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六安新周报 于 2012-3-5 12:27 编辑
儿子在学校受欺负,爷爷到学校要说法,结果儿子被孤立了 孩子受欺负,家长应该怎么处理? 老师:请别在孩子幼小的心灵埋下仇恨的种子 来源:六安新周报 一天,儿子昊昊放学回家,爷爷发现他裤子膝盖破了一个洞,问他怎么回事,昊昊说是班上一个同学用脚勾他一下,他扑通就跪倒在地上了。 爷爷撩起裤腿一看,不仅是裤子搞破了,整个膝盖都青了。爷爷很生气,要去学校找那个“淘气”的小孩。 我看了一下昊昊的膝盖,觉得问题也不大。可没想到,第二天,爷爷真到学校把那个小男孩,严肃地批评了一顿,让他少惹我们家昊昊。我一听就觉得这事做得欠妥,小孩子的事用不着这么兴师动众。可孩子爷爷不乐意了,说孩子是去上学的,不是受人欺负的。 第三天,昊昊委屈地说:“爷爷去找了他后,他联合了好几个男同学,一起孤立我。” 爷爷在一旁说,“不理我们算了。不跟这样的坏孩子玩。”我总觉得在学校磕磕碰碰在所难免,家长在对待孩子受欺负这件事情上,到底应该怎么处理? 老师支招 “现代的独生子女家庭,谁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受气包”。人民路小学大队辅导员姜蔓分析说,在对待孩子“吃亏”这件事上,家长一般有两种表现:一是“保护型”,自己的孩子受伤了,就再也不让孩子出去了,生怕孩子在外面吃亏。二是“攻击型”,知道孩子受伤了,不管怎么回事,首先反应就是“这还得了,找他们家长去”,或者就干脆告诉孩子,“再欺负我们,我就不客气了!”有的甚至全家一齐出动,给孩子壮胆。 “这两种家长的做法都不可取,只能使孩子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很怕事,要么很霸道。” 姜蔓说,“保护型”家长的做法,由于过分限制了孩子的行动,会让孩子变得不合群,对外人充满敌意,也会变得胆小怕事,缺乏交际能力;“攻击型”家长的做法,则会使孩子养成“报复”心理,不管是谁,只要“触犯”了我,都要给予回击,“以牙还牙”,长大容易用暴力解决问题。 姜蔓建议:像昊昊遇到这种情况,如果爷爷不找到学校,或许两个小朋友还会和原来一样有说有笑。 所以,家长在对待这件事上,应该是做“理智型”的家长。先问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公正客观地帮助昊昊分析,谁做得好,谁做得不好,告诉孩子以后再碰到类似事件,应该如何保护自己。 在批评别的孩子的缺点同时,也要给自己孩子指出在这场事件中的责任,不要把埋怨都倾泻在别的孩子身上。即使发生矛盾的主要责任在对方,也要让孩子学会宽容、大度,不要耿耿于怀。 “请别在孩子幼小心灵上埋下仇恨的种子。”因为孩子一旦学会了仇恨,他的性格会形成一定缺陷,甚至看人、看事的角度都会跟常人不一样。 所以,我们要让孩子知道,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对来自外界的欺犯,予以回击是必要的。 但有时,为了保持人与人之间的纯真友情,相互理解,相互原谅也是应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