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聚焦毛坦厂中学送考节(下)
镇上没有一家网吧
出租房内禁止打麻将
不欢迎邻居串门,不能穿高跟鞋
一个小镇的“约法三章”
来源:六安新周报 再见了“四角的天空”
在毛坦厂镇,“租房”“陪读”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据统计,全镇有8000多位陪读家长。为了孩子能安心读书,她们放弃一切,当好孩子的“后勤部长”。
在学校附近的一间民房里,记者见到了正在为孩子准备晚餐的吴翠。
吴翠热情地招呼我们在小院里围坐着,“在这里,我一呆就是4年,儿子考完,我也就‘解放’了。就可以和这‘四角的天空’说再见了。”说到这里,吴翠的表情并不轻松,抬头望着头顶的天空。
她舒了一口气,说:“就要高考了,我比儿子还紧张。不敢多说一句话,时刻观察儿子的情绪。这几天,我还在为儿子的饮食发愁。——儿子怎么吃什么都不香呢?我正想找老师帮我上网查查,有什么高考菜谱,我学两道。”
吴翠是金安区三十铺人,没来毛坦厂镇之前,她和丈夫做点小生意,日子过得还算红火。4年前,儿子小波(化名)来毛坦厂中学读高一,吴翠左思右想,还是来陪读吧,毕竟有个大人在跟前,生活上有个照应。
于是,她找熟人、托关系,好不容易在学校附近的一处民房安了“家”。
房间总共就十来平方米,摆设也很简单。
“一共两间,两张单人床、一张条桌,就把房间挤得满满的。还有小半间厨房,有个院子,地方倒是挺安静。”
住的条件不说,吴翠说,“可自打第一天来,我就愣了,怎么这里的人这样奇怪——不喜欢串门,不喜欢热闹。”
刚来的那个月,可把吴翠憋坏了。没有电视、没有网络、没人说话、没有朋友,就连跟房东借东西,都把嗓门降到最低。
每天的生活也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买菜、做饭、洗衣服,等儿子放学回家,陪儿子读书到深夜。
去年,小波考上了三本,可孩子就是不愿意上,坚持要再复习一年。这一年,陪读妈妈的压力更大了。
早上6:00,准时叫醒儿子起床,10点钟就要忙着做午饭,中午12:30至13:00是儿子午休时间,天大的事都要放下。
等小波上学,她才开始收拾房间。每天晚上,儿子复习到什么时候,她陪到什么时候。
“快到5点了,我要摆碗筷,准备吃饭了。”吴翠起身到厨房忙活了。
房间里并排摆着两张床,新一点的是儿子睡的,而正对着门的床是她自己的。书桌上放着一盘水果,还有一大摞凌乱的书。
“房间小,儿子的东西我没敢动,等高考完,我们再收拾行李,到时,他爸开车来接我们。”吴翠说,“这一年,儿子似乎懂事了许多,经常说,我要是考不好,就对不起爸爸妈妈……”说到这里,吴翠的眼睛湿润了。
咚咚——
“我儿子回来了。”吴翠边解围裙边往院子里走,“来了,来了——”
打开门,吴翠习惯的帮儿子解下书包,接过他手中一个书袋,说:“快,洗手吃饭吧!”
一张小圆桌,三菜一汤,母子俩围坐着,吴翠拿了块方巾,轻轻地拭去了儿子额头上的汗水……
我们没有再打扰这对母子,在这温馨的场景中,结束了采访。
想陪读得守“规矩”
6月5日早上,刚把好友送上车,高三学生叶春生兴奋地向记者讲述他在毛中的特殊经历。
“你知道吗?这里的陪读家长可‘厉害’了。”叶春生说。
事情还得从三年前说起,那一次,让他记忆深刻。
高一上学期,一天中午,他和同桌想到学校周围转转,俩人正有说有笑的在小巷里溜达。
突然,跑过来一位中年妇女,一下子拦住了他们的去路,压着嗓门,拉长了脸,狠狠地说,“谁让你们到这聊天?不准讲话,快走!”
两个孩子吓坏了,大气都不敢出,灰溜溜地回宿舍了。
“打那之后,我才知道,原来毛坦厂镇有这规矩。”
“不过,这还不算什么,还有更厉害的。”叶春生神秘地说,“你知道吗?我们镇上一个网吧都没有。”
前两年,镇上还有两个网吧。高一下学期春节刚过,叶春生周末想上网,于是就和好友约好偷偷去上网。
可没想到,刚到网吧门口,就看到了学校保安在“站岗”。于是,俩小家伙灵机一动,到别家去碰碰运气,“杯具”的是,仍然看到了熟悉的面孔。俩孩子觉得彻底没戏了,只得老老实实地回学校了。
叶春生高一、高二住校,到了高三,母亲非要来陪读,说是这样能挤出更多的时间复习。
高三第一学期,叶春生的妈妈从孙岗来到毛坦厂镇陪读。
不过,找房子他们遇到了麻烦,问了好几家都说“没有房子租了”。
最后,在金安中学附近找到了一间二十平方的房子,“虽然路程远了点,但一学期1600元,比起学校附近的房租,费用要少多了。”
“可没想到,这里的房东比我们班主任管得还严。”叶春生说,“房东严肃地告诉我,不能带社会青年回家;每天晚上回家睡觉,不能外宿;不能制造噪音。”
这还不算,还要规定家长不可以穿高跟鞋;学生午睡一切活动暂停;平时家长们在一起不能打麻将、赌博;还不欢迎邻居来串门。
“规定这么多的条条框框,估计是希望不要砸了‘招牌’,希望以后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到这里租房。就算今年我考得不好,我也不复读了。压力太大了,高三这一年,在我们学校做的试题,比别的学校三年做的都多。”叶春生指着校门口的商铺说,“昨天,我把书、试卷都卖了,将近100公斤。”
不过,有的同学比他的战果还“显赫”,校门口一家包子店老板,干起了“第二职业”——回收旧书。
“5角钱一斤。今年收的还不算多。估计到最后,我能收一万多元的旧书。”老板乐呵呵地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