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目前,我市常住总人口561万,60岁以上常住老年人口89万,占总人口的16%;全市户籍总人口709万,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107万,占总人口的15.1%。 80岁以上12.6万人,100岁以上150人,其中女131人。近75%的老年人口分布在农村。全市每年170万青壮年外出务工,造成大量空巢、留守老人,城、乡空巢化比例分别达到41%和45%。
 国际上普遍认为:当一国或地区的人口中65岁以上老年人的比重超过7%(或60岁以上老年人的比重超过10%)时就可以认为一国或地区的人口已经进入了老龄化。
 我市在20世纪90年代末就开始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十二五”时期是老龄化加速发展阶段。我市老年人口将以年均超过3%的速度增长,80岁以上高龄老人以5%的速度递增。
 预计到2015年,我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130万人,约占总人口比重超过15%,80岁以上老年人将达到17万,占老年人口比重超过10%。
 我市人口老龄化具有到来早,发展快,未富先老,高龄化、空巢化问题和农村老龄问题突出等特点。
 近日,在重阳节前夕,本报记者采访了我市两位百岁老人及其家人,听听百岁寿星的饮食养生之道。
 
 他101岁,依然偶尔小酌几杯
 家住裕安区徐集镇徐集村的张学奎老人,今年101周岁。
 记者见到老人的时候,老人正坐在门前的椅子上。老人精神很好,见到记者来,老人还招呼着记者坐下。
 张学奎老人的侄子张成琼说:“我家叔叔除了耳朵现在不太好使,其他都好着呢!”
 “说了你可能不相信,我叔叔101岁了,偶尔还会小酌几杯,下酒菜都是自家种的白菜、芹菜、西红柿和豇豆等素菜,家里偶尔也炖一点炖骨头汤,叔叔很喜欢喝。”张成琼说。
 家里日常没有大鱼大肉,吃的都是五谷杂粮、青菜萝卜,生活很简朴。家里日常吃的最多的就是土鸡蛋,鸡蛋拌饭,现在一餐能吃两三两米饭。
 张学奎有一个很好的作息习惯,就是每天早起早睡。
 起床后,第一件事情是烧一壶水,喝杯开水,出去转一转,张学奎喜欢出去锻炼,活动筋骨,心情特别好的时候还哼上几句。
 到了秋天,早晚冷中午热,张学奎根据天气的冷暖来增添衣服,多年来,他一直都很会保养自己。
 张学奎没有多少精神上的负担,两个女儿现在都很好。年轻的时候,他很爱说笑,很少发脾气,人缘非常好,而且特别喜欢和小孩子玩。
 张学奎也乐观豁达,从来不和别人计较绳头小利,即使是在解放前困难的时候,他也都知足常乐。
 
 她100岁,爱吃甜食 作息规律
 徐集镇黄巷村的陈巨如老人,今年已经100周岁了,但她思维依然很清晰。
 老人外孙媳妇李长玲告诉记者,老奶奶还经常说起,年轻时候的一个夏天,在暴雨来临前别人帮助她收稻子的事情。
 陈巨如生活特别有规律,每天三顿饭,俗话说“少吃荤腥多吃素,不用看病上药铺”,家里餐桌上很少有油腻的菜。
 陈巨如爱好吃甜食,家里饭菜基本上也都是以甜味为主。
 陈巨如作息时间很有规律,每天早上7点左右起床,晚上8点左右睡觉,午饭后还休息一小时。
 年轻的时候,陈巨如喜欢做针线活,给小孩子绣鞋子补衣服最拿手。一家人都是穿她绣的鞋子长大的。
 陈巨如心态也特别好,有什么事情不藏着掖着,都和下辈说。
 年轻的时候也很要强,但遇事心胸豁达,极少与人发生争执,为人厚道,和周围的邻居关系都很好,不在小事上计较。老人也很幽默,年轻的时候经常喜欢讲搞笑的故事。
 平日里,也有邻居老年人来串门,聊聊过去的生活和现在孩子们的事情,大家关系都很融洽。
 每年过年过节或者老人过生日,一家人都会回来,和老人一起过,让老人感觉到家庭的温暖。
 孩子们也都很孝顺,每年都会给老人买鞋子和衣服,即使什么都没有买,陈巨如看见子孙回来,也都很高兴。
 
 “十二五”六安市老龄事业发展展望
 根据《六安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对十二五时期养老服务发展提出明确目标。
 在城市,70%以上的社区建立养老服务站,20%的街道和社区建有标准化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或托老所,80%以上的街道建立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政府购买服务工作实现城镇社区全覆盖,80%的城区建立社区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平台。
 在农村,实现80%的建制村建立社区综合服务设施,80%以上的乡镇建立有养老服务设施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40%的敬老院改建成农村养老服务中心。
 “十二五”期间,我市城区建立一所示范性综合养老中心,市城区养老床位数由目前150张,增加到不少于2000张。
 每个县及叶集试验区均建成1—2所每所不少于200张床位、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综合性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十二五”期末,养老床位数达到老年人总数的3%以上。
 完善老年社会救助制度。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符合条件的贫困老年人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农村五保供养不低于当地农村居民的平均生活水平,集中供养率达到50%以上。
 完善老年社会福利制度。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推动建立普惠制高龄津贴发放制度。落实老年优待规定,突出规范和加强公交、就医、游览、使用收费公厕、殡葬等各窗口行业的涉老优待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