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吗?
送养女38年后六安寻亲
来源:六安新周报
本报讯 7月19日上午,本报新闻热线接到一个操着外地口音的男士打来的电话称,他陪爱人来六安寻亲,几经努力没有任何线索;想通过媒体的报道和影响,继续他们的寻亲之路。
19日下午,按照约定,打电话的男士一家三口来到了报社。这是来自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五段镇三段村的一家三口,男士叫马计密,这次来六安寻亲的是他的爱人王倩。
王倩告诉记者:她1973年出生在原六安县,大约在1974年3、4月份,被外婆和现在的母亲(养母)从六安县福利院领养到江苏。
之前,由于六安的读音(luˊan)原因,王倩一直没有找到六安,只是听母亲说是安徽“路安”,通过网上搜索也找不到这个地方。这次来六安之前,他们最先去的是合肥,合肥市儿童福利院的伊学萍院长为他查了1970年-1975年的档案资料,也没有找到王倩的资料。最后他们便问伊学萍安徽有没有“路安”这个地方,伊学萍说“路安”就是六安,你们赶快到那里的福利院去看看。
满怀希望的王倩,很快便和丈夫儿子来到了六安。可是在福利院的“遭遇”,让王倩寻找亲生父母的希望近乎破灭:原来的六安县福利院已经和市福利院合并,市福利院在1981年才建立,出生在70年代的王倩,在福利院无法找到自己的档案。
现在王倩唯一的“线索”就是听母亲(养母)说,当初领养她时,她被县福利院寄养在六安南大约三四十里处一个农户的家里。“只要有一丝希望,我都不会放弃,过一段时间,我会和爱人再来六安,寻找自己的亲身父母。”
记者注意到王倩的下颌处有一颗明显的黑痣。“很多朋友让我做手术除掉黑痣,可是为了寻亲,我一直保留了这颗痣,这可能是我留给亲生父母唯一的记号了。”王倩动情地告诉记者。
已为人母的王倩知道孕育子女的辛苦。“我的亲生父母对我虽然没有养育之恩,但是有生育之恩,如果找到他们,我不会有丝毫的抱怨,不管是找到找不到他们,我都希望他们平平安安,身体健康。我现在最想做的是在有生之年尽一份孝心,让我们彼此都不留下遗憾。”
本报记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