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1662
  • 回复2

[城事] 探秘六安电视传输发源地:六安电视进入全数字时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3 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lantian 于 2012-1-15 11:18 编辑

电视传输高科技数字化 播出系统领先全省市级台
4六安台节目、近200套数字电视节目 从这里传给你
六安电视进入全数字时代
来源:六安新周报

4.jpg 3.jpg

1.jpg
2.jpg
 六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六安市广播电视台台长潘升东:
新机房开播 实现广电新跨越
  20111231日上午,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何颖,市政协副主席孙学龙共同按下触摸球,启动我市数字电视前端播出系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六安市广播电视台台长潘升东说,这一刻,标志着六安电视进入了全数字时代。
  潘升东说,文化体制改革对广电事业产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为此,广电中心新机房楼“应运而生”。从最初的动意,到2011年初开工建设,不到一年时间,全面完成了新机房楼建设和设备招标采购、安装调试等工作。新机房楼主要用于广播、电视上载、播控机房、电视卫星机房与数字电视前端总控机房,建筑面积2200多平方米,工程总投资1100多万元。
  说起新机房楼,潘升东如数家珍。他说:“新机房采用了很多新技术,汇聚了很多新亮点。如三楼的数字电视前端机房,我们采用了当前国内最前端的安全监控技术,对非法信号入侵、信号中断、甚至误码等,可自动报警、检测。采用国内最新的投影技术,安装长15米,宽3.5米的大型电视屏幕墙,在全省领先。新前端机房可下传近200套节目,为省内市级台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数字电视播出前端机房。同时,我们的病毒防范能力,也领先省内市级台,安装了四重防火墙,保证广播电视节目接收、传输与安全播出。”
  潘升东表示,六安市广播电视台全数字化新机房的投入使用,是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增强电视传播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我市传统媒体抢占技术制高点,向现代媒体跨越的重要里程碑,它的开播,对于完善我市数字广播电视传播格局、构建现代传播体系,形成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传播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全数字的播出传输中心
  近日,本报记者走进这个充满“机密”的广电大本营,亲密接触电视传输的发源地。
  从外表看上去,新机房大楼已经与广电中心融为一体了。来到二楼的播出传输中心,宽敞明亮的格局,一尘不染的环境,顿时让记者的脚步慢了下来。
  透过两边的玻璃房,发现这里被分成总控调度、播出控制、监测报警、广告管理、字幕角标图文播出、技术监录六大系统。
  这里肩负着六安新闻综合、公共、都市生活、少儿教育四个频道电视节目的播出传输任务。
  站在播控机房的玻璃墙外,就能看到对面电视墙上,十几台电视显示着六安台各个频道的节目。
  六安市广播电视台播出传输中心主任汪庆告诉记者,这是新机房的亮点之一,实现了电视墙多画面风格,可以同时清晰监测整个播出流程。
  虽然隔着玻璃、几米开外,但仍能清晰看到电视画面里的人物相貌、图文信息。如今,经过数字化处理,现在六安台的电视节目信号为标清信号,清晰度大为提高,达到省会城市电视台标准。
  “你看,现在的播出机房显得很宽敞,那是因为在这里实现了人机分离。”汪庆说,以前在老机房,所有的机器设备都和工作人员在一个房间,如今,这些系统的主机设备都单独在一个房间,科学管理。
  同时,老机房里的旧设备,并没有因此被淘汰,而是被播出传输中心的技术人员搭建了一个完整的备播系统,实现了“1+1”备份,提高每个节目安全播出等级。
  除了这些,新机房还有一个重大突破,就是实现了“无带化”。以前,所有的电视节目都要在非编室里制作完成,然后录到录像带,再拿到播出机房上传。
  如今在新的系统里,安装了四重防火墙,所有的节目都可以安心地通过网络,直接传送到机房,鼠标轻轻点击即可播出。
高科技的电视播出前端机房
  上到三楼,来到电视播出前端机房,更是让记者大开眼界。隔着两道密码玻璃门,迎面一幅约50多平方米的弧形屏幕,夺人眼球。
  屏幕上100多个数字电视频道画面琳琅满目,走进大厅,豁然开朗,这个700多平方米的数字机房“霸气外露”。
  六安市有线电视网内(包括金安区、裕安区和舒城县)的所有电视信号都在这里接收、整合、传输。现在这里可同时下传近200套节目,比原来增加近70套,其中包括22套标清专业电视频道、3套高清频道、一套3D高清试验频道等。
  “叮,宁夏卫视音量异常。”一声清脆的报警声,打破了机房的安静。六安广播电视台网络传输中心技术部主任童晓光,立即调试,恢复了正常。
  “这是整个机房最先进的系统,采用了当前国内最前端的数字电视监控系统,所有的数字电视节目,都经过这个系统自动监测,一旦信号异常、中断都会自动声光报警,可以在第一时间内排除故障。”童晓光说,以前在老机房,都是通过机顶盒输出音、视频信号,进行人工监测,如今真正可以做到万无一失。
  转到屏幕后面,一个300平方米的设备机房井井有条,一台台解码设备、编码传输设备、光传输设备及服务器等,组合在一起,犹如一台超级计算机,稳定地运行着。
  为了给这些设备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机房采用了高精密恒温空调,提供设备运行所需要的适宜温度和湿度。
  六安广播电视台网络传输中心副主任张旭东说,如今新机房依然采取24小时人工值守,但现在所有值班人员都身兼技术维护,无论在任何时间段出现问题,都能及时解决。
  春节期间,他们还将增加人力,对系统进行全面排查、优化,保证信号更加稳定。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何颖:
加速广电事业、产业发展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何颖在当天启动仪式上表示,六安广播电视台自20106月组建以来,新闻宣传、事业建设、产业发展齐头并进,各项工作开创了新局面。当前,全市广电事业与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各级广电等部门将按照市党代会的要求,主动担承主流媒体的责任,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不断提高宣传水平和节目质量,为建设幸福六安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何颖希望,市广播电视台借着新机房的投入使用之机,着力推动广电事业、产业发展,构建数字化广电产业发展服务平台,提高广电竞争力和满意度。要抓好广播电视队伍建设,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广电队伍,创造一流业绩,满足群众需求。
侧记:
搬迁机房
他们辛苦了一个多月
  保证新老机房的顺利搬迁、安全转换。说起来只是简单的一句话。但播出传输中心、网络传输中心的全体人员,却是放弃了休息,放弃了节假日,奋战了一个多月。
  为了保证新老设备同时播出,实现无缝搬迁,播出传输中心的工作人员,从去年1120日开始直到今年元旦,天天加班,一边做体力活,一边做技术活。
  播出传输中心副主任祝昊,工作人员戴光双、雷甫,白天拆装设备,协助厂家进行安全调试,晚上值夜班到凌晨一两点。一个月来,每天的休息时间没有超过两个小时。
  网络传输中心全体人员也是用了一个月时间,逐步完成搬迁。为了保证数字电视信号及时恢复,在20111125日晚12点到1126日早8点集中搬迁阶段,所有工作人员都放弃休息,在第一时间送上了数字电视信号。
  网络传输中心副主任张旭东更是从1124日开始,连续近72个小时都没合眼,有的工作人员也接连48小时没休息,累了就坐在椅子上眯一小会。
六安论坛
发表于 2012-1-13 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塌糊涂
六安论坛
回复 鲜花 臭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4 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吹牛B!时间都不对还在吹!
www.luanyuanyi.com
六安论坛
回复 鲜花 臭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微信号: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