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一段时间,六安技师学院的招生办主任刘传海非常忙。
“不光是我们招生办的工作人员,现在院里教职人员都动员起来忙于新生接待。”虽然忙碌,但刘传海脸上仍然透着喜悦。他告诉记者,今年截至目前,该院共招了2153名新生,相比去年增长了近40%。
“往年此时我们还在四处求生源,今年一反常态,招生情况大大超出了预期,目前学院学生规模已超过了5千人。”该院办公室主任苏力说。
从过去“四处求生源”到今年“一反常态的火爆”,这一“冷”一“热”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原因,又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家长观念的转变:就业前景成衡量标准
9月10日下午,来自裕安区城南镇的陈某带着15岁的儿子来到六安技师学院报名,通过专业对比,他们选择了该校就业热门专业———汽车制造专业。接待他们的招生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陈某的孩子中考考了520分,“像这样的分数,完全能上一所普通高中。”
“这种现象今年并不少见。”苏力告诉记者,往年报名学子多因升学无望迫于无奈选择职业院校,而今年情形大不一样了。今年不少新生和家长是主动前来报名,一些中考总分达500多分的学生,他们也放弃了上普高的机会,选择了就业前景较好的热门专业。
今年技师学院为何受这么多学子的青睐?苏力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对严峻,而职业院校的学生就业率相对较高。“当前技能人才紧缺,我们学院的毕业生很吃香,虽然今年毕业生早就被人抢光了,但是我现在每天还能接到企业的要人电话。”
苏力觉得,就业考虑是很多学生和家长选择该校的首要因素。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学生家长的印证。在为孩子办好报名手续后,陈某对记者说,以前想着让孩子读高中,无非是希望他能考上大学,毕业后有一份好工作。但是,这几年大学生找工作越来越难,倒是拥有一门手艺的人非常受欢迎。“与其让他将来大学毕业后辛苦找工作,还不如现在学一技之长,将来找工作也省心。”
社会认可度的提升:高薪吸引青年“回炉”
在该院今年新入学学生中,熊磊有着比其他新生更多的人生经历:年过30的他曾经当过兵,退伍后又外出务工,而如今,他又成了一名坐在课堂里的新生。早已步入社会的他,为何又要回“炉”学习技术呢?
“没有技术,打工吃尽了苦头。”熊磊说,之前因为没有一技傍身,他一直在外地一家企业做普工,几年间,薪水没有起伏,工作也相对乏味,“厂里的技术工人不仅工资待遇比我们高,而且很受厂里重视。”工作了几年,熊磊觉得这份工作没有盼头,毅然选择了离开,“到学校里学个一技之长,将来换个工资高一些的工作,哪怕苦点累点都没关系。”
“过去一说到人才,很多人想到的就是大学生、研究生等,而现在市场上最缺的人才却是有专业技能、动手能力强的技术工人。”苏力说,在当前技工紧缺的用工形势下,技术工人成了企业的“宝贝疙瘩”,“就拿企业开出的工资来说,目前,我们这里的毕业生出去最少能拿到三四千元,远高于同年工作的高校毕业生,普工更没法比了。”
不仅如此,苏力还提到,现在来校招聘单位对技工的称呼也变了,“以前大家招聘时会称为‘技工’,现在都叫‘技术人才’。”苏力说,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近年来技术人才的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
随着社会对技术人才认可度的提高以及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青睐,与其“心酸”就业,不如回炉学技术,眼下,这成为不少外出务工人员、高校毕业生为自己赢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岗位待遇的“蹊径”,“今年,这一类的生源相对也增加不少,占到招生总数的5%左右。”他认为,这在当下的就业形势下,这种方式不失为务实的选择。
吸引力的来源:政策与市场的合力
“今年,教育部提出将600多所大学改成应用型大学,言外之意,增加职业技能教育的比重将成为国家教育改革趋势。”六安技师学院院长许涛认为,学院从前几年的“四处求生源”到如今的招生形势“升温”,离不开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扶持职业教育政策的推动。
许涛介绍说,一方面是国家推出了免学费政策,所有学生享受政府全额学费补贴,并且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还可享受生活补助,这让贫困的学子几乎分文不花就可以入学;而另一方面,今年中招严格控制线下考生由中职校录取,也是推动职业院校招生“升温”的一个重要因素。
除了政策方面的因素推动外,许涛认为,“市场之手”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过去学校招生困难,学生不愿上,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技校毕业生不受市场‘待见’,而在当前就业市场上技术人才短缺的情况下,这一现象完全变样了,大学生找好工作困难,反倒是职校生最‘抢手’!这也是家长和学生开始转变观念,不再将考高中、上大学视为孩子唯一出路的直接原因。”
“读职校有没有出路,关键在于是否学到真本领。”采访中,许涛表示,今年该院招生形势的“升温”,与该院办学“含金量”的提高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年外地的生源占到10%,这些外地学生大多是从我们的毕业生口中得知学院的,有的是亲戚关系,有的是同事关系,但是他们之所以会来就读,就是从我们的毕业生的身上看到了我们良好的办学质量和就业前景。”(储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