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1115
  • 回复5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21 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7022714345652.jpg
黄尾鲴

       硬骨鱼纲鲤形目 (Cypriniformes)鲤科 (Cyprini-dae)密鲴亚科鱼类的统称。常见的典型河川性中小型鱼类。多分布于亚洲,中国各主要江河流域均产。
  形态  体侧扁。腹部圆。有的在腹鳍至肛门间具腹棱。头小。吻钝。口下位或接近前位,口裂平横。下颌具锋利角质缘,无口须。体被圆鳞。背鳍具光滑硬棘,分支鳍条 7~9,多数为7。臀鳍条3,8~12。肛门紧接在臀鳍起点之前,下咽齿1~3行,齿侧扁而细长,顶端呈钩状。鳃耙短而侧扁,略呈三角形,排列紧密。背部灰黑色, 腹部银白色。 中国常见的有银鲴 (Xenocypris argentea)、细鳞斜颌鲴(Plagiognathops microlepis)和圆吻鲴(Distoechodon tumirostris),个体都较大。

  生物学特性  鲴喜栖息在江、河、湖泊等较宽阔水域的中下层,银鲴和细鳞斜颌鲴生活于江河中下游,圆吻鲴生活于江河中上游。适应流水生活。常以下颌较发达的角质边缘在石面或泥土表面刮取食物,主要是硅藻类,其次为丝状绿藻、蓝藻、细菌和植物碎屑,全年摄食强度和摄食频率都较高。银鲴和细鳞斜颌鲴一般 2龄性成熟。1~3月水温低时,多在水面开阔、水较深的湖区越冬。4月分散活动,5月集群上溯到中游地区产卵。银鲴在发洪时产卵。产卵时 2~4尾雄鱼追逐1尾雌鱼,十分活跃,不断跃出水面。细鳞斜颌鲴产卵在水色澄清时进行,与洪水无关。一般在20~26℃、透明度 350毫米以上,或天气久晴、水位微涨时,会有大批鱼群产卵;洪水过大时,产卵终止。卵粘性。受精卵在水温23~24℃经30小时孵化出仔鱼。圆吻鲴 2龄性成熟,无明显产卵洄游习性。怀卵量为10~20万粒。4~8月多在晴天傍晚,尤其是连续阴雨后天气开始转晴、温度上升时,可见到大批成熟亲鱼产卵,产卵场为江河上游地段。产卵后鱼群分散,直到深秋。鲴体长的增大率随年龄的增加而递减。重量的增长绝对值 1龄最小,2~4龄增长值都较大。
  生产  鲴分布广、生长快、繁殖力强、饵料来源丰富,适宜于湖泊、水库的放养,在池塘中与其他鲤科养殖鱼类搭配混养,增产效果也很显著。能充分利用水体中大量存在的有机碎屑和底泥,一般在不增加饵料及肥料情况下亩产就可增加10%左右。鲴在池养条件下不能自然产卵,需进行人工繁殖。可用丝网、簸箕网、旋网及滚钩等捕捞。主要供鲜食。细鳞斜颌鲴干品较受欢迎。
六安论坛
 楼主| 发表于 2009-8-21 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黄尾鲴的钓法

南北地区休闲钓爱好者,多以手竿传统钓法钓取黄尾鲴,局限性较大;加之对黄尾鲴以下颌具角质边缘刮吸食物的独有习性鲜有了解,往往难有好收获。即便上鱼,大多也是钩子挂到的。使用手竿悬坠钓法就不同,因该钓法灵敏与稳定性兼备,可调性强,所以只要运用得当,不失为钓取黄尾鲴的上佳利器。
1、钓位的选择
选择一个好的钓位,对垂钓黄尾鲴来说非常关键。原则上应根据黄尾鲴的生活习性,选择黄泥坡、华尖、陡岩、深浅交汇及库内大弯处。不过,随季节的变化,钓位的选择也略有差异。每年清明节前,可找向阳、陡坡、水底有乱石杂物、水深1.8—3米且不太挂钩的地方。清明节后,随着气温的上升,要选浅滩、深浅结合处、坡度较平缓等水深在1.2—1.5米的钓点下钩。初夏、秋季,阴天时钓浅;仲夏,晴天亦可钓深水。
2、钓具的配备
黄尾鲴虽然属中小型鱼类,但中钩的瞬间冲劲儿十足。竿子太硬,容易断线跑鱼;竿子较软,又不能轻易抄之入护。因此在钓竿选用方面,要结合鱼的大小和挣扎力定调性。通常我钓150克以下的黄尾鲴,多选用三七调竿;对付200克以上的,常使用二八调竿。钓竿长短也要适宜。竿子太长会造成扬竿过迟,以我的经验;水浅、鱼小,用十二尺竿;水深、鱼大,用十五尺亦足够。钓线选择方面,主线要用质量比较好的,根据鱼情配置0.5---0.8号;子线也应使用结节力强、有一定伸缩性的优质线,以0.3---0.6号为主,长度12---18厘米为宜。钓线选择同样要视水温高低、鱼挣扎力大小进行更换,只要主、子线能承受住鱼的拉力即可。
鱼钩的选择方面,由于黄尾鲴口裂小,口裂上长下短,就饵表现轻微(以下颌角质边缘刮食),所以用钩不能大,1—3.5号袖钩比较适合它吸入口;双钩距正常在一到两个钩左右为宜,如果鱼的密度大、个体又小时钩距要适当加大,可以增加中双尾的机会。另外,所选鱼钩要具备一定的锋利度(刺鱼快)和坚韧性(要能抗住黄尾鲴的冲力),这样才能减少鱼脱钩的现象。
浮标的选择,要依据天气的变化和鱼情的快慢而定;鱼摄食强烈时,选择标身适中、翻身快、稳定性强的2—3号硬尾标(11—13目)或软尾标;鱼开口小时最好选用细长身、短碳脚、细长硬尾的灵敏度较高的小号浮标,这样可以有效放大鱼咬钩的信号。
3、钓饵的调配
钓饵一直是众多钓友关心的话题,根据鱼的食性、季节、水温变化合理搭配鱼饵,是提高黄尾鲴钓获量的重要因素。黄尾鲴主要以藻类和高等植物碎屑为食,所以基础饵应以地方盛产的植物、作物本味香为主。在水温较低的季节,往饵料中添加50%左右的高动物蛋白腥饵,则具有较强的诱食力,实战钓效明显。气温、水温较高时,要降低饵料中的腥饵,加大超级诱等粗颗粒一类的成分。在鱼食欲弱时,可添加适量草梅香或是奶香的饵料,进一步调节诱食性,作用亦非常明显。除此之外,鱼饵的状态是一个重要环节,要求是;搓饵要比重适中,柔软,便于鱼一吸进嘴;拉饵所拉出的饵球要圆而光滑,有良好的附钩性。
4、技法的运用
黄尾鲴的体征和吸食习惯决定了钓法,如果按常规悬坠钓法,浮标调几钓几,(如调4钓2;调3钓3等等),浮标有动作,提竿却难中鱼。这是因为鲴鱼吃饵时先是嘴唇上部触及子线,造成了许多假动作,所以浮标应调低钓高,让子线适当弯曲,这是钓上黄尾鲴的关键。另外,钓黄尾鲴,要敢于放口,浮标轻微地一上一下急速回标或快速黑标的中鱼率都不会高,一般情况下,浮标上升1至半目到2目浮标下顿时中钩率最高,浮标慢慢上升中不要扬竿,等浮标瞬间停顿时才能扬竿中鱼。再有黄尾鲴下颌具角质边缘较硬,故需要用稍大点力提竿,有利于钓钩的刺入。
钓黄尾鲴手法上更讲究搓拉结合,黄尾鲴鱼喜欢群居生活,在钓上几条鱼后,要及时补窝。当窝中的鱼被我们钓了几条后感觉要停口了,要搓松软的大饵团及时补窝,将远处的鱼群再次引到窝中,等窝中有口后,又可以改为拉饵垂钓,这就是为什么身边的钓友会比你多钓几条鱼的主要原因。
总而言之,根据黄尾鲴鱼的上下口裂长短不一的这一生理特点,钓底比钓浮略胜,子线在水底弯曲形成一定角度,更适合和方便黄尾鲴鱼吸食,信号也很真实,我个人认为调灵钓顿比较好一些。因为黄尾鲴鱼的上口裂长,在钓饵未吸进嘴的一瞬间,上口裂就已经碰到子线,浮标就会出现信号,此时手脚快的钓友就去扬竿了,结果一无所获,这就是许多钓友认为黄尾鲴鱼难钓的主要原因之一。黄尾鲴鱼口裂小,鱼的个头也小,吸食的力度相对来讲比其他鱼类的吸食力要弱一些,在深水区浮标产生的信号也就相对比较弱,因此个人认为采用拉饵垂钓,比搓饵垂钓略胜一筹。
最后要提醒下钓友的是,黄尾鲴鱼弹跳力大,如一次性飞鱼入护往往会伤及子线,正确的方法是在上鱼后马上向左侧倒竿,鱼不要拉出水面,划一个弧形,把鱼牵到面前的过程已消耗了鱼的冲击力,这时可以提鱼入护,大点的鱼可用抄网抄取。另外,黄尾鲴的性情比较急躁,在钓到后不宜用手触摸(特别是夏天气温高时更要注意),鱼护以用大口为佳,且不要经常拉动,因为一旦用手取鱼或使用了小口鱼护,鱼在鱼护里不能自由游动,它很快就会死亡。
黄尾鲴食性杂,多以天然水生昆虫、浮游生物、底生藻类等为食,是池塘水库的清洁夫。
六安论坛
回复 鲜花 臭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22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家方言应该叫:黄少。。应该是这个音。。。
六安论坛
回复 鲜花 臭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22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的帖子

黄梢和黄鲴是不同的两个鱼种,黄鲴如楼主所说,口小,杂食性。黄梢,其实是红梢,顾名思义,尾巴是红的,口大,肉食性鱼。
六安论坛
回复 鲜花 臭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22 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鱼刺多,但肉非常好吃(烧的好的话),记得在万佛湖钓的斤把重的黄鲴,三条烧了一大盘子,都说好吃...我是在旁边听的,我不吃淡水鱼:lol :lol :lol

IMG_3610.jpg

[ 本帖最后由 沉底小鱼 于 2009-8-22 22:41 编辑 ]
六安论坛
回复 鲜花 臭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27 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黄鲴是我们当地俗称,黄尾鯝学名通常用于书面。:han :han
六安论坛
回复 鲜花 臭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微信号: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