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创园” 她应运而生 锦上添花 《六安美景》 美丽绽放 来源:六安新周报 打开厚厚的《六安美景》,静静的画卷犹如一首首青春骊歌,赞美六安的年轻有为、歌唱六安的热烈声色。一座城市的美,典藏在这里,一个六安的魂,诠释在其中…… 美丽的开始: 各部门齐心协力 有市民踊跃来稿 从2009年2月到2011年9月,六安“创园”工作启动到迎检,花了三年多时间,用什么来记录这一路走来的艰辛和荣耀,于是《六安美景》应运而生。 画册创意出台后,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市住建委、市广电台多次召开协调会,布置分工、细化任务。 为了画册更有说服力,市规划局提供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并配上了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为了画册更有代表性,市园林局精心挑选公园、绿地、广场,为了创园大事记的完善,他们抽调精兵强将搜集资料、整理材料,事事回顾、字字审度。每件事精确到年月日,用简洁平实的语言总结主题,让人一目了然。 为了画册更有亲和力,市建工局、市房产局反复斟酌,选取最美的路桥、最靓的小区集体展示;为了画册更具全面性,各乡镇和企事业单位纷纷配合拍摄、整理资料。 为了策划画册方案,《六安新周报》社从领导到员工集思广益,三易其稿。力争每个方面的兼顾、每个细节的完美。 最初只有几百字的活动大纲被精雕细琢成几千字的实施方案,从画册的背景、内容到形式、份数,事无巨细。 为了完善图片资料,《六安新周报》社记者兵分几路将六安城跑了个遍,走县城下乡镇,日夜赶拍,风雨无阻,拍摄了上千张精美图片。很多摄影爱好者也毫无保留奉献出他们的代表作。 更有很多市民热心来稿,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了心目中的“美丽六安”,为创园留下了一个个精彩“瞬间”。家住龙湖山庄的莫昌河,几个月来6次投稿,从105国道、西海农业示范园到水上公园、九墩塘畔、淠望路大桥,每件作品都配上了优美的文字说明;皖西学院环旅学院的学生游敏,也拿起手中的卡片机走一路拍一路,留下了月亮岛的春意盎然。 辛劳的过程: 拍摄、写序、排版、设计 每一道工序都千锤百炼 画册出版的定稿会上,有人发现仍有被遗漏的美景,未收录其中。于是当天下午,《六安新周报》社再次派出了摄影团队,赶赴张店镇、毛坦厂镇和东河口镇,为每个乡镇选取了最美形象,定格了独特魅力,不计距离、不辞辛苦。 为了画册的封面设计,《六安新周报》社全体动员,只要会设计就都拿出方案,然后好中选优、精益求精。最终选定三个方案,再用每个方案的亮点综合成大气、古朴、典雅的画册封面。 为了画册的总序,《六安新周报》社专门开会研究定夺,从序的定位方向到语言风格都作了明确规定。为了保证其中数字的准确性,编辑与园林部门数次核对。直到临出版的当天晚上,为了更契合创园主题,再次对序“大动手脚”。 为了几百幅图片的文字说明,编辑和记者从晚上7点到第二天凌晨四点,字斟句酌,力求神来之笔,为图片画龙点睛。从“滨水六安 风景如画”的大场面到“映日荷花”、“水榭亭台”的小景致,无不做到图如其说、字如其画。 为了画册的排版设计,本报设计人员连续奋战多个日日夜夜,将排好的版面送到相关单位部门审查,有时要前功尽弃重新再来,有时一字之差也要整版改动。为了出版,设计人员更是多个夜晚未眠,通宵加班为画册进行最后的美工定版。 圆满的结果: 考查组的肯定 党代表的赞誉 市民的期待 画册面市后,即迎来了国家园林城市现场考查组,在最后的交流座谈会上,精美的《六安美景》送到了每位专家的面前,在他们实地考查后,这样一本全面直观震撼的画册无疑是绿叶衬托,让专家组一行赏心悦目。 告别六安时,他们带上了这本《六安美景》,无论是在去往下个城市的路上,还是回到自己的办公室或者家里,翻开这本画册,六安的美景近在眼前、六安的回忆意犹未尽。 送走了考查组,全市又喜迎第三次党代会,借着创园的热劲,一本本《六安美景》摆在了各位代表的床头案前。大会休息期间,看完画册,他们对六安的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由衷感叹,对画册的完美制作竖起了大拇指。 听闻《六安美景》已经出炉,市民们都期待可以一睹风采。下一步,《六安新周报》社将在各商场超市、楼堂管所、饭店宾馆投放上万本画册,以六安之名,飞入寻常百姓家,供市民传阅欣赏,见证六安的美丽蜕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