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释宇这孩子真争气,不错,真不错”。刚刚从淮北赶回来的甘发均,一回到老家,看到熟悉的人,就迫不及待地夸赞起刚刚考上清华大学的孙子甘释宇,言语间充满了自豪和喜悦。今年75岁的甘发均家住舒城县晓天镇舒岭村,一个山高路陡、人烟稀少的深山区。32岁丧妻的他,独自一人养大了三个儿子三个女儿,三个男孩子都上了大学,有了一份固定工作,女儿们也一个没有耽误,成了家、立了业。如今,孙子又不负众望考上了国内一流的大学,老人怎么能不喜不自禁呢?
说到舒岭村东冲村民组的甘发均,四乡八里的人无不啧啧赞叹。“这里原先叫黄河乡,是原晓天区最偏僻、最穷困的一个地方,只有四个村,吃都吃不饱,哪有钱哪有想法供孩子读书呢。老甘太不容易了”,现任黄河工作片片长老家也在这里的余一进说。甘发均只上过两年学,识过几个字的他,对孩子的学习和教育看得比自己的命都重要。“我爸在我们印象当中,他就是一个特别‘啰嗦’的人,不论是当初我们的学习,还是现在的工作,始终挂在口头上”。在黄河初级中学任教的甘发均的大女儿甘圣梅,谈到父亲,玩笑的口气间充满了尊敬。
这是怎样的一个男人,只手养家、只肩担当,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又经历了怎样的挣扎和苦楚,给儿女们撑起了一片艳阳天呢?
不幸 让他艰难前行
当排行老六的小女儿出生才一个星期,与自己同龄的32岁的妻子就因产后风突然离世,望着襁褓中还睁不开眼的婴儿,还有一群彼此之间相差两三岁,最大的只有十二岁的孩子们,甘发均欲哭无泪。因为人口多,本就饥寒的家庭,又少了一份依靠和温暖。可日子还得要过,自此,甘发均象一个陀螺,不停地转,没日没夜。那时候,还是公社的大集体。白天,生产队的活要干,没有工分,就分不到粮食。甘发均只得利用晚上的时间,再种些玉米、南瓜、红薯,等等等等。“我记得父亲当时种了好多,只要是能吃的,几乎都种上了,夜里有时睁开眼,总是看不到他,似乎一直在忙碌。”作为家中老大的甘圣梅对此印象最深。“当时吃得最多的是红薯煮饭,没有多少粮食。一大锅红薯,中间放点大米,以此解决一家大小的肚肠,但我们从来没饿过肚子”。
随着孩子们的长大,生活开支、学杂费一齐都向甘发均张开了口。甘发均从没懈怠过,从没皱过眉头、叹过气。马不停蹄地,上山砍柴卖,给别人家打零工,帮人扛脚力,只要能挣几个,不论活多活少、钱多钱少,甘发均从不放过。黄河水库那年修大坝,当时的建筑材料都是大石块。甘发均觉得这是个挣钱的好机会,只要生产队不上工,不论是雨天还是烈日,就抽空到山上挑石头卖给施工方。那年,正赶上暑天,又是正午,大家伙都歇伏了,甘发均仍象一根绷紧了的弦,在空旷的天地间,迈着孤独而沉重的脚步,用一根扁担,还有一副光着的膀子撑起孩子的温饱和学费。摔跤,受伤,中暑,脊背脱了一层又一层皮,是常有的事。如今,甘发均还是经常光得膀子穿着大裤衩,除了冬季。这都是因为当时家庭困难,为了给孩子节省一块布料而养成的习惯。
“啰嗦” 为让每个孩子都出息
七几年,一个特殊的年代,学校里几乎不上文化课,老师带着学生们种小麦、花生等什么的。甘圣梅见学不到知识,看到父亲又如此辛苦,便执意回到家中,要帮父亲一把。不久,阴霾过去,学校恢复正常上课。甘发均再也不让女儿跟着自己忙前忙后了,唠叨着要她回校上课,“你给我到学校去,再不去,我就捶你”。在父亲的“压力”下,甘圣梅重新回到了学校,高中毕业后回乡代课,之后顺利转正。从此以后,只要有哪个孩子提出不上学,或者是跟在后头帮帮农活,都吃了闭门羹。从此,在别人家的孩子大多都停了学业帮父母务农时,甘发均坚持把所有的农活和生活担子一个人扛。
在甘圣梅走上工作岗位后不久,大弟、二弟、三弟象竹笋一样,接二连三的踏进了大学的校门。大弟甘圣怀和二弟甘圣飙分别考上了皖西学院,三弟甘圣丰考上了淮南理工大学,几年之后,又分别就职于合肥、淮北及当地的一所学校,真正的跳出了农门。提到这一切,几个孩子感受最深的除了父亲的辛苦,就是日常的“啰嗦”。可能既当爹又当娘的缘故,孩子的工作学习,日常生活,甘发均总是把对孩子们的要求一遍遍地挂在口头上。
当年,甘圣怀、甘圣彪落榜时,父亲就反复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做什么事都要有耐心、有恒心,年纪轻轻的不读书,跟我一样啊”。兄弟俩在父亲的开导下,再次走进学校捧上了书本。平常,孩子在家,或者在饭桌上,甘发均又开始见缝插针、旁敲侧击,“真要多念书,多念书总比不念书好”“你们不好好念书,以后什么路都走不通”“……”孩子们走上工作岗位了,甘发均还是这个样。甘圣梅每次回家,第二天早晨天还未亮,父亲又在外喊了,“起床了,还不起来,你不上班啦”。周五下午,没课,甘圣梅提前来家,老父亲见面就质问,“你现在就回来干啥,下午没课啊?”。逢年过节,与儿辈、孙辈们在一起,甘圣均依然一副导师的口气,“学习要好好干,上班也要好好干”。甘圣彪的孩子大学即将毕业,爷爷又在一旁指导了,“人往高处走,年纪轻,考个研,不错”。
正是父亲的“啰嗦”,引领着、鞭策着孩子们一个个完成了学业,一个个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有所建树。正是这样一个良好的传统,孩子的孩子们也一个个出类拔萃。大儿子的孩子研究生毕业后,在湖北上班。二儿子的孩子毕业后,在合肥找到了工作。三儿子的孩子甘释宇更是了不得,一鸣惊人,考上了清华大学,这让甘发均怎能不更加开心,见人就乐呢。
感恩 让大家庭更和睦
虽然75岁,但不抽烟、不嗜酒、不打牌的甘发均无病无灾,心情开朗,乐于助人。
2010年,几个儿子给老人在老家原地基上新建了三上三下的楼房,由于孩子们再也不让老人种庄稼,甘发均平常最喜欢的就是看电视了。尤其爱看新闻联播和国际频道,和左邻右舍津津乐道于国家大事、国际风云。孩子们给他的零花钱多了,他一概退回。但终究是闲不住的人。学校边的小道坑坑洼洼的,甘发均就一挑挑地运来沙石填平了。相邻村民组的道路被雨水冲坏了,雨还未歇,甘发均又是挑又是扛的,楞是用了好几天时间,把毁坏的地方整平了。庄子里哪家有红白喜事,第一个赶过去帮忙的准是甘发均。所以,村里村外的乡亲们,除了对老甘培养儿女的不易和家有出息的儿孙们赞赏羡慕不已而外,就是对甘发均的热心肠有口皆碑了。
反过来,几个儿女们,包括儿媳妇们对老父亲也是孝顺有加。儿女们成家立业后,曾经都劝过父亲,找个老伴,生活上有个照顾,平常也有个人说说话。甘发均也曾犹豫过,“还是算了吧,你们都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工作,我就放心了,一个人过惯了”。经常的,孩子们接老人到城里住一段时间,玩一玩,逛一逛。这两年,几个儿子儿媳一家几口带着老人还分别到西藏、北京等地转了一圈。每年的中秋节、春节,儿女们都一准回来,陪伴老人,风雨无阻。同时,孩子们也不忘感谢两位叔父甘发能、甘发宣,是他们当初帮助父亲一同撑起了他们的生活和学业。
在每年的年夜饭桌上,甘发均自然而然地都要对儿孙们来一通“啰嗦”,“人不能忘记老祖先、忘记根本,年年都要记得,都要祭拜一下”“人都是父母养的,一定要尽孝道,要以善待人”“学习也好,工作也好,都要用心,都要肯干”“……”
“其实,这哪叫‘啰嗦’,分明就是一份细腻、一份叮嘱、一份苦口婆心,一份溢于言表的爱和希望啊”,言语间,甘圣梅的眼圈湿润了。(丁文新 六安新闻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