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 言
为什么要写《霍山大捷》 在1895—1945年的半个世纪时间里,中国人民以英勇不屈的气概,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经过浴血奋战,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特别是在1937—1945年的八年全民族抗战中,更是展现了万古长存的中华民族精神。 从卢沟桥事变到1938 年10 月广州、武汉的失守,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当时,日本侵略者把国民党作为主要作战对象。正面战场无论在战略上还是在战役上,都是抗击日军进攻的主要战场。国民党表现了一定的抗日积极性,国民党军队曾先后进行了平津、淞沪、晋北、徐州以及保卫武汉等战役,并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但是,由于敌强我弱,再加上蒋介石集团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和单纯防御的方针,正面战场的战局非常不利。台儿庄战役的重大胜利也未能改变整个战争的被动局面。从1937 年7 月至1938 年10 月,仅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日军就占领了北平、天津、上海、南京、广州、武汉,夺取了中国人口稠密地区的大片领土,中国人民遭到深重的灾难。国民党政府首都——南京在1937 年12 月13 日沦陷后,日本军国主义者进行了长达六周的骇人听闻的血腥大屠杀,中国军民被枪杀和活埋的达三十多万人。 在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有两次抗日大捷我们不能忘记:一次是1937年9月25日的平型关大捷,一举歼灭日军板垣师团第二十一旅团一部一千余人,击毁日军汽车一百余辆,缴获了一批辎重和武器,平型关这一仗是全国抗战开始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大胜利,它粉碎了“日本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振奋了全国军民的胜利信心。另一次是1938年9月25日—27日的皖西霍山大捷,霍山人民积极支援正规部队对日作战,先后发动了秦冲阻击战、半边冲之战,并取得了鹿吐石铺大捷,一举歼灭日军13师团教导队1370余人,俘日军数十人,缴获重机枪30挺,掷弹筒52具,成为安徽抗战期间歼灭日军最多的一次战役。 关于平型关大捷的褒扬和宣传,不论是当时,还是以后,都是很到位的。而皖西霍山大捷的褒扬和宣传,不论是当时,还是以后,都是很不够的,作者在发现这一历史现象时,颇为不解;后来经过翻阅典籍、实地采访、认真梳理、反复考校、逐步推断,终于弄明白这一段历史的来龙去脉;烈士们的鲜血不断激励着作者拿起手里的秃笔,用历史纪实的文学形式反映出来,去谱写一曲同仇敌忾、英勇抗战的凯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