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360
  • 回复0

[心情随笔] 歌声给你带来温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13 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随着春节的临近,不少外出务工人员开始返家,然而此时却有一种群体,开始忙着张罗行李前往子女们工作的城市,有的将在异乡短暂生活,有的将长期留在那里,开始融入一个新的城市。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竞争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离乡工作。子女在外闯明天,父母跟着“漂”晚年。这样一个老年群体被称为“老年漂”。

离开家乡,落脚异地,面对忙于工作的子女、全然陌生的环境,老来还需重新适应的老人们,过得好吗?12月5日晚上,火车站里,老廖夫妇俩提着大包小包赶赴宁波,照顾正在上中学的孙子,自从儿子一家前往宁波工作、学习后,他们已经是第六次赶赴宁波,这一次将要待上半年时间。

老廖夫妇俩都60多岁了,身体健康,对于来到异乡带孙子,早已成家常便饭了,儿子、儿媳在宁波工作好几年了,小孙子已从牙牙学语的幼儿变成大个子了。“前几年过来还是不习惯的,语言不通,人不认识,我喜欢打打麻将,这里人虽然也喜欢打,可是找不到熟人,成不了搭子。”老人告诉记者,自己喜欢玩,可是到了宁波就成了聋子,宁波话难懂,只能自己家人玩玩,可是儿子媳妇工作很忙,几乎天天看不见面,只能看看电视,寂寞成了每个日子的必修课。好在老廖夫妇是退休职工,性格开朗,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除了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没事还可以上上网和朋友打打牌、聊聊天,半年的日子很快就能过去了。老廖夫妇不愿长时间待在宁波一方面是觉得那里没有自己的精神归宿,另一方面觉得孩子们也很辛苦,不想给孩子们带来更多的困扰。“趁我们能干,就多帮帮孩子们,干不动了,我们也不要孩子们负担,用自己的养老金回乡住养老院去。”老廖夫妇对自己的生活有着明确的打算。

相对与老廖夫妇,陈熙红的母亲照顾孩子的生活似乎就没那么舒服了。小陈的女儿今年7岁,小两口在外地不同的地方打工,孩子没法带在身边,又不愿放在农村上学,就在六安城区购买了一套房屋,让母亲带着孩子上学。每天陈熙红的母亲就带孩子上学,放学,买菜、烧饭,最高兴的事就是打电话和老家的亲戚、朋友聊聊天。“每次通电话,母亲都流露出想回家的意思,可是为了女儿有良好的教育,为了城区的家有个人看守,我们只能让她忍受寂寞了。”陈熙红面对这种状况也很苦恼,她说自己的母亲不大爱和城里人说话,有时候真希望她能在居住小区里能找到几个朋友,多聊聊,多玩玩,也好有个照应。“每年只有春节我们都回家的时候,她才比较开心,忙着给我们烧好吃的,来年开春我们两口子要走的时候,她总是孤单地掉眼泪,我们也很难过。”

当然有些老人已经适应了“老年漂”的生活,在城市生活过的津津有味。老家在寿县的张存元老人,两个儿子都在外地工作,大儿子、儿媳有了孩子后,就把父母接到了他们工作的城市马鞍山生活,帮他们料理家务,带带女儿。两位老人原本还很想家,后来慢慢适应了那里生活,就回到家里,把2亩地出租了出去,房子收拾了一下,准备今年就在儿子家过春节了。老两口还决定这两年就留在马鞍山生活下去,然后继续“漂”。“过两年,二儿子给我们添了孙子,我们就到老二家住一段时间,把孙子、孙女带大了我们就真的老了,要孩子们来照顾我们了。”张存元和老伴认为,孩子们比较孝顺,虽然家乡居住了多年,已经习惯了,但老家没有什么亲戚了,还是待在孩子身边比较好,可以互相照顾。

“在我所住的小区,经常看到一些老人推着孩子晒太阳,这是一幅多么其乐融融的生活图景。”老家在霍邱县河口镇的小曾,已经在无锡工作了3年,他发现自己身边的“老年漂”越来越多了。他认为出现“老年漂”,是因为中国人有很浓厚的“家”的情结,对于父母来说,子女年龄再大、事业再成功,也永远是自己的孩子,永远需要呵护和支持。 “就像电视剧《咱家那些事》歌词里的一样‘飞过千山和万水,哪里是我家,妈妈陪你去海角,爸爸陪你到天涯,相亲相爱走遍千里都一样……’”在感动于父母的付出之余,小曾也很困惑,像他这样的年轻夫妇平时工作十分繁忙,父母跟着在外地生活,离开了原先熟悉的社交圈,在陌生的城市里,他们没有朋友,加上语言沟通上的障碍,会遭遇种种尴尬和问题,生疏感、孤独感油然而生。“社会各方面都应该热情关心这个群体。”小曾建议身边的朋友,工作再忙,也应多抽时间和父母交流,鼓励他们融入新的社区。而政府也应多考虑这一中老年人群体在社保、医保等方面的需要,减少政策上的地域障碍;社区也应该多吸纳他们参与文体活动,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同时,对这些父母来说,自身也应该抱着一种更开放的心态,积极主动地去融入新的城市。”


六安论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微信号: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