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为响应建设“幸福六安”的号召,更全面更真实地反映“幸福六安”的真谛,由六安市广播电视台、《六安新周报》、六安声屏网组成的《幸福六安行—走进县区》采访团,已经于近日正式启动。 采访团将用两个月的时间,深入五县三区,通过下乡村、进工厂、聊民生、看城建,与百姓话家常、和企业谈发展,用来自一线的镜头和文字,讲述最生动的故事、诠释最真实的六安。 从本期开始,本报将陆续推出《幸福六安行—走进县区》系列报道。 叶集人用四个“赞”字 感叹幸福触手可及 来源:六安新周报 素有“安徽西大门”和“大别山门户”之称的叶集试验区,地处鄂豫皖三省五县交界,面积320平方公里,人口16.2万人。该区自成立以来,着力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三化”战略,奋力打造木竹加工、轻纺食品和商贸物流三大支柱产业,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老人赞: 民生工程入敬老院,生活美好 “敬老院似天堂,生活改善变了样;一日三餐米饭粥,每隔一天就改善;各样荤素都齐全,肉包饺子不间断;还有油条泡稀饭,营养丰富美味餐。” 尚未走进三元乡沙塘敬老院,记者就听到里面传出“咔嗒嗒,咔嗒嗒……”的快板声。当日上午十时许,天气晴好,敬老院的老人们围坐在院子中间,边晒太阳边听快板。 打快板的这位老人名叫刘令芝,今年65岁,来到敬老院只有两个多月时间。 刘令芝说,来到这里一个月后,他感受到这里的生活确实很幸福,当即想把这种生活记录下来,于是,从来没接触过快板的他,用一个月的时间自学自创,将这里的幸福生活用极其生动的形式表达了出来。 在快板声中,记者围着敬老院走了一圈,发现里面配套设施齐全,有菜地、猪圈、厕所、洗澡间、理发店、沼气池、医务室等。 敬老院院长易明科说,三元乡沙塘敬老院是叶集试验区2009年重点民生工程,2010年4月正式投入使用,总面积1560平方米。 共建新房屋60间,实际入住老人82位。其中,女性14人,80岁以上老人14位,最高年龄达95岁。 这里基本上是自给自足。2010年,敬老院里出栏肥猪26头,3.2亩菜园地自给有余,院办经济总收入4.6万元。 在生活上,这里每天早晚都有干饭、稀饭、包子、饺子、馒头等供应,如果有老人生病了,院里将专门配置煤气灶给老人单独做饭。 除了让老人们在这里吃好喝好,敬老院还注重提高老人们的精神追求。经常从民间请人表演大鼓书、二胡等。 2010年10月6号,敬老院为4位老人举办了夕阳红婚礼,让老人们在这里感受到了亲人的温暖。 商贩赞: 商贸流通集散地,价格公道 4月8日凌晨4点,伴着朦胧的月色和微凉的夜风,采访团驱车来到思源农贸市场,这里是叶集最大的农贸交易市场,生猪交易将于4点半开始。 到达市场后,记者看到,虽然还未到4点半,但是生猪交易地点的门口,已经陆陆续续停了十几辆电动三轮车。 市场内的屠夫们已经将猪杀好,正在按客户的要求切割猪肉,前来批发猪肉的都是周边各地的肉贩,这些猪肉将在天亮之前被运往合肥、河南等地。 肉贩李先生为抢得新鲜的猪肉,早上3点就起床了,驱车半个小时赶到农贸交易市场,在接受采访时,李先生正扛着半只猪往门口的三轮车方向走,他批发的这些猪肉主要卖入合肥市场。 下午4点,采访团再次来到该农贸市场,当记者赶到时,从阜阳来的一车蔬菜正在卸货。 几十户商贩都带着自家伙计前来搬货。这些蔬菜中有黄瓜、西红柿、芹菜等数十种,新鲜且价格公道。不到半小时,这一车货就被卸载完毕,车子扬长而去,商贩们开始往自己的运货车里搬。 思源农贸市场市场部经理黄东宝说,这里距城区较偏远,零售业不发达,只能做批发。 目前,市场开业一年多,运行状况良好,交易量每天在30-50吨之间,货物主要来源于武汉,合肥,阜阳,金寨,霍邱等地,所有货物进入市场必须进行检测,合格才能进行交易。 百姓赞: 贸易繁荣就业有路,生活更幸福 叶集人有经商的历史,近年来,随着现代商贸的发展,尤其是边际贸易的繁荣,叶集成为安徽西部的大别山“明珠”。 在叶集最有影响力的安徽大团结食用油有限公司,开灌装机生产线上,42岁的孙付霞正麻利的将瓶盖盖在灌好的油壶上,再随机抽取两瓶放到脚下的电子秤上,称重量是否符合标准。她说,原味菜的克数标准是4570克,上下浮动不超过4克都是标准的。 孙付霞家住在叶集试验区孙岗镇,她和丈夫在这工作了2年多。“年纪越来越大,外出打工也不方便,在这里不仅能挣钱,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小孩。”孙付霞说。和孙付霞一样的叶集本地工人在这里占到一半左右。 该公司总经理王庆龙说,除了在用工方面任用本地员工,在产业基地选择上,也考虑到本地农户的利益。该公司目前在叶集有万亩油茶基地和一万五千亩左右的油菜基地。公司向农户承诺,保证收购市场,且收购的价格高于市场价,借此保护农民的利益,增强农户种植原料的积极性。 在叶集,无论是工业还是商业,本地居民的用工率均超过50%,有的甚至达到了80%,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当地百姓就业问题。 政府赞: 木竹产业是龙头,叶集明天更美好 木竹产业在叶集的经济中占据半壁江山,叶集虽不产竹木,但是木竹产业却有数十年的发展历史,从扛木头,到贩木头,再到如今的深加工,叶集的木竹产业经民间经营和政府引导,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在叶集从事木竹产业的人员有近万人,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从事木竹生产的企业有2000多家。2011年,通过林业局开票的木竹交易有276万立方,加上民间的私人交易,共计约400万立方。这个数字接近于我国四大板材基地中山东临沂三年前的数字。 作为全国最大的建筑模板生产基地,叶集的木竹产业共有生产线约500条,每条每天最低产量500个模板。 时下,叶集正在兴建木竹产业园。该产业园有8个平方公里的总体规划,1个平方公里的辖区规划。目前,一期1平方公里已经完成了征地拆迁工作。1期建设工作有4条路网,于今年2月中旬动工,共6公里长,预计8月底前完工。 该产业园管委会主任台运兵说,园区建成后,将重点发展木制玩具等有高附加值的木竹产业深加工产品。 采访手记:三天的时间一晃而过,但是对叶集的印象却深入脑海、挥之不去。 这三天,通过与当地居民的交流、与工商农等行业的劳动者以及管理者的沟通,让我深切感受到叶集人勤劳朴实的优秀品质,以及对生活的高昂斗志。 在采访中,每个人都表达了自己对幸福的理解,在工厂打工的孙付霞说,能在家里一边挣钱一边给孩子做饭就是幸福;沙塘敬老院里82岁的老人李世现说能在敬老院里安享晚年就是幸福;养猪场的老板窦显陆说只要不发猪瘟,每只猪都健康生长就是幸福;小商贩韦东海说,只要每天的蔬菜能及时卖完不留残货就是幸福。 可见,幸福感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富裕,更多的还是精神上的充实,是一种知足常乐的心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