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锋,本名雷正兴,从小是个孤儿,但这并不影响他对于未来的憧憬和追求。 
 说雷锋是个有追求的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择业、生活。 一、择业 雷锋由于上学晚,所以小学毕业时就接近了就业年龄。雷锋先后有过三大择业愿景,在当时都是既时尚又实惠的职业,最终都梦想成真了: 1、小学毕业的雷锋,托门路找熟人把自己推荐给了望城县的县委书记,在机关门卫工作,编制县机关公务员,月收入达到三十多块钱。 
  
图片是1956年10月,雷锋和县委机关部分同志的合影,右一为雷锋
 2、随着端有铁饭碗的“工人阶级”的社会地位越来越高,到了1958年秋天,雷锋去鞍钢当上了工人,月收入将近四十块钱;中国人民的梦寐以求的好事情怎么都让雷锋一个人遇上了? 
  
1959年初,雷锋在鞍钢化工总厂当教师时的留影
 3、60年代前后,军人变得比任何一个职业都时髦,多少年轻人梦寐以求,雷锋非但如愿以偿,而且成了陆军里最实惠最风光的汽车 驾驶兵!
 
 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雷锋虽然出生于农村,但他唯一没有正式选择和从事过的职业,就是“无工资、无医保、无养老金”的中国农民。 
 二、生活 了解雷锋后你会发现,雷锋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小伙子,非但注重打扮、懂得享受,更懂得追求时髦。 
 1、雷锋爱搞发型:那时圆圆脸的雷锋在自己的额头留下了长长的流海,显得很时尚,带帽子的时候,为了不把流海被帽子压得变型,他总是要把帽檐翘得高高的,非常惹眼。 2、雷锋爱下舞厅:当时中苏关系尚未决裂,中国不少东西都学苏联,跳舞就是其中的业余活动。雷锋工作单位鞍钢有个总厂俱乐部,尽管雷锋个子矮,但舞姿潇洒,颇得钢厂女员工的喜爱。 3、雷锋戴名表:沉阳军区雷锋纪念馆陈列有雷锋曾戴过的瑞士名表“英纳格”,工作人员说,新增加的这幅照片上雷锋戴的就是这块手表。 
 
 那个时代的普通百姓,如果能够拥有一块上海产的“上海牌、宝石花牌”的手表,不亚于现在拥有一辆家庭轿车!雷锋出手购置的瑞士英纳格世界名表,当时的价值好像就200多元,不仅当时很多人买不起,就是现在一般人也买不起这种表的。不过,后来雷锋成了节约标兵,一些有表的照片就不宜公开了。比如这幅是近年才公开的,就是因为腕上有表。
 
 4、雷锋爱穿时装:1959年新年前的一个休息日,雷锋来鞍钢后第一次进城,就为自己添置了皮夹克、毛料裤、黑皮鞋等全套高档行头,把自己装扮一新。 
 其中天津公私合营华光皮件厂出品的“光荣花”牌皮夹克,定价竟然高达44元人民币!别说50年代,就算到了90年代初,皮夹克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讲都是奢侈品。 毛料裤在当年往往是普通百姓为结婚而添置的行头;至于皮鞋,对那个年头来讲同样是奢侈品。 5、雷锋爱美容:80年代前,中国妇女的美容护肤产品基本就是蛤蜊油,雷锋使用的是名牌雪花膏,牌子是大名鼎鼎的“友谊牌”。 
 当年的“友谊牌”雪花膏的知名度,绝不亚于现在的欧莱雅和SK-II。 7、雷锋爱拍照: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拍照留影,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而言都是一件十分奢侈的事情。 可是雷锋在其短短的一生中,仅仅有桉可查的照片就高达三百多张!这是不是达到全中国乃至世界之最?而且他对于拍照留影是很讲究的,擅长使用各种道具:手握一卷图纸啦、把白衬衫领子翻到外衣领口外啦、胸口插一支钢笔啦、时髦拎包啦、骑摩托车啦等等。 
 
  
50年代的雷锋会骑摩托车?
 
 1959年,雷锋在鞍钢的夜校兼职语文老师时所拍。他脖子上围着“五四”青年式的围巾,手里拿着书卷,脚上穿着黑皮鞋,嘴唇红红,一副浪漫文人的造型,背景则是小桥流水。照片上的颜色,是后来人工着色的。 
 在修建才一年的热门景点武汉长江大桥下,雷锋拍了一张照,右臂上耷拉着一件外套,左手拎着一个印有鲜花图案的芦编提篮。照片上,芦编提篮的鲜花曾在六十年代,被纪念馆的人用技术抹掉——鲜花在当时意味着“小资情调”。直到20年后,原图才被展出。
 
 雷锋当年的穿着和几十年后的今天差不多,哪里有一点艰苦朴素的影子。 到了部队,手榴弹啦、步枪啦、甚至洗脸盆等等,都成了他的拍照道具。 
 错误的投弹姿势 
 雷锋在部队里最常用的道具就是当年红极一时的《MZD选集》,让摄影记者从各种角度拍下了各种“学习毛选的造型”。 
  
雷锋招呼自己班里的战友围着自己摆造型。
  
和战友合影摆造型
  
雷锋和战友合影摆造型
  
雷锋又挤进驾驶室里摆造型(很佩服那个拿相机的人),按照一般生活常识,任何书都不是两个人抱着一块看的。
  
这张照片最最雷人!雷锋在大白天借来个手电筒,摆出“熄灯后,在被子里面学习毛选”的造型!
 单独摆造型、看这些东西比看文学名着还津津有味。 另外,在文革中出版的雷锋日记中说,雷锋早在1960年就开始批判封资修的黑货色了,他痛斥戏剧《白蛇传》是牛鬼蛇神群妖乱舞。 
  
雷锋手上戴着“英纳格”国际名牌手表却还有一个大名鼎鼎的夸张道具——一双千针万线、补了又补的烂袜子。
 车挡泥板那里是没有任何螺丝的,他拿着扳手在扭什么? 
 雷锋擦车,不穿工作服,整整齐齐地穿戴着出席正式仪式的外套,扎着腰带、胸前还佩戴着奖章。世界上恐怕再也没有比这更加“正经”的保养汽车了。 
 雷锋当辅导员的造型照片 
 雷锋做好事从来不留名!留的是照片。说明雷锋做这些好事的时候,屁股后面专门跟着一名摄影记者。下面就是一些这样的好事: 
 关心生病的战友 
  1961年中国新年假期: 雷锋放假不休息,每天捡300来斤大粪,《雷锋日记》中说到,这些宝贵的粪是居民区小孩们在屋前屋后留下的。小孩的粪便只不过二、三两重。雷锋居然能在当地居民的屋前屋后,平均一天之内就捡到重达300多斤、数以千堆小孩的粪便!当地人难道就在这样臭气冲天粪堆里过节的?雷锋所在的这个城市的卫生状况实在太差劲了,就像一座大茅坑一样!
 雷锋说,庆祝抚顺市望花区人民公社成立,他送去200元;辽阳地区遭受洪水之灾,他寄去100元;战友小周的父亲病重,他寄去10元;一位妇女车票和钱丢失,他为这位妇女买了车票。雷锋在部队仅呆了2年8个月,当时部队津贴最高每月只有8元。而他仅一小部份事迹就已经支出300多元。
 
  
“雷锋星期天为战友们洗衣服”的照片中,雷锋微笑着拧着战友的衣服。然而,雷锋日记中这样写:“今天是星期天,我没有外出,给班里的同志洗了五床褥单,…,班里的同志感到很奇怪,不知道谁把褥单都洗得干干净净的,…,我觉得当一名无名英雄是光荣的。”雷锋自己说,他为战友洗衣服是悄悄的,没人知道的,可是,怎么又会被人拍了下来的呢?
  
雷锋正在为战友缝被子的造型照片
 在“雷锋送老大娘回家”中扮演老大娘的“群众演员”,是大连《新商报》副总编辑王盛波的奶奶。据王盛波说:他奶奶当时人就在家里,并不需要别人送她回家,是雷锋和新闻干事季增找上门来攀谈。“雷锋也没闲着,帮着给我奶奶家挑水、扫院子。临走时,那位新闻干事拿出相机问我奶奶:‘老人家,你跟雷锋照张相好吗?’奶奶高兴地答应了。这时,那位新闻干事看到邻居家中的小姑娘正在院子里玩耍,就忙喊:‘小妹妹,过来,一块儿照个相。’摆好姿式正要按快门,那位新闻干事好像又想起了什么,跟我奶奶说:‘老人家,你家里有没有包袱?拿来用一下。’” 
 在部队里,为雷锋生前拍下这些照片的,是当年沉阳军区的宣传干事张峻。据张峻等回忆,他们多次带雷锋到处做这种“好事”。《华西都市报》2003年采访了张峻,张峻承认雷锋做好事的照片是补拍的。在雷锋当兵两年多的时间里,张峻先后9次为雷锋拍摄照片,共拍下了雷锋生前活动的照片222张。张峻说,军旅里为雷锋生前拍摄照片的还有7位军人。 
 张峻说,安排雷锋摆下各种姿态拍照片。但是,毕竟作假太明显,因此张峻也不无遗憾的说:“总的来说,还是比较满意的。当然,不能说全部合格,主要问题是:有些照片摆布的痕迹太明显,给人以虚假的感觉。例如:白天打手电筒看毛选等。”  雷锋的事迹真的发生过吗?不可否认,有些好事其实很简单,要做也不难。然而,从宣扬出来的情况来看,所谓的雷锋事迹,充满了低级谎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