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品斋毛笔:划过岁月留下痕迹 十几年前,六安鲜有高楼大厦,更没有现在多如牛毛的商场。那时在城区的标志性建筑非 “一品斋大厦”莫属,提及它,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记者的一个同事说,他姐姐当年最大的梦想就是进入“一品斋大厦”工作。十几年后,这里已经改头换面变成了家电商场,商业街在这里纵横交错,车水马龙中,已不见一品斋的痕迹。 但是六安人不会忘记一品斋,一品斋的如椽大笔早已将它的辉煌与辛酸写进六安的历史,刻入六安人的记忆深处。 2011年11月7日,立冬的前一天,记者为这个冬天找到了一个温暖的理由,这个理由关乎一品斋的传承。这一天上午,原一品斋的业务副厂长江澄洁收到了来自北京的一封快件,快件里是著名书法家聂根升从千里之外寄来的“皋城一品斋”墨宝。这些天,60岁的江澄洁一直在张罗着一品斋笔庄的事情,商标注册、店号题写。六安人重见一品斋老字号指日可待。 江澄洁在为记者梳理一品斋的历史时,我们也从老人的叙述中,读出了一品斋的辉煌与衰败。 道光年间 夏均安让它声名鹊起 从江澄洁的讲述中,我们知道一品斋的制笔在晚清时已经声名远播。 据她介绍,晚清道光年间,六安的毛笔开始风靡全国,当时,江苏、浙江、天津、北京等地制笔艺人会聚六安,三步一庄,五步一店,规模较大的笔庄有“天云堂”、“玉林堂”、“文明斋”、“一品斋”、“二品斋”、“三品斋”等,其中“一品斋”笔店制作的毛笔质量最佳。 说到“一品斋”的创办,夏均安这个人不得不提。据《六安州志》载:“夏均安又名夏开泰,六安鼓楼街人,自幼家境贫寒,因长期钻研制笔工艺,积劳成疾,民国27年10月病故。” 夏均安所创的笔庄便是当时名震海外的“一品斋”。毛笔工艺不轻易授人,只能父子相传,招工来的学徒不仅受到歧视而且只给做些下手活。夏均安在当时的“三品斋”里当学徒,深得老板信任,于是有机会学习技术活,加之他勤奋好学,学成后,便另立门户,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招名师,访高手,询用户,训师徒,开创“一品斋”,一品斋的毛笔集南北优点之大成,很快便名声鹊起。 夏均安深谙经商做人之道,经常结交文人墨客,赠送他们一品斋毛笔。当时名震一时的女诗人吕碧城就是夏均安的好友。吕碧城,原籍皖南旌德,其父是清朝赐进士,做过山西督学,晚年定居六安。吕碧城幼年便随母移居六安。父女二人喜吟诗作画,爱用“一品斋”毛笔。吕碧城赴国外求学,曾多次购买“一品斋”毛笔馈赠友人。是吕碧城最先将六安的毛笔带到南洋、欧洲。 72道工序 手工制作才得良笔 一品斋制作工艺极其精细,江澄洁介绍,一品斋毛笔全部手工制作,选料严、造型美、装潢雅致,具有配锋齐健、吐墨均匀、刚柔适中、轻巧灵便的特长,成品毛笔书写万道笔画不掉毛,不发岔,不开花,提笔书画婉转自如。 “一品斋毛笔共72道制作工艺,羊毫需选用上等羊毛,狼毫则用黄鼠狼尾部和山兔背部的长毛严格配比,进行梳毛、赶修、捏头、上胶等过程之后,才能刻字成型。一方面因制作复杂,年轻人不愿学”江澄洁说,“另一方面,一品斋对学员的要求也严,一般要从小培养,要选手指扁平细长的童工,便于捏毛。毛笔的峰都是一层一层梳出来的。用牛肋骨做成的梳子,梳齿很细、很尖,一梳子下去,盆里都是血水,所以,很多家长舍不得让孩子学。” 可以说,一品斋毛笔的成功,浸透着每个制笔工的血汗。 南洋工艺品赛会上喜得金银双奖 其实,“一品斋”毛笔在未获国际大奖前,在国外华侨中已经传开了。主要是由吕碧城在海外求学期间传出去的。 清宣统元年(1909年),在南洋工艺品赛会上,一品斋毛笔被誉为一等工艺品,其中“大卷紫毫”(七紫毫)、“仿古京庄”(池上于会)两种分别获金质、银质奖章。自此,一品斋毛笔被视为“文房四宝”之珍品,畅销全国,并出口日本及东南亚。 一品斋在国外的用法也不尽相同。江澄洁介绍,在日本,主要是两个作用,一是拜师。据说拜师时烧的毛笔越多,以后能学到的知识也就越多;二是用来给机器滴油。“日本人很讲究,用毛笔滴油能够很好的控制油量,滴下去机器一转,油便很均匀的散开了。”江澄洁说。 建国后,六安城关组织毛笔合作企业——一品斋毛笔社,生产出大、中、小楷毛笔和画笔30多个品种,年产32万支,首次出口日本5万支。到1972年,年产毛笔40万支,品种200多个,开发了众多新产品。 1989年一品斋羊毫“玉版金丹”获国家轻工部部优称号。一品斋进入快速发展期,当时,国内很多名人政要使用的都是一品斋的“羚羊”牌毛笔。 几经磨难一品斋举步维艰 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的省委书记万里来到六安视察,对一品斋毛笔提出三点要求,一是逐步走向机械化;二是培养童工;三是房屋改造。这才有了一品斋大厦的蓝图。大厦建成后成为了六安的地标性建筑,前店后坊,规模很大,一年出口三四十万支毛笔,畅销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以及日韩朝东南亚等国家。 1997年,一品斋换了领导班子,也换了经营理念。和南京一家商场合作,没几年商场便资不抵债,致使一品斋一落万丈。因为商场倒闭,欠下银行利息,一品斋大厦被抵押,200多员工三四个月没有工资拿。2000年,由政府出面,买断工龄和养老保险,至此一品斋寿终正寝。说道一品斋的衰败,江澄洁只能是一声叹息。 一品斋解体后,江澄洁没有放弃毛笔制作工艺。2002年,江澄洁把自己所有的积蓄都用来买了制笔材料,一个人将100多种毛笔做起来了,但是没想到在刻商标时又遇到了难题。原来一品斋的商标已经被浙江的王一品斋抢注,那一刻江澄洁感觉自己像掉进了冰窖一样。 目前,江澄洁已成功注册“皋城一品斋笔庄”,一品斋重新开张只是时间问题。 重振一品斋老字号,仅靠江澄洁一己之力显然是不可能的。好在政府开始介入非遗的保护。2007年,一品斋毛笔制作工艺被列入六安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市文化局文化遗产科罗来勇科长说:正积极争取一品斋毛笔制作工艺进入省级非遗名录,市文化部门也正积极招商,争取依靠政府和社会的双重力量,重振一品斋品牌。 记者手记: 在百度上轻轻输入“六安一品斋毛笔”有72万多条搜索结果,而在皋城的大街小巷随机访问却鲜有人知晓,更别提在老县医院必松楼里还有位几十年来日日夜夜潜心造笔的一品斋传承人了。一品斋对于年轻人是渐渐消失的传统,对于老一辈一品斋员工却是心中永远的痛。它曾经历两次辉煌与衰落,能不能再次东山崛起,最重要的还是人为。 如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曾多次找江澄洁商谈重振一品斋的事宜,一个60的老人都可以一己之力作出十万只包含一百多个品种的一品斋毛笔,我们相信有了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一品斋将不再是传奇,她或许很快便会出现在我们的视线当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