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921
  • 回复10

[家有儿女] 沟通是法宝 聪明爸妈应避免不必要医患纠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3-25 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随着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长对心肝宝贝的关注度也空前膨胀,孩子生病住院更让家庭揪心焦急,这种情况下极易发生医患纠纷。家长在突发状况下正确表述宝贝病情并平心静气与医师进行沟通才是避免纠纷控制孩子病情的好法宝。
六安论坛
 楼主| 发表于 2014-3-25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目前,我国儿科医师共计不到10万人,但我国0到18岁儿童约3亿人,也就是说,一千名儿童才有0.26名儿科医生。“金眼科,银外科,马马虎虎妇产科,千万别干小儿科。”这句多年前便流行医学界的调侃则生动地体现出孩子看病难,综合医院儿科医资匮乏,青黄不接的现状。
六安论坛
回复 鲜花 臭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25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儿科“用工荒”缘何出现

前儿科医生现身说法儿科阵地压力大

医生现身说法:王燕曾在一家医院做了5年的儿科医生。她说,儿科急诊一天最多接过100多人。平均看一个小患者大约在5分钟以内,医生需要在这5分钟之内问病史、查身体、开检查检验单、开药、讲用药方法、叮嘱护理注意事项等等。而且每个患儿的5分钟几乎都是交叉进行的,一个孩子查身体时,前一个孩子的检验结果回来了;写这个孩子的病历时,那个孩子又拿药回来了,所以医生的思维总得在三四个孩子的病情间来回跳跃,不允许出现任何差错。
六安论坛
回复 鲜花 臭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25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后来王燕觉得儿科没干头,才决定通过考研摆脱困境。这样长期紧张的工作让儿科阵地变成高负荷不停转的机器,儿科医生承担的压力过大。

家长过分“关心”也让医生有苦难言

由于儿科是公认的“哑科”,幼儿表达能力、认知能力、思维能力都很差,根本讲不清楚甚至讲不出来自己哪里不舒服,这在很大程度上考验了儿科医生的临床经验和医术。
六安论坛
回复 鲜花 臭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25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近年来独生子女队伍越来越壮大,家长对孩子的关注随之加强。孩子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孩子生病住院肯定会焦躁不安。往往一个孩子生病,多个家长在医院“坚守阵地”,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育儿经”,观念看法不一致自然会产生矛盾;医生和护士对病情的诊断治疗也会让家长气恼,轻者责骂,重者上手。
六安论坛
回复 鲜花 臭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25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尤其在扎针时,孩子哭,家长也跟着哭,无形中给护士造成非常大的压力,面对着家长常挂在嘴边的“一定要一针扎好”,虽然每个护士都想“一针见血”,准确找到孩子的血管,但幼儿本身血管就难找,加上身体虚弱等因素,临床经验丰富的护士也不一定完全保证能为孩子扎好针。

医患关系紧张让很多初来乍到的儿科医生有苦难言,也让医学毕业生“望而却步”,形成恶性循环。
六安论坛
回复 鲜花 臭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25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家长如何与医师沟通 避免纠纷

那么如何避免不必要的医患纠纷,让患儿尽早确诊,尽快痊愈,重点在于家长与儿科医生正确的沟通和对幼儿的心理疏导。

聪明爸妈要给宝贝打“预防针” 平时建立健康档案

平常就要有意识地给宝宝讲跟生病、看病相关的小故事,让宝宝理解医生为什么要“打电话”听肚子,为什么“口罩”阿姨要给宝宝扎针“赶虫子”……让宝宝有充足的思想准备,生病去医院时愿意跟医生护士配合。

除此之外,平常也要给宝宝建立健康档案,记录宝宝出生各项指标和病史,并进行定期更新。
六安论坛
回复 鲜花 臭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25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家长及时观察宝宝病情 莫要乱了方寸

在宝宝突然发病后,家长不要过度焦虑乱了方寸,而是要第一时间准备宝宝生病期间的观察日记(发热的时间、次数,最高和最低时多少度有无抽搐等其他伴随症状、宝宝在饮食上的变化、大小便状况等),出汗、呕吐、咳嗽等症状,记录越仔细,对医生的诊治越有用。

去医院时,家长要把宝宝正在服用的药物说明书或包装盒带上,特别是专科药物。

候诊时,家长也要边等边观察宝宝的情况,有的孩子幼儿园全托,有的孩子由奶奶或姥姥照顾,父母带孩子看病前要先了解好孩子的情况,这样就诊的时候,对宝宝病情叙述不容易遗漏细节。
六安论坛
回复 鲜花 臭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25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就诊时与医师的沟通尽量准确简洁

家长叙述病情简洁、准确、具体,把宝宝生病症状、发病时间、部位、程度、伴随症状叙述清楚。

例如“腹痛1小时”、“咳嗽1周”等,而不是“从奶奶家回来就发烧”、“从我下班回家他就肚子痛”,因为医生没有办法知道孩子哪天从奶奶家回来的,或是家长几点下班回家的。

就诊时,叙述病情时尽量让孩子面向医生,医生在听病情的同时就可以观察孩子的表情、面色、精神状态、营养情况等,这些对于医生诊断病情都有帮助。
六安论坛
回复 鲜花 臭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25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医生检查孩子时,家长要懂得各种安慰的方式尽量使宝宝保持安静。

如果宝宝是慢性病复诊时,检查结果和用药情况,要尽量带病历本或底方,以供医生参考,同时也可以避免重复检查。 医生问一句,就答一句,简单准确,之后再把之前想好的疑问提出来。
六安论坛
回复 鲜花 臭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微信号:点击查看