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333
  • 回复0

[其他] 家居建材“底价“不见底实为促销噱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0-31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年来,家居行业内“底价”概念频生。“最低价”、“工厂价”、“厂家直供”等概念,刺激着消费者的购物欲望,然而许多消费者仔细甄别却发现,这些字眼的广告宣传效果远远大于实际承诺。业内专家提醒,消费家居品等大件产品,不能单看价格冲动消费,还应考虑质量、服务等因素,综合考量性价比。

    ◆家居业“底价”概念多

    近日,一位消费者反映,其在大中电器花费4500元购买了某型号万和牌热水器,结果在华夏家博会上看到了同一型号产品被标以“特价3500元”。该消费者称,电器店的店员曾向自己承诺,该店售价为“全年最低价”,如果有比店内售价更高的可以进行差价赔偿。这位消费者感到困惑:“现在发现的3500元就是最低价了吗?”

    近年来,在家居卖场、家装公司以及家具建材品牌的营销活动中,“最惠”、“钜惠”、“全城最低”的概念频频出现;一些品牌以“工厂价”、“底价”为卖点的营销活动也颇为常见;而在一些家居团购、展会活动上,“甩卖价”、“最低价”等字眼更是比比皆是。但底价是否为最低价,成为很多消费者的疑问。

    记者调查发现,在刚刚结束的2013年夏季华夏家博会上,不少商家打出“底价”、“工厂价”的字眼;在9月15日将举办的“顶级联盟”活动中,其海报打出“工厂直供价,比国庆更低,史无前例”的承诺;将于9月8日举行的圣象地板“抢工厂”活动,承诺“所有产品均有圣象集团直接工厂供货,开仓放价,将带给客户一个最实际最直接的最低价”。

    不仅是各类营销活动,即使在普通卖场,“特价”、“甩卖”产品也随处可见。9月3日,记者走访了位于西四环的绿馨家园建材超市。在一层摩恩专柜,店主告诉记者:“卖场里的‘最低价’都不靠谱,我们都是从厂家拿货,房租便宜,价格所以也更便宜。”

    ◆“底价”多为噱头?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家居行业,“底价”的宣传策略大多为噱头,可信度不大。由于家居产品并非快速消费品,消费者如果没有需求,很少会提前了解价格,在购买之后,对价格的变动也并不是太关心。他表示:“很多品牌在节日的促销,通常是将几款产品拿出来做特价,真正底价、支持比价的产品,大多为尾货或过时型号,消费者很难在别处找到同款产品。”

    北京家居行业协会秘书长刘晨说:“同一品牌在某一市场同一价格是铁律,商家不会因为促销乱降价,导致整个地区价格系统的混乱。大的品牌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一些小品牌做出这样的承诺更不可信,这些小品牌在市场上的店面很少,最低价都不知道是和谁比出来的。”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市场上频繁出现的“底价”宣传,来自营销活动的常态化,商家不得不拿出此类噱头引人注意。北京裕隆依诺经贸有限公司总经理郭万龙表示:“底价、工厂价都只是说法,其实就连出售产品的人,有时也难以判断这些产品是不是值这个价格。但一到了这样的时间节点,不做促销就没有消费者光顾,所以就会想出各种说辞。至于是不是真的最底价,需要消费者自己去判断。”

    ◆多数消费者怀疑“底价”

    从记者的不完全调查结果看,消费者对家居行业频频出现的“底价”、“工厂价”等说法并不陌生,接近90%的消费者都表示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但调查结果也显示,90%以上的消费者对于所谓的“底价”持怀疑态度。

    在接受调查的消费者中,70%以上的消费者表示,会在购买前或购买后进行价格比较,这说明价格仍然是促成购买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北京市家具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于秀苏认为,价格决定购买得是否合理,毕竟
消费者都不希望自己吃亏,所以进行价格比较是必然的。


    而在对“底价”的态度上,接受调查的消费者意见一致性较低。41.18%的消费者认为商家是利用旺季客流量大的特点,以一定折扣实现薄利多销;有35.29%的消费者认为,商家在节日来临之前进行抬价后再打折。于秀苏认为,消费者对于价格的判断,多是直观的、感性的,比如片面地认为有在节日前提前抬价,多数是没有经过实际调查、没有证据的,但也能从侧面反映出目前消费者对于家居行业还存在一些不信任。

六安论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微信号: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