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06-8-20 07:16
|
显示全部楼层
|
<strong><font size="6">摩托车机油常识</font></strong><div style="PADDING-RIGHT: 0px; MARGIN-TOP: 10px; FONT-SIZE: 9pt; OVERFLOW-X: hidden; WIDTH: 97%; WORD-BREAK: break-all; TEXT-INDENT: 24px; LINE-HEIGHT: normal; HEIGHT: 200px; WORD-WRAP: break-word;"><p><font size="4">机油的品质:<br/>汽油机油.用“S”表示,SA、SB、SC、SD、SE、SF、SG、SH、SJ。字母顺序代表机油品质的发展和添加剂的进步,摩托车不低于SE。但是丛SG级别开始往上添加剂基本是从油耗,排放、电喷等考虑,摩托车不建议考虑!<br/><br/>B. 至于摩托车用的机油:<br/><br/>1. 建议使用SG级别各大品牌机油产品,如:美孚,bp,嘉实多,壳牌,道达尔,埃索,长城,统一,昆仑等等......<br/><br/>2. 强烈不建议使用专用机油,全是OEM产品,质低价高!当然如果没优质品牌机油,那么只有选它 <br/><br/>3. 根据气温选择适合的机油粘度:<br/>C. 机油的粘度:<br/>适合的粘度是磨擦表面建立油膜的首要条件,粘度大,则流动性差,起动瞬间更易磨损,粘度低则润滑不足,发动机运转后,也会造成磨损。一般来讲新车和新大修的车应使用粘度较低的机油,特别是刚大修的车辆磨合期内一定不要使用粘度过高的机油,因为这时的发动机各部分配合间隙很小,粘度高的机油流动性又不好,这样就会导致发动机散热及润滑不良,使润滑油老化加快,发动机磨损加剧。<br/><br/>D. 环境温度:<br/>应根据所在地区的气温来决定机油的粘度。一般来说冬季应选用复式粘度的机油保证机油的低温流动性能。夏季主要是考虑机油的粘度保持,因为夏季温度较高粘度太低的机油不能保持足够的机油压力,使发动机得不到润滑。<br/><br/>具体各粘度适用温度:<br/>粘度级别 适用的气温范围,℃ 季节 我国地域<br/>30 0~+30 夏季 东北西北<br/>40 0~+40 夏季 全国各地<br/>50 +5~+50 夏季 南方<br/>5W/30 -25~+30 冬夏通用 东北西北<br/>5W/40 -25~+40 冬夏通用 东北西北<br/>10W/30 -20~+30 冬夏通用 华北、中西部<br/>10W/40 -20~+40 冬夏通用 华北、中西部<br/>15W/40 -15~+40 冬夏通用 华北、中西部<br/>20W/50 -10~+50 冬夏通用 黄河以南 长江以北<br/><br/>4. 发动机的功率与排量-----大功率建议SG级别以上,或者合成机油;如:250以上的进口车<br/><br/>5. 发动机的类型如:风冷、油冷、水冷之类---风冷的工作温度高,相应粘度与级别可以高点<br/><br/>6. 骑行的习惯如:喜欢高档高速,喜欢加速的感觉,还有总是稳稳的不超过60码,市区40码并且不常换档等等-----喜欢高速与急加速的,建议SG级别以上,或者合成油,开的慢而稳当然可以降一级别使用.<br/><br/>7. 骑行环境如:经常跑长途?或者就在市区转悠?或者两者兼有?长途也是建议SG级别以上,或者合成机油。市区建议粘度低一点,如:10W-40之类<br/><br/>8. 骑行路况:都是一级公路?都是山路?不好也不坏?两者兼有?山区建议粘度与级别稍高。</font></p><p><font size="4">从油井中打出的原油主要是由碳、氢元素构成,其比例大约为8:1,此外还含有少量的硫、氮、氧等杂质。原油进入炼油厂后,首先经过脱水、脱盐等处理,将原油中的腐蚀性物质除掉,然后进入蒸馏塔进行处理,原油中的烷烃和环烷烃等沸点较低的轻馏分首先馏出,根据温度的提高而分别得到粗汽油、粗煤油、粗柴油,剩下的部分称为重油,对重油加高温进行蒸馏可得到润油、凡士林、石蜡、沥青等馏分。此润滑油馏分需要经过进一步的加工、调制才能成为符合工业标准(如API)的成品油,只能作为工业原料使用,因此称为润滑油的基础油,简称基础油。由石化产品深加工过程中的副产品---烯烃,经催化聚合反应可得到聚α-烯烃,它的粘温性能相比矿物油非常优异,低温流动性、高温稳定性很好,粘度指数高,由于是经过合成过程得到的,所以称为合成基础油。现代化的石化企业大都将基础油卖给更专业的润滑油生产厂家,即使是美孚、BP这样的石油巨鳄,也不例外。<br/>润滑油生产厂得到基础油后,再经过更精细的加工过程除去其中微量的钾、铜等杂质,降低其腐蚀性,并进一步分类,再根据计划将基础油生产为不同级别、不同性能、不同用途的成品油(发动机润滑油最常用的标准是API和JASO)。衡量成品油性能的主要指标有:粘温性,抗磨性、清净分散性、抗油泥性、抗氧化性、抗泡性、抗腐蚀性、酸中和性、高温稳定性,以上九个指标中,除了第一项以外,其它指标基本上全是通过加入添加剂实现的。所以说添加剂的配方决定了润滑油的性能,各大润滑油公司均将各自的添加剂配方视为最高机密。<br/>车上使用的油料包括发动机油、齿轮箱油、减震油、液压油、润滑脂等,这里单独说说发动机润滑油机油:汽油机油、柴油机油、二冲程摩托车机油、四冲程摩托车机油。<br/>汽油机油:其发展方向注重更长的换油周期和挺杆、凸轮的磨损,由于各摩擦副属于高速小压强类型,所以抗磨剂一般使用普通的锌磷化合物抗磨剂。<br/>柴油机油:由于发动机强化程度较高,而转速相对汽油机低,为了延长活塞组件的寿命,其设计允许较高的润滑油消耗(进入汽缸燃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