活要简朴、对人要和善、对长辈要尊敬、做人要诚实、做事要诚信,他用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将两个儿子教育成人。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佘海东,一位普通的农民,却演绎着不普通的人间大爱。漆某,是佘海东的侄儿,他的父亲与佘海东同母异父,早年因车祸去世,漆某的母亲也因精神失常而失踪多年,十几岁的时候就成为一名孤儿。佘海东眼见孩子无人照顾,主动担起了一名父亲的责任,从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他肩负起了漆某的所有学费、生活费,细心培养,甚至看的比自己儿子还重。多年来,在他的悉心照顾下,漆某安心学习,今年成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青岛科技大学,以这种最好的方式,回报他的“父亲”。 如今,知天命之年的佘海东依然诚信热情,敬老爱幼,乐于助人,不仅对家人这样,对亲戚邻居也是如此。这位普通的农民,用自己最年轻、最美好的时光,付出了人世间最宝贵的爱情、亲情和真情,他爱老人、爱亲人,多年如一日。 佘海东和他的妻子在这个最普通不过的小家庭里,延续着最传统、最伟大的中华传统美德。他们赢得了身边所有人的尊重。他们所做的,并不是惊天之举,而是出于自己的责任,也是出于自己的良心,正是这种平凡之举、细心之举,感动了家人和邻居,也在感动着越来越多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